摘要:接下来把来龙去脉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清楚,别急着下结论,先把细节摆明。先讲个背景,眼下有两股力量在同时推着这些事往前走。第一股是算力和人工智能的猛增需求,训练大模型对内存、闪存、GPU的吃紧,把整个供应链都往高端推。第二股是国产替代和产业链在本土化,政策和钱都在
这个周末,一连串公告把明年的几条主线提前暴露出来:人形机器人硬件开始量产试水、存储价格迎来新一轮上涨、固态电池进入中试倒计时
接下来把来龙去脉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清楚,别急着下结论,先把细节摆明。先讲个背景,眼下有两股力量在同时推着这些事往前走。第一股是算力和人工智能的猛增需求,训练大模型对内存、闪存、GPU的吃紧,把整个供应链都往高端推。第二股是国产替代和产业链在本土化,政策和钱都在往“少靠进口、能自给”的方向靠。再加上能源技术和制造自动化在升级,电池、电机这些基础件也被逼着得有新的技术突破。简单说,就是市场端有需求,政策端在推,合起来把行业推到一个新节点。
把话往人形机器人这一块凑近点看。最近那些公告意思很明白:以前大家喊着概念,现在开始有真货、真样品进场了。雷赛智能被市场看好,这家机构年内连续增持,股价涨了六成多。原因挺直接的——他们在高密度无框力矩电机和灵巧手关节模组上有落地订单,被认为开始进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宏昌科技也宣布和逐际动力、宇树科技等头部玩家合作,相关的精密减速器团队有日本背景,技术含金量被看成接近汽车领域老牌供应商。英洛华把磁钢样品递给机器人电机客户做小批试制,这能说明下游开始做实测了。把这些信息拼起来看,就能得出一个判断:电机、减速器、关节模组、磁材这些“硬件底座”开始出现订单或样品验证,明年有望看到小批量量产的苗头。要记住,以前这种赛道容易被概念拉高,但最后能把样品变成稳定订单、把产能放大并持续回款的,才是真正跑出来的头部。
再说存储芯片这条线。三星、SK海力士公开的涨价信号,把市场对第四季度DRAM和NAND的报价上涨预期推到了大概30%区间。原因挺直接:AI训练需要更多算力,企业端SSD需求上来,加上国内厂商加速替代进口,供需有点不对等,价格就更有弹性了。在这条线里,有两个新闻要盯着看。一个是时空科技拟全资收购嘉合劲威,嘉合劲威掌握了光威、阿斯加特两个存储品牌,覆盖消费级和企业级SSD。要是收购完成,时空就能从系统或模块供应商,往更完整的存储厂商靠拢。另一个是沐曦股份冲刺科创板,宣称有面向AI训练和推理的全栈GPU,如果成功上市,对国产GPU的估值和市场信心可能有正面影响。讲白了,存储是算力时代的基础材料,表面是价格上涨,真正能吃到红利的是那些能把产能、品牌和技术整合起来,长期稳定供货给数据中心和训练阵地的公司。
固态电池那块,欣旺达放出的数据比较醒目:他们说新一代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上能达到400Wh/kg,比现在主流液态电池标的300Wh/kg高一档,低压下循环寿命宣称可达1200周;实验室样品甚至出现520Wh/kg的数字,年底准备建中试线。这样的进展如果能从实验室复制到工业化生产,对现有液态电池产业链冲击不小。宁德时代的三季度净利润还是个大数,报185亿,市场换算出来日均利润约1.8亿,短期看规模和客户锁定还是有优势。但如果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真的发生实质变革,那些优势会被重新排序。现在的局面有点两头跑:大厂靠规模稳住短期利益,创新者在材料和结构上拼命做突破,长期谁能把固态拉到工厂量产就看实际执行力和时间成本了。
说到三季报,这个财报季里两类公司路线很明显。一类是体量大、持续放量的选手,像宁德时代这类利润稳步上升;另一类是细分赛道里突然爆发的“黑马”。像星网宇达三季度净利暴增八倍多,主要是军品订单放量和联营收益回流;同有科技的Q3利润出现三倍级增长,靠的是自研的PCIe5.0存储产品拿到千万级订单;生益电子预计前九个月净利也大幅增长,受益于AI服务器用的高端PCB需求爆发。把这些放一块看,能看出一个共同点:订单开始变成现金流和毛利率的改善,这并不是空话,是真账面上的变化。
政策面也有动作,国资层面的一些重组没有停,之前被看好的“小集团、大公司”类型正在按国资改革推进。国资背景一旦搭上,资源整合和估值重塑的可能性就更大。另外,国家能源局把“取热不取水”的地热技术纳入五年规划,这对那些做地热取热设备的厂商是一扇门,政策和市场需要一叠加,相关设备和服务商就有机会拿检验订单。
再往下看,这里面的风险也是真实存在的。技术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中间要花时间也要花钱,跑偏了就很难翻盘;存储和电池领域一旦涨价,短期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但这也可能在未来引发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国际局势和供应链分布的变化也会让进口替代的节奏反复。直白说,风口能够把大家推上车,但谁能把车开到终点,那是另外一回事。
接下来几天市场会更看两个点。一是这些公布的样品和中试线能不能在一个季度内交出更多实物交付的证据,能不能把“有样品”变成“有发货”;二是存储和GPU那边的产能投放节奏,特别是并购之后产能整合的速度。如果并购完了但一两季都没法把产线打通,市场信心容易被打回原形。信息面上还会有更多的财报细节和订单公告陆续披露,值得盯着,但别被短期波动吓蒙了。
风险提示:技术商业化进程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导致价格战、国际供应链突发性调整,都会影响上述各条线的兑现节奏。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