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核能时代:德国拆除最大型核电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5:25 1

摘要:那一刻倒塌的画面很直接:混凝土断裂,尘土和碎片翻滚,视频里很快只剩下一片灰蒙。看着这两座熟悉的塔架在地面上塌陷,像是把一个时代的符号当场移走。表面上这是一场工程操作,但背后是多年的决策、评估和准备在堆积,才换来这短短几秒钟的视觉冲击。

10月25日,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两座160米高冷却塔被爆破拆除

那一刻倒塌的画面很直接:混凝土断裂,尘土和碎片翻滚,视频里很快只剩下一片灰蒙。看着这两座熟悉的塔架在地面上塌陷,像是把一个时代的符号当场移走。表面上这是一场工程操作,但背后是多年的决策、评估和准备在堆积,才换来这短短几秒钟的视觉冲击。

事情其实不是孤立的。德国早在2002年就改了法律,决定商业发电的核电站要逐步退出。这个方向中间有过调整,也因为外部形势和能源安全的问题一度摇摆,但2011年福岛事故让政策方向更坚定。那之后,政府加速关闭核电站的步伐,最终在2022年底之前把境内还能发电的最后三座核电站——伊萨尔2、内卡韦斯特海姆和埃姆斯兰——全部停掉。按当时数据,那三座站在2022年的发电量大约占全国总量的6%,所以关停不是无关痛痒的事,牵涉到电力结构和供应安排。

贡德雷明根在德国核电的版图里,一直算不上小角色。它的冷却塔高达160米,外形很容易被辨认,崩塌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有“看见历史在变”的感觉。工程上,爆破并不是随意一按按钮就行。现场要先按图布线,把几道预埋的爆破线按顺序引爆,让结构在受控情况下失去支撑向内坍塌。整个过程要顾及周边安全,交通管制,观测阵列,噪声和粉尘控制,甚至还得和邻近社区、地方政府沟通好时间窗口。这些准备工作往往比爆破本身耗时得多。

从更细的层面看,拆除只是开始。退役后场地的处理分好几步:先做环境评估,确认有没有放射性残留或土壤污染;接着是把可回收的混凝土和钢材分拣出来,送去再利用或处理;然后是清理坑洞、填平场地,做长期监测计划。像那些冷却塔倒下后,留下来的基础和周边构筑物还得按计划分解,不能图省事就敷衍了事。是否能完全清理放射性痕迹,是否需要长期封存某些设备,这些问题都得靠专业检测和监管来定。

在利用退役场地这件事上,已经有人在动手策划。以Westfalen Weser为例,他们提出在维尔加森核电站旧址建大型电池储能站,初期目标是120兆瓦、280兆瓦时的规模。这类项目的逻辑很简单:旧厂址通常地理位置、输电接入等条件还算成熟,改造为储能设施能帮助吸纳波动较大的新能源电力,缓冲并网的短期波动。不过从计划到投运,中间要过不少关卡:环保审批、并网协议、投资回收、当地公众的接纳程度,甚至是是否要把规模做大做小,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论证。

公众的反应多面。有的人看到倒塔就觉得旧事了,像是翻过一页;也有人担心后续电力能不能保住、生活成本会不会因此被拉高;还有当地居民更关心的是就业和土地如何再利用。每次拆除都会伴随短期的工作岗位增加,随后的再开发项目也可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但这些都不是马上能看到的收益。政策制定者和地方社区在这里要不断沟通,把技术性的问题解释清楚,把潜在的利益分配透明化,才能把焦虑和疑虑慢慢化解。

技术层面上,拆除后的废料处理也不是小事。混凝土可以破碎回收,钢结构可以熔炉再利用,但如果涉及到受污染的设备或材料,处理成本和程序就复杂许多。长期监测也不可省略,尤其是那些曾直接接触反应堆或有放射性物质的区域,需要设定多年甚至更长的监测计划。这类工作通常由专业公司与监管机构共同执行,数据要公示,接受第三方评估,才能让公众看到“干净”的证据而不是只听口头保证。

把视角再拉宽一点看,德国的这条路走得有点像慢慢转向的一辆大车。决定不等于马上到位,拆个冷却塔是个节点,但不是终点。电力结构要重构,新能源接入、储能布局、输电网升级、补偿机制这些事都得同时推进。像维尔加森的储能项目,有了初步数字,但它能不能按计划扩展、能否顺利并网、投资方能否拿到预期回报,这些都还在评估之中。

爆破之后,现场的工作还在继续。专家会进场做更细致的检测,拆下来的材料会分门别类,废墟清理需要机械和人工配合。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能源公司要把那些规划变成现实,不管是储能、产业园还是绿地改造,路线图要画清楚。空气中的灰尘散去后,留给人的不是一句话的结局,而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一系列必须做的活儿。

来源:山谷觅清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