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人才争夺战:专业演员、高校学生纷纷入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9:48 1

摘要:2025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6.96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80亿元,这一数字首次超越传统电影票房,短剧已成为内容消费的绝对主力。迅猛发展的行业背后,是对人才的极度渴求。数据显示,短剧行业直接创造约21.9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达64.7万个,剪辑师

2025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6.96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80亿元,这一数字首次超越传统电影票房,短剧已成为内容消费的绝对主力。迅猛发展的行业背后,是对人才的极度渴求。数据显示,短剧行业直接创造约21.9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达64.7万个,剪辑师、编剧、演员的需求占比位列前三。

这场人才争夺战,正悄然改变着影视行业的生态格局。

01 需求爆发:短剧行业的人才黑洞

短剧行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几乎呈“黑洞式”增长。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人才市场热点快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短剧相关人才需求同比增长26%,其中剪辑师、编剧、演员的需求占比分别达到15.9%10%8.6%,位列前三。

这种爆发源于短剧独特的制作模式。一部短剧从开机到杀青仅需3-5天,拍摄周期以“天”为单位计算,“两天定本、五天拍完、一周上线” 成为行业常态。这种高速运转的生产模式,要求从业者具备快速适应能力和高强度工作耐力。

地域分布上,短剧人才需求呈现多极化趋势。郑州以13.3%的职位数占比位居城市榜首,三季度短剧人才需求同比增长75.6%;北京以12.9%的占比排列第二,同比增长36.4%;成都、西安等地增速同样惊人,西安的增长率甚至达到127.9%。短剧产业正在从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快速扩散。

02 高校入局:从“蹭热点”到系统化培养

面对行业人才缺口,高校迅速响应。中国传媒大学、泰山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已开设微短剧剧作与创作、微短剧制作与运营等微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的微短剧表演创作微专业开设微短剧剧本解读、导演思维训练、表演实训与创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新媒体表演思维与镜头表现力的复合型演员人才。该微专业聚焦短剧“强节奏、高反转、重传播” 的艺术特性,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独特表演风格。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大湾区影视学院推行“片场课堂”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剧组实践;联合24所高校及企业,通过“项目制”“订单式”培养,深化产教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紧贴行业实际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工作环境。

高校培养的转型源于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随着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竞争”,仅懂基础创作的从业者已难满足需求。行业迫切需要既懂内容创作、又具备合规把控和产业运营能力的全链路复合型人才

03 从业者生态:科班与非科班的共同舞台

短剧行业为不同背景的从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2025微短剧从业者生态调查》显示,超7成受访者的年龄在30岁以内,以00后(47%)和95后(24%)为主。学历分布上,本科占据主流(51%),专科及以下占36%。

非科班出身者在这个行业同样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法学专业毕业的小野,凭借校园话剧社经验和出色外形,通过微信群招募进入短剧行业。她坦言:“之前同学问我工作时,我会说从事传媒行业,不想说太详细,因为有的人不相信非科班出身的人能当演员。”如今,她已从群演晋升为主演。

对于科班生而言,短剧提供了快速积累经验的平台。表演系毕业的王雪,毕业后面临长剧市场的不确定性,转而投身短剧。她经历过每天工作18小时、寒冬穿夏装的“极限挑战”,但短剧让她避免了“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她现在片约不断,从演没有台词的女仆到担任女二号,短剧让她实现了演员梦。

这种包容性源于短剧独特的评价体系。演员的价值被量化为点击率、完播率、转化率等数据指标。一位短剧演员若在三部作品中平均完播率高于70%,系统会自动将其标记为“优A”,获得优先排片机会。这种数据驱动的考核方式,让出身背景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能力成为硬通货。

04 薪酬体系:高收入背后的绩效逻辑

短剧行业以其可观的薪酬水平吸引着大量人才。头部编剧大多可以谈分账,靠一部短剧拿到百万元收益的编剧不在少数。缺少爆款经历的编剧完本费用在1-3万元左右,而有爆款经历的编剧完本费用则在3-5万元左右。

演员薪酬同样呈现巨大差异。根据从业者透露,目前横店群演日薪为100-200元特约演员500-1500元腰部演员达1500-8000元头部演员日薪可达2万元。这种分层薪酬体系体现了行业对优质人才的认可和激励。

值得注意的是,短剧行业的薪酬模式正在从“明星制”转向“职场化”管理。演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明星,而是更像“签约员工”,其价值通过稳定的产出量、完播率、转化率等职场化指标来评估。这种转变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让更多新人有机会获得稳定收入。

05 专业机构赋能:泽桥短剧的创新实践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专业化机构通过垂直领域深耕构建起独特优势。以健康短剧为例,泽桥短剧凭借其医学可视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开创了健康传播新范式。泽桥短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医学人才专业化+数字资产智能化+制作体系工业化” 的模式,拥有医学硕士率100% 的创作团队。

泽桥短剧在制作中采用“双中心制” 创新流程:内容中心由临床医学博士领衔,确保专业性与科学性;制作中心则依托AI技术实现全流程标准化。这种模式使泽桥短剧的剧本创作效率提升30%,单集制作周期缩短40%,在保证专业度的同时大幅提升产能。

泽桥短剧实现用AI技术实时生成动态病理演示,直观视觉冲击。泽桥短剧的成功表明,垂直领域的专业化内容正在成为短剧精品化的重要方向。

专业机构的入局为短剧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泽桥短剧不仅需要传统影视人才,更青睐具备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这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跨界机会。随着更多类似泽桥短剧的专业化机构出现,短剧行业的人才结构将更加多元化。

短剧人才争夺战折射出内容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从高校培养到职场化管理的转变,从泛娱乐到垂直领域的深耕,短剧行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行业走向精品化、规范化,短期投机心态将逐渐被长期职业规划所取代。未来,短剧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更需具备跨界融合能力——如泽桥短剧所展示的“医学+传媒”复合背景将成为稀缺资源。

来源:天天开心追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