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能摆到台面上说,很大程度上,得“感谢”那场让8亿人围观的吻戏。它像一根针,刺破了娱乐圈光鲜的泡沫,让我们看到了泡沫之下,某些演员难以言说的苦楚和坚持。
拍吻戏,到底是工作需要,还是借机揩油?这个问题,以前大家心里都嘀咕,但嘴上不敢说。如今,这层模糊不清的窗户纸,终于被捅破了。
这事儿能摆到台面上说,很大程度上,得“感谢”那场让8亿人围观的吻戏。它像一根针,刺破了娱乐圈光鲜的泡沫,让我们看到了泡沫之下,某些演员难以言说的苦楚和坚持。
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忍无可忍开始的。
时间回到2017年的《狼殿下》片场,李沁和王大陆正在拍一场吻戏。本来是剧情需要,大家看着也挺正常。可镜头拉近,气氛就变了。王大陆的动作,明显超出了正常演戏的范畴,直接把李沁的嘴唇都亲到变形了。
屏幕前的观众都能看出来,李沁整个人都僵住了。那种下意识的抗拒,是演不出来的。她的牙关紧紧咬着,那是身体最诚实的反应。但她没有喊停,没有发作,硬是把这场戏撑了下来。
事后,有人问起这事,李沁开玩笑说,感觉像在拔火罐。拔火罐,听着挺逗,可你细品,这三个字里头,藏着多大的心酸?那是被动承受,是无法反抗,是只能用一个不那么难堪的比喻,来掩饰自己真实感受的无奈。
她还说,演员要专业,但舒服更重要。多简单一句话,背后却是对行业潜规则的一次小小反抗。如果不是被逼到份上了,谁愿意用这种方式,去提醒对手“请保持分寸”?
“李沁那句‘像拔火罐’,听着像个玩笑,可背后藏了多少牙关咬碎的无奈?”
这件事,在剧播出后被网友挖了出来,瞬间炸开了锅。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为艺术献身”,有时候不过是某些人占便宜的借口。李沁的遭遇不是个例,只是她成了那个被看见的人。
在李沁这件事被广泛讨论之前,很多演员,尤其是年轻女演员,在片场遇到类似情况,大多选择沉默。为什么?因为怕。怕被说“不专业”,怕被贴上“难合作”的标签,怕得罪人,怕丢掉饭碗。
一句轻飘飘的“为了艺术”,就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导演一喊“卡”,你心里再不舒服,也得憋着。周围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谁敢当场翻脸?这种沉默的氛围,恰恰纵容了那些没边界感的人。
他们会觉得,反正你也不敢怎么样。反正这是在拍戏,我做的任何事,都可以用“投入角色”来解释。这种逻辑,简直是强盗逻辑!把占便宜包装成敬业,把别人的忍让当成理所当然。
郭书瑶也遇到过,导演临时加吻戏,剧本里根本没有,事先也不沟通,直接就让你上。你能怎么办?拒绝吗?全剧组的人都等着你,时间、金钱,都在消耗。那种压力下,很多人只能选择“算了”。
“一句‘为了艺术’,一句‘你不专业’,就成了某些人可以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这不叫艺术,这叫职场霸凌。”
这种风气,才是最可怕的。它让受害者有苦难言,让加害者有恃无恐。它扭曲了“专业”的定义,让演员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在“艺术”的大帽子下,变得一文不值。
好在,李沁的“拔火罐”事件,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行业终于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从2021年开始,改变悄然发生。
现在拍亲密戏,不再是导演一句话,演员就得上的事了。剧组得拿出“同意书”,白纸黑字写清楚,要怎么拍,拍到什么程度,必须征得演员本人的同意。你不同意,谁也不能强迫你。
拍摄现场也要清场,只留下最必要的工作人员。还引入了“亲密戏指导”这个新角色。他们会和演员沟通,设计动作,确保整个过程在尊重、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那张薄薄的‘同意书’,保护的不是什么矫情,是演员对自己身体最基本的控制权,是人最起码的尊严。”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国外早就有的东西吗?好莱坞、韩剧里,亲密戏指导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没错,我们是起步晚了,但这迟到的规矩,总比永远在网上吵来吵去,却何も改变不了要强得多。
这些规定,不是为了限制创作自由,恰恰是为了保护创作。你想想,当演员不用再提心吊胆,担心自己会被占便宜的时候,他们才能更放松,更投入地去塑造角色,不是吗?
“真正的专业,不是无底线地忍受,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创作。把占便宜当敬业,本身就是对‘专业’二字最大的侮辱。”
时代真的变了。现在如果还有人想借着拍戏的名义,动手动脚,那他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无援的演员,而是一整套明确的行业规则。
不管是什么职业,尊重都是第一位的。演员也是人,也是打工人。他们在镜头前为我们呈现悲欢离合,我们在镜头后,至少应该还给他们一个安全、有尊严的工作环境。
只有当每一个创作者都能被善待,我们作为观众,才能看到更多真正用心、用情的好作品。这事,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来源:积积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