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真快啊,明日(10月29日)便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个承载着登高望远、敬老思亲传统的节日,在你家乡又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时间真快啊,明日(10月29日)便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个承载着登高望远、敬老思亲传统的节日,在你家乡又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听我们这里的老人说,以前重阳节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送一双鞋子,最好是自己制作的布鞋,但是现在多数都不重视了!
另外,重阳节这天的天气也格外受关注,在民间有“不怕重阳十日淋,就怕重阳一日晴”的农谚流传,让不少人对晴天多了份顾虑。那么,这重阳节晴天有啥说法,为何古人如此怕重阳节是晴天呢?
一、重阳节简介:节气交替里的传统密码
重阳节因“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得名,而“九”又与“久”同音,故被赋予长寿的寓意,衍生出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习俗。
从气候上看,此时正处深秋向冬季过渡的关键节点,常与霜降节气相连,北方可能出现初霜,南方进入深秋,昼夜温差较寒露节气下降3-5℃。
这个时节既是秋收尾声,也是冬小麦播种的冲刺期,天气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事收尾与来年收成。
二、“不怕重阳十日淋,就怕重阳一日晴”,啥意思?
农谚“不怕重阳十日淋,就怕重阳一日晴”非常直白的道出农人对重阳天气的偏好,即便是重阳节前后出现连日阴雨天气甚至十天的阴雨天气也无妨,可要是重阳节当日晴天却需警惕。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句谚语的背后是古人对气候规律的精准总结,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从科学角度看,重阳晴天往往意味着大陆高压系统已掌控天气,像无形屏障阻隔冷空气南下与降水系统北上。
民间流传的不少农谚也早已点破其中预兆:“重阳晴,一冬晴”“重阳无雨,九月无霜”,说明晴天预示后面晴天多,在冬季的雨雪也可能稀少、气温偏暖,还可能出现暖冬。
对农人而言,暖冬并非好事,正所谓“还冷不冷,不成年景”,北方越冬小麦缺了“瑞雪覆盖”的保暖保湿,南方晚稻和冬储蔬菜易受干旱影响。
更严重的是“今年九月晒重阳,来年牛马奔山岗”,晴天导致作物秸秆长势差,草料不足,连牛马都得进山觅食,足见其对收成的影响。
三、重阳节的其他谚语参考
除了这句农谚,古人还留下诸多重阳天气的谚语,这也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参考。
关于旱涝,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若重阳和十三都无雨,冬季大概率干旱;而“重阳一场雨,冬至三场雪”则说明重阳降雨预示冬季多雪,利于来年丰收。
关于冷暖,“重阳刮北风,一冬白茫茫”指出北风是冷冬信号,“重阳湿漉漉,冬寒刺入骨”则说明雨天往往意味着寒冬将至。
还有些谚语关注特殊天气,“重阳雷公发,来年大旱一百八”警示重阳打雷可能引发长期干旱,“南风送九九,旱死荷花气似藕”则点明南风带来的干旱隐患。
这些农谚是农耕时代的生存指南,虽有地域局限,却凝聚着古人“观象知时”的智慧。
如今虽有精准气象预报,但重温这些谚语,仍能感受到传统文明与自然相处的生存哲学。
明日重阳了,你还知道哪些重阳节的谚语呢?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来源:甜妈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