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抢救室里,我们一边启用溶栓方案,一边联系导管室准备行急诊PCI。可惜,送到病房时他已经出现左心衰竭,肺部湿啰音明显,氧合极差。这个病人没有抽烟史,饮酒也不多,唯一的“爱好”,是饭后喜欢坐沙发上刷手机,一坐两小时起步。
凌晨两点,急诊室推来一位五十岁的男性,胸口剧痛,面色苍白,冷汗直冒。心电图一出,前壁心肌梗死,已经出现广泛性ST段抬高。
抢救室里,我们一边启用溶栓方案,一边联系导管室准备行急诊PCI。可惜,送到病房时他已经出现左心衰竭,肺部湿啰音明显,氧合极差。这个病人没有抽烟史,饮酒也不多,唯一的“爱好”,是饭后喜欢坐沙发上刷手机,一坐两小时起步。
久坐,是我今天想说的那个“第一名”。它比饮酒、比吸烟、甚至比部分高血脂人群的风险还要隐蔽。我们在临床上越来越频繁地看到,
一批原本没有太多基础病的中青年人,心梗发作突然、进展迅速,背后的共性,就是每天静坐时间超过8小时,运动量几乎为零。
心肌缺血的核心机制,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久坐引发的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内皮功能障碍,正是加速血栓形成的“三重打击”。
2020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就指出,每日静坐超过6小时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23%,即便他们不吸烟、不饮酒、BMI正常。
久坐对血管内皮的伤害,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慢刀子割肉”。静止状态下,肢体远端的静脉回流减少,血液在下肢“打转”,形成微小的静脉淤滞。
这些淤滞的血液容易形成微小血栓,一旦血流速度恢复,比如突然站起、剧烈咳嗽、甚至情绪激动,这些血栓就可能脱落,进入肺循环或心脏供血系统。
比起短暂的剧烈运动,持续久坐造成的代谢综合紊乱更具系统性。它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脂肪酸代谢紊乱。
这些变化共同作用于血管内皮,使得动脉粥样硬化提早发生,斑块更易破裂。这不是某一个器官的病变,而是全身性“血管老化”的加速过程。
我们曾经以为,心梗是老年病。但现在,急诊科里三十多岁的患者越来越多。2021年《中华心血管病研究》发布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下急性心梗患者比例在10年间上升了近2.4倍。
年轻化趋势背后,并不是遗传基因突变,而是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手机、电脑、外卖、短视频构建起一个高糖高脂+低活动+高压力的生活闭环。
饮酒被排在第三,并不是说它不危险,而是它的危险是“可感”的。多数人知道醉酒后心率会上升,血压会波动,心悸、胸闷等症状让人警觉。
而久坐的伤害,是“无症状”的温水煮青蛙。它不疼、不痒、不扰人,却在你以为“安稳”的时候,悄悄埋下心梗的雷。
很多人以为,只要每天抽出30分钟散步,就能“抵消”久坐的坏处。但202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便每日运动30分钟,如果其余时间持续久坐超过6小时,心血管风险依然升高17%。换句话说,运动和久坐是两条独立的风险线,不能互相抵消。
临床中我们见过不少患者,体检查出斑块、血脂轻微升高,医生建议调整生活方式,他们回去后开始注意饮食,却依然整天坐着不动。
过了一年复查,斑块进展明显,甚至出现钙化。他们很疑惑:“我都不吃油腻了,怎么还会恶化?”在他们眼中,危险是吃出来的,却忽视了不动,也是“吃下去”的一种方式。
再说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四十岁做技术的男士,突发胸闷来院。心电图显示下壁心梗,血脂、血糖都在正常范围。
导管室造影发现,他的右冠状动脉中段有一处新鲜血栓形成,并无明显斑块破裂。这类“无基础斑块”的急性心梗,就是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血栓在原位快速形成,久坐与之存在直接关联。
心梗的发作,从来不是单点触发,而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而久坐,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基础的那一块地雷。
你可能没有家族史、没有高血压、不抽烟不喝酒,但只要每天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你就站在风险的边缘。
更令人担忧的是,久坐还与癌症风险相关。2023年中国癌症中心联合中山大学发布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每日静坐时间超过8小时者,结直肠癌发生率升高34%,乳腺癌升高28%。机制在于慢性低度炎症、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动力减慢,这些都是久坐带来的系统性后果。
治疗心梗,我们可以用支架、用抗血小板药物、用溶栓。但预防心梗,靠的是生活方式的自我修复。你可以不去健身房,但你不能整天不动。
哪怕工作再忙,每坐一小时就起身活动五分钟,都能显著改善血管反应性。这是我们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主动血管保健”。
很多朋友以为,心梗是老年人“熬”出来的,其实更多心梗,是年轻人“坐”出来的。尤其是高压、久坐、饮食精细化的白领群体、程序员、司机、设计师等职业人群,已经成为新一代高危族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是一个社会节奏与生理节奏“错位”的结果。
从预后来看,久坐导致的急性心梗恢复更慢、心功能受损更重。这是因为这些患者本身的心肌储备能力较差,平时缺乏运动使得心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降低,一旦发生梗死,其影响范围更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也更高。
有些事,你今天不做,将来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做回来”,只是那个时候,可能要在ICU里“做”,要靠呼吸机“做”。
而现在,只需要你站起来、走一走、伸个懒腰、上下楼梯、远离沙发。没有任何药物能代替一次正常的血流循环,就像没有任何治疗能替代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做医生的,最怕的不是病重,而是你明明可以不进医院,却因为一个可以改变的习惯,把自己推向了手术台。久坐不是一种休息,而是一种慢性应激,它让你的身体以为你在“节能”,却在悄悄“耗尽”。
很多人问我,医生,你们最怕看到什么样的病人?我的回答是:年轻、无病史、发作快、抢救晚。这类心梗往往来得快、去得更快,不给你留反应的时间。而他们的共性,往往是看起来“没毛病”,实际生活方式千疮百孔。
写到这里,我想起那位凌晨两点心梗的男病人。他术后恢复不错,回访时说:“我现在定闹钟,每小时站一次,再忙也动动腿。”这是一位程序员的觉醒,也是一段生活方式的重启。希望你不是在病床上学会这一课。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1):1-46.
[2]王颖,陈伟.久坐行为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356-1360.
[3]刘芳,张建中.静态行为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4):401-405.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