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10月28日,马克·扎克伯格在Connect大会上宣布“Facebook”更名为“Meta”,声称“我们将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转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四年过去,Meta的市值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再逐步修复的过山车;元宇宙也从资本竞逐的“下一个互联网”
2021年10月28日,马克·扎克伯格在Connect大会上宣布“Facebook”更名为“Meta”,声称“我们将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转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四年过去,Meta的市值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再逐步修复的过山车;元宇宙也从资本竞逐的“下一个互联网”,回归理性,进入AI同频共振的新阶段。
本文试图复盘Meta四年元宇宙路线,并横向扫描苹果、微软、谷歌以及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网易等国内外玩家的同期答卷,以厘清这场宏大叙事的得与失。
一、Meta的元宇宙时间轴
2014-2020:种子期——2014年23亿美元收购Oculus,2018年推出独立头显Quest,2019年发布VR社交平台Horizon,进行了长周期、多维度的积累。
2021:all in——6月扎克伯格对外首次系统阐述元宇宙愿景;7月成立专属产品组,宣布5年内员工20%转向AR/VR;9月设立5000万美元“XR研究基金”;10月更名Meta,股票代码由FB改为MVRS。
2022:亏损峰值——负责元宇宙运营的Reality Labs全年营业亏损137亿美元;Horizon Worlds被曝空城、用户不足20万;Quest Pro高价遇冷;市场对Meta的all in元宇宙战略反应激烈,其市值自2021年高点缩水逾七成。
2023-2025:负重前行——2023年裁员2.1万人,砍掉智能手表、Portal等边缘硬件;Quest 3三个月销量破百万;发布Llama系列开源大模型,首次提出“AI+元宇宙”双轮驱动。2024年与LG合作开发Quest Pro 2;Horizon平台引入生成式AI脚本、语音驱动NPC。2025年,Meta的新品重心从“头显”转向“眼镜”,截至10月底Quest 4、Quest Pro 2等均未有发布,反倒发布了Ray-Ban Meta Gen 、Meta Ray-Ban Display、Oakley Meta Vanguard等多款眼镜。
Meta内部去年曾将2025年定为“元宇宙盈亏平衡关键年”,Reality Labs在2024年全年亏损17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总额为131.3亿美元,显然2025年依然不尽人意。
二、国际国内同行亦是方向不断调整
国外同行都曾推出过头显:
1)苹果
头显——2023年6月发布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Apple Vision Pro并于2024年正式开售,搭载M5芯片的版本2025年10月发布。
眼镜——截至2025年10月尚未发布过相关产品,不过多方爆料称苹果正在积极研发这类设备。
其他——截至2022年AR相关专利超过2000项;2015年收购德国初创企业Metaio,并依托该公司组建AR/VR项目团队;2021年Apple Maps首次引入AR导航功能。
2)微软
头显——2015年微软推出增强现实头显HoloLens。
眼镜——截至2025年10月尚未发布过相关产品,不过近年已被曝光多项关于AR智能眼镜的专利。
其他——2017年收购社交VR软件AltspaceVR并于2023年关闭;2021年宣布进军元宇宙;2022年Mesh for Microsoft Teams上线,支持3D虚拟化身、全息会议及跨地域协作,还建立工业元宇宙团队,四个月后该团队解散;2024年在Teams应用程序中引入新化身,使企业客户能够创建定制的沉浸式空间。
3)谷歌
头显——2016年推出Daydream VR平台及头显产品,2021年发布不依靠头戴设备实现3D全息视频通话项目——Project Starline。
眼镜——2012年发布AR眼镜原型机,2014年上市并于次年下架,2022年展示新一代AR眼镜概念机,2025年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新一代AR眼镜;2020年谷歌收购智能眼镜厂商North,其第一副智能眼镜为Focals。
其他——2019年发布云游戏平台Stadia布局元宇宙游戏,2021年底将旗下多团队整合进“谷歌实验室”负责AR、VR、Project Starline等项目,2022年推出元宇宙沉浸式3D实景地图,2024年底发布专为XR设备打造的操作系统Android XR。
国内同行都经历了狂飙后的收缩:
国内仅以2021年以来的重大动作为例:
腾讯2021成立XR事业部;2023年XR团队大幅缩减,转向“AI+数字人+云游戏”;2024混元大模型落地,驱动UGC虚拟世界《罗布乐思2.0》;2025微信+QQ小程序内嵌3D场景,靠IP与社交链变现。
字节跳动2021年90亿元收购Pico;2022年补贴10亿元做VR直播、虚拟偶像;2023年Pico裁员50%,预算砍半;2024年转向AI眼镜;2025年放弃高端VR,专注“AI+可穿戴+直播电商”。
百度2021年Create大会全程元宇宙举办;2022年希壤2.0开放车企展厅;2023年整合文心一言推出AI导游、数字员工;2024年转向“云渲染+AI大模型”打包To B;2025年目标是做“元宇宙版百度智能云”。
网易2021注册“伏羲元宇宙”商标,推出虚拟人;2022与三亚市政府合作落地“网易元宇宙产业基地”;2023“瑶台”系统服务高校毕业典礼超百场;2024发布AI作曲+虚拟偶像演唱会;2025年聚焦教育、文旅两条线,硬件外包,靠内容授权与运营分成。
三、技术曲线与商业曲线错位导致现实很骨感
2021-2022年元宇宙火爆全球,不止扎克格伯头脑发热,国内外诸多大的互联网企业都倾情投入其间,比如微软2021年也宣布正式进军元宇宙,字节跳动90亿收购Pico,百度的息壤网易的伏羲,各种元宇宙商标申请如雨后春笋,2022年的服贸会更是首次设立元宇宙专馆。
转折出现在2023年,一方面,元宇宙的技术成熟度远低于市场预期,头显重量、眩晕、续航、发热等等拦路虎仍在,同时硬件成本也阻碍其普及,而杀手级应用的确实更是雪上加霜,这让元宇宙的商业化之路十分艰难,Meta改名四年来亏损600多亿美金便是其中典型;另一方面,2023年起,生成式AI成为新“流量黑洞”,风投、算力、人才快速转移,就连Meta内部也已将“生成式AI”列为与Reality Labs同级别的一级组。此外,监管亦是悬在元宇宙头上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数据隐私、伦理到技术、体验瓶颈,到商业投入与回报不匹配的困境,更关键的是,场景的刚需性不足,让元宇宙从看上去很美到迅速退烧。包括Meta在内的中外互联网企业都进入战略调整期,硬件方面,眼镜有望比头显先实现突破,但目前无论头显和眼镜的价格和体验都尚在摸索调整中,反倒是内容、平台、系统、算力、服务等等结合元宇宙与AI的方向是更现实的当下。
四年过去,元宇宙的叙事正从“开辟新大陆”的豪情,转向“精耕细作”的务实。这场退烧并非终结,而是一场祛魅式的回归。Z世代中年龄最大的已经30岁,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虚拟世界或将迎来真正的刚需人群,后续还有10后20后,元宇宙未必不是未来图景。Meta的市值在AI东风下再攀高峰,恰恰印证了技术迭代的残酷与机遇。元宇宙不是终点,而是技术演进的试炼场,需要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长期主义——Meta如是,所有玩家亦如是。
2025年10月30~31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天津论道暨第30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视听破圈 智联无界"为主题集结产业链各方,共探融合路径,共创商业新机。
10月30~31日,天津鹏邸·凯悦尚选酒店,邀您共赴这场关于融合与新生的行业之约。
来源:流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