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哺乳动物一夫一妻有利于延长雄性寿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8:28 1

摘要:在自然界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期困扰科学家: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在寿命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近日,一项基于全球动物园数据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两性寿命差异的进化机制,并为人类性别寿命差异提供了全新解释。

01

在自然界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期困扰科学家: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在寿命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近日,一项基于全球动物园数据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两性寿命差异的进化机制,并为人类性别寿命差异提供了全新解释。

02

这项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杂志的研究分析了528种哺乳动物和648种鸟类的动物园种群数据,结合野外种群数据,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跨物种寿命比较数据库。研究发现,在哺乳动物中,72%的物种表现出雌性寿命优势,而鸟类则呈现截然相反的趋势——68%的物种雄性寿命更长。这种差异与经典的"异配性别假说"高度吻合:哺乳动物雌性为异配性别(ZW),而鸟类雄性为同配性别(ZZ),性染色体的遗传特性可能通过显性有害突变暴露机制影响寿命。

但研究并未止步于验证经典理论。通过分析交配系统与寿命差异的关联,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更深层的进化规律:在哺乳动物中,一夫一妻制物种的雌雄寿命差异显著缩小,而在鸟类中,一夫多妻制反而强化了雄性寿命优势。例如,在实行严格一夫一妻制的狨猴和吼猴群体中,雌性寿命优势几乎消失;而非洲草原上的维多利亚冠蕉鹃,雄性通过激烈的求偶竞争导致其寿命比雌性短30%以上。

哺乳动物与鸟类的成年预期寿命(ALE)性别差异

这种进化逻辑在性选择强度与寿命损耗之间建立了量化关联。研究团队通过性二型特征(SSD)分析发现,哺乳动物雄性体型每增加10%,其寿命损耗率提高2.3%;而在鸟类中,雄性羽毛色彩鲜艳度与寿命负相关系数达到-0.41。这印证了性选择代价假说——为争夺配偶投入过多资源必然牺牲维持生命系统的投入。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揭示了环境因素对进化规律的调节作用。在动物园环境中,由于消除了捕食压力、食物短缺等生态变量,哺乳动物雌雄寿命差异缩小了18%,但鸟类的雄性寿命优势反而增强12%。这种反差可能源于不同类群的生理适应机制:哺乳动物雌性在稳定环境中能更好修复端粒损伤,而鸟类雄性在低压力环境下更易因激素水平失衡导致免疫抑制。

研究还破解了人类寿命差异的进化密码。通过比较黑猩猩、大猩猩等灵长类近亲,发现人类女性寿命优势(5.4年)虽小于非洲猿类(平均7.8年),但依然符合哺乳动物进化规律。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人类弱化的性选择压力——智人进化过程中大脑容量的剧增取代了体型竞争,同时社会文化因素(如现代医疗对孕产风险的控制)显著改善了女性生存率。

03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建立了跨物种寿命研究的进化框架。通过百万级数据对比,科学家证实性染色体机制、性选择压力、生殖策略三者共同塑造了寿命差异的进化轨迹。在动物园与野外环境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基因遗传与生态压力的'双螺旋'作用——即使消除环境变量,进化烙印依然清晰可见。

这些发现对医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例如,针对男性高发的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可能需要从性选择残留效应的角度开发靶向疗法。同时,野生动物保护策略也需考虑寿命差异的进化基础——在人工繁育濒危物种时,应根据其交配系统调整饲养方案。研究团队正在建立全球首个"性二型寿命预测模型",未来有望精准评估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寿命变化趋势。

从达尔文时代开始困扰学界的两性寿命差异谜题,如今在进化生物学与大数据的结合下终于现出轮廓。这项研究不仅解答了"为什么女性更长寿"的千年疑问,更为理解生命演化规律打开了新窗口——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每个物种的寿命密码都镌刻着性选择与自然选择博弈的印记。

参考

Staerk, Johanna, et al. "Sexual selection drives sex difference in adult life expectancy across mammals and birds." Science Advances 11.40 (2025): eady8433.

来源:科学大家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