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重庆、合肥、无锡、珠海等城市,一种没有固定路线、没有固定时刻表的公交服务吸引了大量市民体验。它们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匹配路线,实现点对点接送,价格却异常亲民。在海宁,5公里内统一价1元,且部分车辆为6座的大通车型;在常州,市民可以通过手机预约5座的比亚迪秦作为公
“手机一点,公交车秒变‘专车’,价格却只有出租车的零头。”如今,这种极具性价比的“网约公交”正在全国多地悄然兴起,成为城市交通领域的新亮点。
在重庆、合肥、无锡、珠海等城市,一种没有固定路线、没有固定时刻表的公交服务吸引了大量市民体验。它们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匹配路线,实现点对点接送,价格却异常亲民。在海宁,5公里内统一价1元,且部分车辆为6座的大通车型;在常州,市民可以通过手机预约5座的比亚迪秦作为公交车,仅需2元就能享受门到门服务。
一、网约公交的运转模式
“网约公交”本质上是一种按需服务的公共交通新模式。它不像传统公交车那样每站必停,而是通过智能算法,将相似路线需求的乘客匹配到同一辆车。例如,西安的网约公交采用“拼单”模式,系统会根据乘客的预约订单智能规划最优路线,将同一方向的乘客“拼”在一起,既避免了绕路问题,又大幅提升了运行效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还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和路程时间。
二、网约公交兴起的原因
网约公交的“出圈”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许多城市公交客运量出现明显下滑,有的城市甚至出现线路停运情况。2023年10月,交通运输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大数据应用提升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效率。网约公交车正是公交行业拥抱数字技术、寻求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它弥补了传统公交固定线路和固定班次难以满足乘客便捷、灵活、个性化出行需求的短板。
三、网约公交的优势
成本低廉是网约公交最吸引人的优势。相比网约车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费用,网约公交低至1 - 2元的票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装有“智慧大脑”的网约公交车不再每站停靠,运行更为灵活,可以节省乘客的时间成本。此外,从环保角度看,多地网约公交采用新能源车辆。例如,儋州的“微公交”全部采用纯电动汽车,杭州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纯电动“微公交”,这与全球共享出行市场的电动化趋势不谋而合。网约公交还优化了公交公司运力投放,减少“空车跑”的消耗和支出,提高运营效率。
四、网约公交面临的挑战
尽管优势明显,网约公交这种新型运营模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长期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有的城市网约公交车的服务半径较小,运力还需提升;有的候车时间较长,停靠站点相对有限;有的群众知晓度低,空座率较高。复杂的操作界面对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来说存在一定使用门槛。对于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如何享受这一便民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平衡运营成本与低廉票价之间的矛盾,也是网约公交需要解决的难题。1元/5公里的收费标准显然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需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五、网约公交对网约车市场的冲击
网约公交的出现,给本已竞争激烈的网约车市场带来了新变数。一些网约车司机开始感受到压力。上海网约车司机王晨表示,他之前全职开网约车时每月流水约1.3万元,扣掉油钱还剩9000元左右,而且没有五险一金。相比之下,公交司机有稳定的工作和保障。南京的网约车司机陈琳坦言,和2020年入行时相比,如今收入下滑了不少,目前每个月的到手收入相较于2020年少了3000元左右。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指出,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困境主要在于行业供给端增长超过了需求端的增长。
六、网约公交与网约车的未来
面对网约公交的兴起,网约车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提高服务质量、差异化竞争成为网约车的出路之一。在西安,部分市民理解公交公司的转型尝试,认为转岗司机带来的规范服务能提升行业品质。多元化经营是另一条出路。一些网约车平台开始拓展业务范围,滴滴自2023年开始,基于成熟的供需预测和交易匹配算法,打造了跨城出行产品——滴滴站点巴士。两会期间已有代表发声,建议建立行业准入动态调节机制,既要保障劳动者转岗权益,也要防止“饮鸩止渴”式的过度转岗冲击整个出行市场。
对于网约公交本身,运营单位不妨定期进行调研走访,了解市民多层次、差异化的出行需求。在需求量集中的区域和时间段适当扩大覆盖范围、增加运力配置、完善站点布局,以减少乘客等待时间,逐步改善“叫车容易等车难”问题。
据6W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共享出行市场正快速增长,预计从2024年的1814亿美元增长到2031年的3107亿美元。在这一趋势下,网约公交很可能成为城市交通的新支柱。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转型网约公交或许是一条出路。一位公交公司负责人表示:“当公共交通都能‘随叫随到’,整个城市的出行格局将彻底改变。”
你看好“网约公交”的发展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体验!
来源:车行总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