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第26个中国记者节!赵金海著《记者是什么?》(连载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07:37 1

摘要:这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创办集体企业、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河北省第一批建成的小康村之一,村民住上了煤气、暖气和水、电配套齐全的单元住宅楼。1995年6月省委命名东

献给2025年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赵金海著《记者是什么?》(连载七)

二进东巷

东巷村是革命老区涉县一个千把口人的山村。近十多年来,

这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创办集体企业、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河北省第一批建成的小康村之一,村民住上了煤气、暖气和水、电配套齐全的单元住宅楼。1995年6月省委命名东

巷村党支部为“红旗党支部”。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记者多年总愿意往农村跑。东巷村我虽然没去过,但对这个典型还是早有所闻。1995年12月,河北电台开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千里行》专题,省委组织部推荐东巷村为其中的一个典型。台领导让找到东巷村写一篇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点报道。

东巷村距邯郸100公里路,距县城还有十多公里。因为有了采访对象,也不愿给下边找麻烦,便从邯郸乘公共汽车,来到了村里。在村委会办公室,我向两位干部说明来意。没料到,他们对我这个一路风尘的“不速之客”却不愿理睬。我问村支书在哪里?他们说不知道。我又问别的干部在哪里?他们还是说不知道。你再问,他们连回答你一声都不耐烦了。对于这样的“冷场”,我还真没遇见过。当我拎起包刚刚迈出村委会办公室,正好和一位年长的村干部碰上了面。我说:“你知道村支书在哪里吗?”他说:“你有啥事就说吧,我叫江守旺。”“啊!我就是找您的。”我知道江守旺就是党支部书记,原来他就在隔壁房间。听说我是来采访的,老江边摇头边叹息说:“记者太多了,我招惹不起,真假咱也搞不清,俺村三天两头有记者来、多是收费要钱的,俺没啥经验,没啥好说的,不用宣传。你大老远来了,吃饭我安排,采访就算了吧。”他把我安排在一个小饭馆吃饭,他就回家了。午休时间,街头静悄悄,我只得在街上转来转去,消磨时光。下午三点了,老江也没有到办公室来,其他干部还是上午那句话:不知道。看来,老江安排我吃饭,是来了个“金蝉脱壳”,把我甩开了。

东巷村挂在半山腰,又正值隆冬季节、山风凛冽。天冷,人也冷。“咳,这是图啥呢,你不欢迎我,我还不想写你呢。”。当晚八点多我回到了邯郸。

往返颠簸了200多公里山路,采访不成,反窝着一肚子气,虽然还没吃晚饭,但并不觉得饿。当我拖着疲惫的双腿路过一个卖拉面的露天小吃摊时,恰巧遇到了曾在涉县县委宣传部搞过多年新闻报道的赵彩河同志。故友相见,便在这个小吃摊上吃起了拉面。我们边吃边谈,话题自然是我的这次东巷之行。没想到,赵彩河听了我诉说的“一肚子苦水”,不但不觉得惊奇,反而坦然一笑。他说:“老江就是那样的人,光知道干,不愿意说,他为集体可没少操了心。有一年老伴让他种红萝卜,从家里拿走了萝卜籽,放到办公室就忙起了村里的事,过了几天,老伴去地里间苗,却只见草,不见一棵苗。老伴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把这事忘得一点也不记得了。”赵彩河接着说:“这些年东巷富了,确实有不少人打着各种旗号来东巷村要钱,也有的记者给东巷村写了稿子就要钱,老江不愿接待记者,也情有可原,但是,你可赌不得这个气啊!”

赵彩河的一番话,我反复琢磨了几天,基层干部乃至社会上对新闻界的看法,不正是反映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吗?“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责任从自身做起,用良好的行为和职业道德,用扎实的工作、朴实的作风去赢得社会的信任和群众的尊重,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

东巷还得去,这个典型还得写!

事隔10天之后的12月26日,我又踏上了西行的公共汽车,向东巷开去。你干部不是不欢迎记者吗?那好,我就“倒着来”,即:“先到村,后到户,临走才去见干部。”村里的变化,干部的业绩,群众最有发言权。70岁的马老太太老伴去世,按村里的规划,她儿子4口人住四室一厅,她自己住一室一厅。如果是老两口,就是两室一厅。马老太太指着屋里的煤气、暖气和安着浴盆的卫生间高兴得合不拢嘴。她说:“老江的情领不完,干部的情领不完。”在一所装饰一新,放着冰箱、彩电的四室一厅单元里,中年妇女赵向红说“你看这住的、用的,和城市有啥差别呢?这全沾了村干部的光啊”两天来,我先后走访了20多户村民,往返奔波10多里山路,采访了几家村办企业和学校,到处可以听到村民们对江守旺对村党支部的一片赞美声。

东巷村和更乐镇相邻,村边有一小旅馆,也有卖饭的小摊.那天晚上,我投宿在每天只要8元钱的一个小店里。一间房放四张床,那三位是辛集市来的皮货商。夜里11点多,我们都睡下了,突然一阵急促地敲门声把我们惊醒,原来是店老板陪着当地派出所民警查房。当警察听我说是河北电台的记者时,一直用惊

便呵斥我说:“拿出你的证件!”他在执行任务,我只得乖乖听命,便从刚吸热的被窝里爬出来,从衣服兜里取出记者证,双手递给那位满脸怒气的警察。他拿着证件,反复端详了一阵,才点点头,满意地走了。第二天一早,旅店老板告诉我说:“那位民警奇怪你这个记者为什么不去县城或附近的天津铁厂住宾馆,却住在这样便宜的小店里。”

第二天下午,采访快结束了,我到村办公室见了几位干部,核实了有关数字。干部们听说我这两天唯独一人徒步采访,自己在街头小摊吃饭,连连称赞说。俺还没见过像这样深入实际、作风扎实的记者。像你这样的记者,俺们欢迎!

重点报道《太行深处一颗星》就是这样写成了。

原载河北省广播电视厅、河北省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声屏经纬》1996年第二期

狗咬人气哭记者杨小莉

安阳市有个狗咬人,被咬的老人要求不高,只要求狗主人道个歉。

事儿不大,还真不好办。老人家属找了市里几个部门,扯了一圈皮,踢了一圈球,谁也不去管,狗主人的单位领导也是装聋作哑不吭声。

无奈的老人家属找到了安阳电视台《小莉帮忙》记者杨小莉。《小莉帮忙》是个民生节目,给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事。没想到,遇到了这个狗咬人,做了十多期节目,也不管一点事儿。作为一个记者,该做的做了,她已经尽责了。事情至此,就算小莉推手不管,她也没有错。谁也不能“包打天下”,就算当官的,说话也不能都管用,记者的职责更有限。

杨小莉是个好记者,她不是为了做节目而做节目,是为了通过做节目,为老百姓办实事。杨小莉没了招儿,但心里不服气,无奈之下,她领着老人家属去找狗主人。我是一位老新闻人,记者领着当事人去解决问题,反映了这个记者锲而不舍的高尚的敬业精神,她真正设身处地地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但是,上门碰了一鼻子灰,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出于一种记者的责任感,杨小莉感到愧疚当事人,愧疚老百姓,感到了无助和无奈,禁不住捂着脸痛哭失声。

气哭记者的狗主人是个啥人物啊?应了一句老话:庙小妖风大,山高鬼蜮多。“狗主人”只是这个市的某机关的一名科级干部。

一个狗咬人,一位科级干部,为了一句道歉的话,打动

了一圈行政资源,占用了宝贵的电视传播时段,刷屏了网络舆论,一股妖风,可窥见这个地方政治生态破坏到了啥程度。

2021年11月21日

邯郸电台《清晨热线》节目的责任和坚守

听邯郸电台《清晨热线》节目,某县一听众反映,她给县法院打了100多个要求立案的电话无人接听,节目过后,上级法院立即督办,听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

有人说,现在的媒体有点“疲软”,批评报道不能写,负面的声音不能有,而邯郸电台的记者和编辑们为了媒体的责任,坚持30年,初心不变,坚持不懈,硬硬气气把为民发声,为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清晨热线》节目办了下来。不管当下媒体“疲软”不“疲软”,“好办”不“好办”,坚守了多少年的《清晨热线》,始终是人们反映问题的窗口,至于说问题解决了解决不了,有的问题可能不好办,但是,这里总算是一个可以让人们说话的地方。有人说,现在有“三多”,法院门口人多,信访局门口人多,医院缴费窗口人多。就像某县法院这样,既然设置了对外电话,就该有人接听,怎么连电话也打不进去啊?能办的事给人家办了,不能办的,解释解释,告诉人家为啥不能办。像这件事儿,热线一反映,立即立案,当天上节目的上级法院领导说,这件事儿应该追责问责。

邯郸电台《清晨热线》,是全国名牌节目,为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发声。有信息说,县级媒体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学学邯郸电台的《清晨热线》,把镜头和话筒向下倾斜一下,接点地气,听听下面的声音,其实,县级媒体办一个像《清晨热线》这样的节目,会更受群众欢迎,如果问题解决得很好,等于为领导分忧,为领导做了工作,领导也会满意。

2024年12月1日

好传统不能丢

社会发展了,交通和通信方便快捷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高了。这样,还要不要提倡记者迈开双脚下基层采访呢?在纪念《邯郸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我回想起20多年前在鸡泽县委宣传部搞报道时,《邯郸日报》记者那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采访作风和优良传统,仍在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县里的经济条件还比较差,交通工具很少,记者到县里,来回都是乘坐公共汽车。那时宣传部没有接待经费,记者到县里住招待所,尽管只是几块钱一宿的房间,也要自己掏住宿费,自己买饭票吃饭。下乡采访,不管远近,都是骑自行车。记得有一次我陪着李文海到离县城40多里的双塔镇采访,他从招待所租来的那辆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骑着挺费劲儿,回来时走到半道链条还突然断了。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的乡间小道上,我们鼓捣了一阵子也修不好。这时,天渐渐黑下来了,我们只好推着自行车摸黑20里路回到城里。写一篇几百字的稿件,竟要付出如此辛苦。《邯郸日报》一批批年轻记者就是在这种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影响带动下,成长起来的。

眼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流行,有的记者缺乏那种求实、求真的精神;有的记者虽然人下到了基层,但采访却深入不下去。他们往往找领导谈谈,要点儿材料,就回去笔下生花。当时,《邯郸日报》为了多报道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也为了培养锻炼记者扎实的采访作风,就挑选了一些年轻记者当驻县记者。这些记者一般都相对固定一个或两个县,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就在县里采访。记得当时程金太刚刚大学毕业,就被派到鸡泽县采访。程金太说,我是个新兵,临下来时,领导说不要求你多写稿,只希望你多深入,多熟悉基层情况。程金太牢记领导的嘱咐,不辞辛苦地到农村、工厂调查研究,深入采访。有一年的盛夏季节,气温很高,我和程金太就实行大包干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一连在农村跑了半个多月,采访到了不少生动的素材。程金太说:“这半个多月,收获不少,我从基层干部、农民那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0多年前,《邯郸日报》的老记者李虎就50岁出头了。现在他虽已退休,但他勤奋、踏实、一丝不苟的采访作风,仍为人们称道。那时,鸡泽县边远贫穷,记者来的也较少。李虎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挖掘积极因素,越需要宣传、鼓励。因此,老李经常坐着公共汽车,颠簸150里路到鸡泽县来采访。有一次,是个秋收大忙季节,我陪着老李骑自行车到吴官营乡采访。记得在郭庄村谈完情况后,天已到了中午,村干部挽留就在他家吃饭,老李说,你们忙得很,不耽误你们时间了,就又赶着到下一个村采访。半下午的时候,采访结束了,在回县城的路上,碰到一个卖柿子的,这时我们也都感觉肚子饿了,就买了几个柿子充饥。

原载2012年3月13日《邯郸日报》第2版

来源:邯郸赵金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