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的北京,一间洒满阳光的屋子里,蔡磊的身体像被无形的冰棱冻住——胳膊耷拉着无法抬起,脖子撑不住脑袋的重量,连吞咽口水都要拼尽全力,唯一能自由活动的只有那双紧盯屏幕的眼睛。眼控仪的光标随着眼球转动跳跃,每分钟敲出几十个字,指挥着10条药物管线的推进
文/白鸽
2025年10月的北京,一间洒满阳光的屋子里,蔡磊的身体像被无形的冰棱冻住——胳膊耷拉着无法抬起,脖子撑不住脑袋的重量,连吞咽口水都要拼尽全力,唯一能自由活动的只有那双紧盯屏幕的眼睛。眼控仪的光标随着眼球转动跳跃,每分钟敲出几十个字,指挥着10条药物管线的推进、1.5万名患者的数据管理,还有那场被骂过"炒作"的直播带货生意。
从2019年9月北大三院那张"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确诊报告递到手上,这位前京东副总裁已经和渐冻症死磕了6年。有人说他是拿生命做公益的英雄,有人骂他借绝症博眼球,可当你掰开揉碎了看他走过的每一步,会发现这根本不是选择题——他只是把商界那套"攻坚逻辑",用在了和死神的博弈上。
一、从税务猛将到京东副总裁:刻在骨子里的"破冰基因"
很多人知道蔡磊是因为渐冻症,但在生病前,他早已是商界响当当的"破壁者"。1978年出生在河南商丘部队大院的他,打小就带着股不服输的劲,成绩好到被同学叫"外星人",只是这份优秀里藏着不为人知的韧性——高二考进中央财经大学却因专业不合陷入抑郁,大三时父亲肝硬化晚期离世,毕业又遭遇考研失利,兜兜转转回到老家基层税务机关任职。
但蔡磊从不是安于现状的人。2001年他重考研究生,以财税学院前三的成绩拿下公费名额,师从郝如玉教授;2003年毕业后先后在三星、安利、万科掌舵税务业务,每一步都踩在行业变革的节点上。2011年,他看准互联网浪潮,主动降薪加入京东,这步棋直接改写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税务史。
2013年的京东正被纸质发票拖得头疼——每年近1亿元的使用成本,加上海量票据的存储管理难题,成了业务扩张的绊脚石。蔡磊主动扛起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月拉起虚拟项目小组,连续一个多月泡在实验室,啃下税控加密、电子签章、大数据存储等硬骨头。6月27日,在北京税务部门的见证下,中国内地首张电子发票在京东诞生,实现了从开具到归档的全流程信息化闭环。
接下来几年,他像上了发条的陀螺:2014年带着益世商服开出国内首张电子营业执照,2016年牵头成立的大象慧云成了全国最大电子发票平台,2017年发起"互联网+财税"联盟,甚至参与了2018年《电子商务法》的立法工作。京东上市前的财税合规攻坚、业财创新布局,处处都有他的身影。那些年,"中国税务十大杰出人物""改革贡献人物"等荣誉接踵而至,没人怀疑这个40岁不到的副总裁,未来还能创下更多纪录。
那时的蔡磊不会想到,命运早已埋下伏笔。2018年下半年,小臂持续的肌肉跳动被他当成工作太累的常态,直到2019年9月第六次检查后,北大三院的医生说出"渐冻症"三个字——这种病没有特效药,患者通常在3到5年内会因呼吸肌衰竭死亡。
二、绝境反击:从"等死"到"战死"的6年攻坚路
拿到确诊报告的蔡磊,第一反应不是崩溃,而是算账:"当时想的是,死亡前要做什么,怎么尽量延缓生命。"但骨子里的攻坚本能很快压倒了绝望,他把对抗渐冻症当成了人生最艰巨的项目,没有蓝图就自己画,没有资源就从零找。
1. 2019-2020:搭起救命的数据地基
2019年11月,刚从京东离职的蔡磊掏出全部积蓄,成立了专做渐冻症研发的投资公司。他很快发现,这个领域最大的痛点不是缺钱,而是缺数据——全球渐冻症患者稀少,分散的病例让科研人员像在黑暗中摸象。于是他咬着牙启动"渐愈互助之家"平台,带着团队一个个联系患者、医院,硬生生把散落的病例聚集成网。
那段时间,他的双臂已经开始活动受限,却每天工作16个小时,趴在电脑前整理数据、写调研报告。2020年底,他拖着病体找到暨南大学陈功教授,凭着一份详尽的患者数据报告,说服这位神经科学专家转向渐冻症研究。没人知道,他口袋里揣着的不仅是报告,还有刚签好的遗体捐献协议——"就算我走了,身体也要为科研做贡献"。
到2020年底,平台已经链接了数千名患者,第一次让中国渐冻症研究有了规模化的数据支撑。蔡磊在日记里写:"原来对抗绝症的第一步,是先让医生看清它的样子。"
2. 2021-2022:直播带货的争议与坚守
2021年7月30日,北京的盛夏里,蔡磊发起第二次"冰桶挑战",自己带头捐出100万元。可这场引发热议的活动,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捐款——药物研发是个无底洞,一条管线从实验室到临床就要上亿资金,仅靠公益捐赠远远不够。
2022年9月21日,蔡磊的"破冰驿站"直播间开播了。镜头里的他手臂已经不太灵活,说话偶尔卡顿,第一场直播只卖了不到8万元,还立刻被骂声淹没:"前副总裁竟然靠绝症带货""打着公益旗号赚钱"。面对质疑,他没过多解释,只是让团队公开了所有账目——直播收入全部进入慈善信托,用于药物研发。
妻子段睿的加入成了直播间的支撑。这位北大硕士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白天当主播卖货,晚上帮蔡磊处理工作邮件。有次直播到深夜,段睿看着丈夫因为肌肉痉挛不停发抖,忍不住红了眼,蔡磊却用还能活动的手指敲了敲桌子:"再坚持会儿,多卖一单就多一分希望。"到2024年,这个曾被嘲讽的直播间,已经为科研筹到了1亿元资金。
3. 2023-2025:从"自救"到"救人"的奇迹发生
2023年3月,蔡磊的自传《相信》出版,书里没有卖惨,只记录了数据平台的搭建细节、药物研发的技术难点,还有病友们的生存故事。同年11月14日,他在北京成为全球首个试用可穿戴智能人工喉的渐冻症患者,尽管当时已经说话困难,他还是用设备清晰地说出:"希望这个技术能帮到更多人。"
2024年成了攻坚的关键年。12月,蔡磊团队宣布促成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其中与中美瑞康合作的小核酸药物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更让人振奋的是,"渐愈互助之家"的注册患者突破1.5万人,成了世界最大的渐冻症科研大数据平台。有专家测算,这些数据至少能让渐冻症攻克时间提前10年。
可蔡磊的身体却在加速"冻结"。2024年6月,他因感冒引发窒息住进协和ICU,7天6夜里,他抓着医生请求:"尽快切气管,抗争的事业还需要我。"2025年9月,段睿哽咽着透露,丈夫已经完全丧失语言能力,起身需要3人搀扶,只能靠流食续命。但眼控仪的记录显示,他每天仍从早上8点工作到午夜,处理科研合作、财务审批等上百件事。
当药物对部分基因型病友起效,却对他无效时,蔡磊通过眼控仪敲出:"这就是我拼搏的意义,已经拯救了很多生命,大有成就。"
三、争议漩涡:是公益英雄还是流量投机者?
蔡磊的每一步行动,几乎都伴随着激烈的辩论。有人把他奉为"平民英雄",有人却始终带着审视的目光,这些争议恰恰撕开了罕见病公益的现实困境。
1. 直播带货:公益与商业的边界在哪?
"靠绝症卖货"的质疑从直播间开播就没停过。有人翻出他过往的副总裁身份,嘲讽"精英做公益也要搞商业化";有人质疑捐款去向,要求公开每一笔开支。但事实是,截至2025年5月,蔡磊团队通过直播、慈善信托等渠道,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科研,仅2024年就捐助1亿元,所有账目都通过公益基金会公示。
更关键的是,他用直播打破了罕见病公益的"小众困境"。以前渐冻症很少被公众关注,而直播间里,观众在买日用品的同时,自然了解了这种疾病的残酷,不少人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正如蔡磊所说:"公益不是只有捐款一种方式,能让更多人看见、参与,才是长久之计。"
那些骂声在数据面前渐渐平息——当看到病友因为他推动的药物能站起来走路,当知道数据平台帮科研人员节省了数年的收集时间,越来越多人明白:比起纯粹的"道德洁癖",能解决问题的公益更有价值。
2. 个人光环:是独战还是群像?
另一种声音说,蔡磊的成功是因为他的精英身份,普通病友根本复制不了。不可否认,他的人脉、资源确实加速了项目推进,但如果没有他豁出命的坚持,这些资源也只会闲置。
2020年融资最艰难时,他带着病体跑了200多场路演,被投资人拒绝无数次;为了说服医院加入数据平台,他拖着僵硬的身体挨个拜访,有时在诊室门口等半天只为说上10分钟;甚至在ICU里,他还在回复科学家的邮件。段睿说:"他不是在利用身份,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搭了进去。"
更重要的是,蔡磊从未把自己塑造成"孤胆英雄"。他成立8家联合实验室,链接华大集团、西湖大学等机构;他推动患者互助,让老病友帮新病友适应设备、解读报告。在"渐愈互助之家"的社群里,没人把他当成副总裁,只叫他"蔡磊"——那个和大家一起等药的战友。
3. 生死观:是抗争还是执念?
有人问:"明知大概率失败,为什么还要折腾?"这恰恰问到了蔡磊行动的核心——他的抗争从来不止为了自己。渐冻症患者有句心酸的话:"我们是在等药,也是在等死。"而蔡磊做的,就是把"等死"的绝望,变成"等药"的希望。
2023年8月,他在《医者》节目里坦然准备身后事:找接班人、设慈善信托、签遗体捐献协议。但转身就继续推进药物研发,因为他知道,自己多撑一天,病友就多一分希望。这种"向死而生"不是执念,而是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他用自己的身体做桥梁,让科研人员少走弯路,让后来的患者有药可医。
四、生命答案:他冻住的身体里,藏着最滚烫的活着
2025年5月16日,蔡磊获得"全国自强模范"称号,他用眼控仪写下:"这个荣誉超过我过去所有奖项。"这句话道破了他人生的转折——从追求商业成就,到定义生命价值。
他的故事里,藏着中年人最稀缺的勇气。41岁确诊绝症,没有选择体面地退场,而是光着脚冲进未知的战场。就像当年推动电子发票时一样,他依然是那个"破冰者",只是这次要破的,是绝症的宿命。
他的行动里,藏着公益最该有的样子。不唱高调,不博同情,而是用商业思维解决公益难题:用数据平台打通科研堵点,用直播带货拓宽资金来源,用联合实验室整合资源。他证明了公益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所有人共同参与的攻坚。
他的婚姻里,藏着爱情最真实的模样。段睿说"每天都在做心理建设",却从未离开;蔡磊全身瘫痪,还在安慰妻子"别焦虑"。他们的相处没有狗血剧情,只有"你撑不住时我扶你,我累了时你安慰我"的相濡以沫。
如今的蔡磊,依然每天用眼球"工作"到深夜。眼控仪的光标在屏幕上跳跃,就像他从未停下的脚步。有人问他怕不怕,他敲出:"不怕死亡,最差也是为所有病人奉献自己。"
其实蔡磊早就给出了答案——所谓英雄,不是不会倒下,而是倒下前还在为别人铺路;所谓活着,不是长度的比拼,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活成照亮别人的光。他的身体被渐冻症困住,但他的精神,早已冲破了命运的冰封。
就像他在《相信》里写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不在于你活多久,而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了什么。"这句话,或许就是对他6年抗争最准确的注解。#渐冻人蔡磊称已在准备身后事#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