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官宣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6:06 1

摘要:“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0月25日这天,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国‘人造太阳’最新的进展情况。”这则来自官方的消息明确宣布,中国在安徽合肥建设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BEST),预计会在2027年完成竣工,而且还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聚变发电的

一杯海水里蕴含的能量,差不多能抵得上300升汽油,人类一直以来追逐终极能源的梦想,正被中国科学家靠着钢铁超导磁体,一点点地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0月25日这天,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国‘人造太阳’最新的进展情况。”这则来自官方的消息明确宣布,中国在安徽合肥建设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BEST),预计会在2027年完成竣工,而且还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这个被叫做“夸父启明”的BEST装置,现在正从单纯的“实验工具”慢慢转型成“产业枢纽”。它采用的是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还运用了高性能超导磁体、氘氚聚变燃料这些全新的技术,接下来要尝试在国际上第一次演示核聚变发电的整个过程。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严建文透露,BEST正式开始总装,这就意味着聚变堆各个系统的部件,现在都已经具备了投入使用的条件,聚变堆的建设工作也正式进入了全面攻关的关键阶段。

按照已经制定好的计划,BEST不光预计会在2027年建成,还会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现聚变能发电的演示;等到了2030年,还有望真正通过核聚变的能量,点亮第一盏属于聚变能源的灯。

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发展路径,其实已经规划到了本世纪中叶。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立波就表示:“到2027年的时候,我们特别期待能开启聚变能燃烧实验;到2030年左右,具备研发设计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的能力;再到2035年左右,就能建成中国自己的首个工程实验堆;而到2045年左右,我们就能建成我国第一个商用示范堆了。”

这样的时间表,明显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计划要快不少,根据ITER组织公布出来的计划,首座真正能商用的聚变电站,可能要等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才能实现并网发电。

尽管“人造太阳”的发展前景看着很乐观,但要实现“人造太阳”发电,目前还面临着不少科技挑战和工程难题。中国聚变公司的总经理张立波指出,他们现在主要面临着三大科学技术挑战——分别是燃烧等离子体的稳态自持运行、能耐受高能中子轰击以及高热负荷的材料,还有氚的增殖与自持循环。

在工程技术这方面,还需要解决强场高温超导磁体、等离子体的运行与控制、热量传导这些关键难题。

其中,热量传导可以说是影响聚变能实际应用的核心问题。张立波也坦言:“目前我们用来冷却的介质还没有最终定型,而且对于聚变堆的功率分布、异形流道传热这些关键问题,也还没有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

这些挑战都意味着,从第一次实现发电演示,到真正能商业化应用,中间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在聚变研究领域,并不是只依靠BEST这一条技术路线。实际上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不同技术路线、能衔接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化支撑格局。

在合肥这座城市里,除了BEST之外,还坐落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这几个装置一起,共同构建出了中国的“可控核聚变天团”。

从今年开始,中国的聚变装置就频频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中国环流三号”,就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和电子的温度都突破1亿摄氏度的目标。

另外,EAST也成功实现了在1亿摄氏度下1066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直接刷新了这项领域的世界纪录。

这些装置分别聚焦在发电演示、工程验证、先进构型、核心部件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一起织就了我国聚变研究“多点突破、协同推进”的立体网络。

核聚变一直被大家看作是“终极能源”,它所需要的原料氘,能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来源几乎是无限的。就像之前说的,一杯海水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出来的能量,差不多就相当于300升汽油,而且整个过程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

聚变能源主要有五大优点:使用起来安全、燃料来源十分丰富、能量转化效率高、产生的长寿面放射性废物特别少、还不会排放温室气体。

在未来,一旦核聚变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预计能把现在煤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目前的35%左右降到5%以下。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聚变能源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问题。

与此同时,它还能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这些前沿科技领域实现集群式发展。

现在全球有将近40个国家都在推进各自的聚变计划,目前处于运行、在建或者规划阶段的聚变装置,数量已经超过了160座,私人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总额也已经突破了100亿美元。

在这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聚变竞赛中,中国选择的是一条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更新的发展策略,从EAST到BEST,从“中国环流三号”再到民营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尝试,这些力量一起织就了一张属于中国聚变研究的立体网络。

如今,核聚变竞赛已经正式进入了下半场——而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能源革命,它的终极答案,说不定就藏在今天科学家们的实验室里。

来源:禾下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