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方没有发来传统意义上的贺电。外交部当天的回应很简短:已经按外交惯例作了安排,并要求日本遵守两国间的四项政治文件,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别出格。这话的含义很明白——祝贺没有,但警示送到了。
中方没有发来传统意义上的贺电。外交部当天的回应很简短:已经按外交惯例作了安排,并要求日本遵守两国间的四项政治文件,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别出格。这话的含义很明白——祝贺没有,但警示送到了。
说白了,这意思很直:不高调庆祝,也不想把事儿弄僵,但底线得摆清楚。你要有礼有节来,我就给面子;要是越线了,别怪人家不客气。这样的回应,看上去冷静,实际上带着一种克制的强硬——是在用外交语言划红线。
往前翻一段时间看,高市早苗在选举时期说得很狠,外界都以为她上台后会把那些话变成政策:修宪、常去靖国、在对华事务上更硬。媒体播她那套强硬论调,大家就把她打上极右的标签,心想日本要变风向了。结果上任后的表演不像戏台子那么单一。没有像预期那样一上来就去靖国做例行公事,也没在对华问题上连续放狠话。外相茂木敏充出来说,要以“战略互惠”为基础推动对话,处理分歧。表面上听着像缓和,实际是战术上的调头:少点火爆,多点耐心。
那为什么竞选时硬,到位上就软了?主要还是家里有火要灭。日本现在国内问题不少,政坛风波不断,腐败和丑闻不断曝光,自民党内部信任受损,领导层要先稳住自个儿。经济上,物价上涨压着老百姓,日元跌到低位大家都能掐指一算:进口贵了,生活成本上去了。再加上政府债台高筑,债务大约相当于GDP的240%,财政根本没多少余地。面对这些现实,想在外交上大开大合,成本太高了。
更实际的一点是,日中经济联系已经深到骨子里了。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业供应链,大范围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配套。许多在中国的日企赚得比在欧美好。一旦两边关系突然翻脸,首当其冲受伤的往往是日本的企业和工人。政界里有人算过账:现在不是赌气的时候,要先保证经济命脉不被掐死。于是,外交上的强硬话就得打折扣。
另一个现实是高市自身的经历。她在国内政治里能打仗,管党内事务比较拿手,但真正的外交磨合、跟大国周旋那套并不那么熟。她任命茂木敏充做外相,等于把经验派放到前台,借人家的老资格稳住场子。茂木在公开场合强调务实对话,这既是给国内听的安抚,也是给中方留下操作空间的一个缓冲。
不过,外表温和并不代表放弃了防备。现在日本政府内部在推进一套“经济安全”举措,做法低调但动作不断:推进关键物资和技术的供应链去部分依赖、加强对外资的审查、在高技术敏感领域设立更严格的防线。这些举措说起来温吞,但都是埋在地底的地雷——不动声色,却可能在关键时刻限制对华合作的深度和速度。
同时,日本也在努力向美国示好。高市上台后忙着和美方谈买卖,那些采购清单上有皮卡、大豆、液化天然气什么的,表面上是买东西,背后是用实际开支来巩固同盟关系、换取政治和安全上的支持。不过,这笔账可不简单:美国在场面背后会继续寻求更多的负担分担、驻军开销、能源合作承诺等,要求日本掏钱的那只手并不会轻易放下。日本财政本就吃紧,长期能不能撑住,还不好说。
这些操作在国内并非没有反弹。有一部分人看着政府忙着讨好美国却没把经济问题办好,网络上就怨声载道,甚至有人直呼“跪美欺华”。这种民愤并非小打小闹,街头抗议和社交媒体的口水战,会让执政者更小心翼翼。高市的支持率本来就不高,这些摩擦会让她在党内外的立场更被动。
把视角拉宽一点看,日本现在像是被两个大磁场拉扯:经济上靠近中国,安全上倚重美国。这个结构本身就限制了它的外交自由度。结果出现一种“边打边谈”的局面:在一些安全议题上跟美国靠拢,在贸易和投资现实上又不得不跟中国保持接触。短期内就会出现:公开场合言辞克制,暗地里布置更硬的规则。
这些矛盾里最危险的触点,是敏感话题。像台湾问题、战争与历史的叙述、甚至某些国会议员的高调言论,一旦被某些政客或民众当作点火器用起来,事态就有可能迅速升级。政治人物在这些问题上煽动情绪,往往比政府的正式政策更能激起民间反弹。另一个可能路径是日本通过多边机制、贸易规则和法律工具去牵制中国,这类动作比较有套路,但更像长期的摩擦,不会一下子把两国推到断裂边缘。
讲回中方的回应,语气虽然不到咄咄逼人,但把底线摆出来就够清楚了。外交部强调要遵守两国既有的四项政治文件,并在历史与台湾问题上保持克制。话里话外都是在说:有商量的空间,但不要越界。这种表达方式既是不想把关系弄得一塌糊涂,也是向对方明示界限——该提醒的提醒了,该收手的给脸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未来日中关系会是什么样子,还得看几样东西走向:日本内部政治动荡能稳住吗?经济能缓过来吗?在关键议题上哪方先踩到红线?另外,美国的压力会不会进一步加码,这些都可能改变局面。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外交节奏:表面温和,脚下却在布网。
来源:柳下弄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