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能认同、愿践行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高中阶段是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如何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类哲学性强的思政课内容“活”起来,避免理论说教?该课以“烽火家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能认同、愿践行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高中阶段是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如何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类哲学性强的思政课内容“活”起来,避免理论说教?该课以“烽火家书”为情感纽带、以“时代实践”为认知载体,设计了“情境导入—淬心感悟—明辨特征—立标践行—致远升华”的五环节教学,既用接地气的设计让学生触摸价值观的温度,又以理论高度阐释育人逻辑,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情境导入:以“历史与现实对话”激活价值观认知
思政课育人始于情感共鸣,而最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代入特定情境,开展情境化教学。基于这一设计理念,该课程摒弃了直接开展概念阐释的传统模式,而是播放经自主剪辑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混剪影像资料,聚焦老兵凝视国旗的特写画面以及受阅方队整齐划一的行进步伐,借助视听冲击力引领学生置身于“历史荣光与当代使命”的情境之中。随后抛出驱动性问题:“从80年前的烽火岁月到今天的繁华盛世,是什么力量指引一代代人做出选择?”这一设计紧扣“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具体来说阅兵混剪视频让“价值传承”从抽象概念变为“老兵的坚守”“国家的发展”等具体的时代画面,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驱动性问题则搭建了“历史选择与当代价值”的关联,为后续“烽火家书”解读埋下伏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记录“选择”“信念”“传承”等关键性词汇,达成了“以情境唤起情感,以问题引导思索”的预期目标。
二、三维递进:用“家书+活动”让价值观在思辨中内化
价值观培育需学生主动探究来“自悟”,本课围绕“内涵、特征、标准”,以“烽火家书”为素材、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使理论落地。
(一)淬心:从“家书阅读”建构价值内涵
针对“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教师播放左权将军家书朗诵视频,呈现“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的原文,提供其“妻女思念”与“革命危急”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想做什么(团聚)、能做什么(坚守)、该做什么(牺牲)”三维度进行分析,自主提炼“价值判断(对‘小家’与‘大家’的权衡)”及“价值选择(坚守革命)”的内涵。左权家书的“温度”让抽象概念有了情感支撑,95%的学生能自主说出“先判断对错,再做选择”的逻辑,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学生通过案例主动建构知识,实现“知识与情感认同”同步。
(二)明辨:从“角色辩论”理解特征本质
为突破“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难点,教师采用“古今对比+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呈现赵一曼“因反满抗日牺牲”的遗书与2025年民兵领队王媛“放下幼儿参训”的事迹,让学生对比“抗战母亲”与“和平母亲”的选择,理解“时代不同、形式不同,但爱国本质不变”,掌握“社会历史性”。
(三)立标:从“诵读感悟”明确价值标准
为让“遵循社会规律、站在人民立场”的标准入脑入心,教师组织学生齐声朗诵金方昌的家书,在铿锵诵读中强化情感认同,再呈现彭长竹老兵“战斗中保护战友放弃撤离”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为何证明金方昌正确?彭长竹的选择符合什么标准?”两个问题,以集体诵读烘托情感氛围,案例将“人民立场”具象化为“保护战友”的行动,最后由学生总结“符合规律、为了人民,就是正确选择”,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
三、致远升华:从“青春誓言”闭环价值观践行
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标是“知行合一”。本节课最后,教师播放轻柔音乐,展示“平凡答卷”模板,引导学生写下“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中如何做价值选择”的青春誓言。有学生写道“在班级主动担责,像老兵帮战友一样帮同学”,也有学生提到“未来选择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职业”。这一环节让学生将“正确价值标准”与“自身生活”结合,实现“从他人选择到自我承诺”的转化,为课后践行提供指引,形成“知—情—意—行”的育人闭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