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宁市城东区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下南关街酸奶、盘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项目式思维“问题提出—探究实践—成果转化”为核心,结合非遗特色与小学生认知特点,构建《下南关非遗改造·我为家乡发展出力》四阶段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与非遗
西宁市城东区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下南关街酸奶、盘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项目式思维“问题提出—探究实践—成果转化”为核心,结合非遗特色与小学生认知特点,构建《下南关非遗改造·我为家乡发展出力》四阶段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与非遗结合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小切口落地,达成了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的深度融合。
一、入项阶段,趣味情境激活(1周)
播放短片《烟火城东》,展示扁担酿皮洗面筋、蒸酿皮的技艺与青海老月饼捏花、蒸制的过程。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现场教学生制作青海老月饼,从揉面、调色到捏出简单花纹,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非遗技艺的巧与美。深度学习后,由教师组织以4—6人成立“非遗守护小工匠”小组,设组长、记录员、宣传员等角色,通过头脑风暴,收集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形成探究方向。整合后提出核心驱动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探究阶段,调研摸清现状(2周)
在教师协同下围绕下南关非遗资源开展实地调研,具体如下:在城东“共富工坊”,团队学生重点观察景泰蓝掐丝唐卡制作,记录调沙、粘丝、上色、封胶等流程;在下南关小吃摊,小组分工合作,使用笑脸贴纸对100位食客开展偏好统计;在焜锅馍店,组织学生观摩烤馍馍从揉面到扎纹路再到烤制的全过程。调研中充分体现跨学科学习,语文小组撰写访谈记录,数学小组统计调研数据,美术小组绘制老街非遗点位分布图,信息技术小组拍摄调研短视频。调研后,各小组使用表格工具分类梳理结果。
三、改造阶段,设计实施方案(2周)
本阶段紧扣调研中非遗传承难点推进改造方案。一是场景改造方案设计。借鉴重庆、西安等热门城市经验,打造非遗打卡角,在扁担酿皮、甜醅摊周边设置非遗技艺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观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的全过程,直观掌握技艺流程;在老街入口绘制非遗打卡地图,以雪豹图案替代文字标注各非遗技艺品尝点位置,降低游客识别难度。二是实用型文创产品开发。结合实际需求开发文创产品,将河湟刺绣牡丹、云纹等传统纹样印制于青海老酸奶杯套,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加固以便携带;设计制作非遗盲盒,内包含酿皮形状书签、迷你福禄寿桃挂件等物件,适配游客消费能力。
四、呈现阶段,成果梳理展示(1周)
本阶段聚焦学生学习成果落地,以成果可视化、过程可追溯为目标,集中梳理并展示非遗改造提案与成果产出。其一,在教师指导下撰写两类老街非遗改造报告。一是场景改造类,内容包含非遗打卡角设计、老街非遗地图绘制等。二是文创开发类,涵盖酸奶杯套纹样设计、非遗盲盒等方案,充分体现前期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其二,开展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小组梳理整合,通过班级成果展示会、校园非遗成果展板等形式,集中呈现学生提案与实物成果,直观展现从问题发现到方案生成的完整学习过程,为后续成果迭代优化与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项目式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局限。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对话非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改造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一是学生认知度大幅提高。问卷显示,能说出3种以上本地非遗代表性项目名称的学生占比从21%提升至93%,认为非遗有趣、想进一步了解的学生占比从35%增至88%,主动向家人、同学介绍非遗的学生占比从17%提升至79%。二是形成五育融合实践路径。跟随传承人制作青海老月饼,体会慢工出细活的劳动真谛,在解构盘绣的配色和构图中,理解青海人民的审美特质,进而应用于文创设计中,提升学生美学、科学素养。学校里9个小组共提出18项创意方案,有6项可行性极高。(作者单位:西宁市城东区教学研究室)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