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八宝山,杨振宁先生的遗体盖着国旗,老百姓自发排着长队送行,寒风里有人悄悄抹泪,有人小声念叨“先生一路走好”。
10月24日八宝山,杨振宁先生的遗体盖着国旗,老百姓自发排着长队送行,寒风里有人悄悄抹泪,有人小声念叨“先生一路走好”。
可这时候,三道声音突然冒出来:“改籍不配披国旗”“不如两弹元勋”“央视没报道就是不认可”。
1945年秋,杨振宁揣着庚子赔款奖学金登船赴美,行李箱底压着父亲杨武之写的字条:“学好本事就回国教书,给中国人争口气”。
那年他23岁,满脑子都是拿了学位就回西南联大当教授的念头。
1950年朝鲜战争炮声一响,美国突然下了禁令:有博士后学历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他刚在普林斯顿拿到博士后学位,名字正卡在禁令名单上。
妻子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那会儿还关在功德林,这种背景下回国更是难如登天。
1964年填表加入美国籍那天,他在回忆录里写“笔尖比枪还重”,整夜盯着天花板到天亮,父亲临终前那句没说完的叹气,成了他后半生揣在怀里的冰疙瘩。
有人说“老了才改回国籍,配披国旗吗?”
1971年中美还没建交,他就敢回来访问,带回一堆科技资料;后来又来回跑,帮着引进设备。
2015年他94岁,把美国籍退了,说“根在这里,晚年能回来陪着祖国发展,心里踏实”。
国籍变了,不是忘了本,是当年没办法,心里又一直想着家。
有人拿他跟钱学森、邓稼先比,说他没回国搞两弹,贡献不如人家,这其实是不懂科学,也是把爱国想简单了。
钱学森、邓稼先是搞应用科学的,造导弹原子弹,那是祖国当时最急需的防身利器;他搞的“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规范场”是基础科学,是物理学最底层的东西,就像盖房子的地基,没有这个,应用科学根本立不起来。
50年代国内哪有搞基础物理研究的条件?他留在国外做研究,突破科学前沿,跟回国搞两弹一样是报国,只不过战场不一样。
说“央视没报道葬礼就是不认可”,这是没看全事实。
人民日报发了长篇通讯,说他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新华社推了专题,里面写着他82岁还在清华给大一新生上课,建议开办少年班,还邀请霍金来华交流这些事。
国家给了他“遗体覆盖国旗”的至高荣誉,清华园还设了“归根居”,保留着他的书房和手稿。
这些事,比一次新闻播报实在多了,也重多了。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摆在那儿:35岁拿诺贝尔奖,靠的是"宇称不守恒",这是华人头一回在顶尖科学领域真正站起来;"杨-米尔斯规范场"更厉害,被叫做"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现在物理系学生课本里还印着他的公式。
回国之后,他把剩下的力气全用在了祖国,建议中科大办少年班,就是要打破老一套教育规矩,专门培养那些脑子灵光的孩子;又拉来姚期智这些顶尖学者,在清华建了研究中心,硬是把这块牌子立起来了;80多岁那年,他还拖着病身子给学生改论文,改完了说"我多带一个学生,中国就多一分希望",这话听着实在。
前面说的那些争议,说到底就是拿标签看人,用一个标准量到底。
1945年出国不是不爱家,是那时候国家太弱,得出去学真本事;1964年换国籍也不是忘了本,是当年回不来,总不能一直漂着;2015年把国籍换回来,更不是老了才想起祖国好,是根本来就在这儿,年纪大了总想守着根。
杨振宁活了快一百年,他用一辈子做的事证明,爱国哪有那么多说道,在那儿做研究不是做?搞基础科学和造原子弹,都是给国家添力量,只是分工不一样。
那些说他不配披国旗的,真该去看看清华园里他的书房,桌上还摆着给学生改的论文手稿,80多岁还在讲台站着,这种人心里要是没祖国,犯得着这么折腾?
历史记性好着呢,谁真心为国家做事,谁在那儿说风凉话,它都记着,不用谁贴标签。
来源:番茄不炒蛋一点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