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一定听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这是毛主席的名言。
你一定听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这是毛主席的名言。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句家喻户晓的话其实是被篡改后的版本,一个字的缺失,让伟人的初心被遮蔽了太久。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这位心怀天下的青年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勉的箴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短短24个字,被收录于《四言诗·奋斗》,成为他青年抱负的直接写照,其同班同学周世钊与校友萧三在回忆文章中均有明确记述 。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青年毛泽东以“奋斗”二字明志,既是对自我的鞭策,更是对时代的回应。
“奋斗”与“斗”虽只差一字,内涵却有着天壤之别。
“奋”字自带振奋昂扬之气,“奋斗”二字相连,意味着以积极姿态顺应规律、突破局限——与天奋斗,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而非对抗自然;
与地奋斗,是改造环境、适配地利而非征服土地;
与人奋斗,是携手共进、互助提升而非彼此为敌 。
这恰是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底色:他在信中直言“求友之心甚热”,渴望借外界策励自我,这种对“人和”的重视,与后来“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理念一脉相承 。
而“奋”字被刻意抹去后,“斗”字便只剩对抗与割裂的意味,将伟人塑造成了“唯斗争论者”的误读形象。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篡改后的版本曾被用来曲解历史,甚至试图为某些特殊阶段的风波寻找所谓“思想源头”,完全背离了原文的精神内核。
事实上,毛泽东一生推崇“顺应天时,尊重地利,团结人和”,他的斗争精神从来不是盲目对抗,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正如他诗词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始终以建设新社会、新生活为目标 。
回望历史,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呐喊“天不要怕”,在橘子洲头追问“谁主沉浮”,他的“奋斗”从来不是孤立的自我拼搏,而是与时代同频、与民众同行的担当。
从领导革命战争到建设新中国,他始终践行着“奋斗”的真谛:与天奋斗,是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灾害;
与地奋斗,是组织人民开垦荒原、改善民生;与人奋斗,是团结各族群众、凝聚复兴力量。
这种奋斗精神,既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更有“众志成城、同心干”的智慧 。
时间终究会还原真相。
尽管这个被篡改的字曾带来诸多误解,但随着史料的考证与研究的深入,《四言诗·奋斗》的真实内涵逐渐清晰。
伟人留下的从来不是煽动对立的口号,而是关乎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远见,这份以奋斗为核心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
面对当下的生活,我们何尝不需要这种“奋斗”智慧?
与天奋斗,是在自然规律中寻找发展之道;
与地奋斗,是在一方水土上创造美好生活;
与人奋斗,是在协作共赢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其乐无穷”的真正要义。
你此前听到的是哪个版本?读完这段历史,是否对“奋斗”有了更深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怀念领袖毛主席#
来源:优雅高山8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