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的高等教育领域,大学讲台,这个本应是知识与智慧传播的神圣之地,如今正面临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一危机如同悄然蔓延的暗流,正逐渐侵蚀着人们对大学教育质量的信心。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领域,大学讲台,这个本应是知识与智慧传播的神圣之地,如今正面临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一危机如同悄然蔓延的暗流,正逐渐侵蚀着人们对大学教育质量的信心。
日前,山西省教育厅公布了高校教师资格测试的结果,这一结果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着实让人吃惊不已。在此次测试中,有325名老师在“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至关重要的关卡上折戟沉沙,淘汰率竟然高达17%。
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它意味着每6个大学老师里,就有1个人连基本的讲课能力都未能达到。要知道,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考试,它是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入场券”,是衡量教师是否具备基本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尺。
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这些在此次测试中未能拿到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其实早已经在大学的讲台上授课多年。他们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然而其教学能力却未能通过专业测试的检验。这不禁让人质疑,他们之前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
又有多少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未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而往深处探究,山西省的这种情况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在全国范围内,或许还有更多类似的情况隐藏在水面之下,尚未被发现。
北京、武汉等地的教育部门最近也接连发文,强调教师资格必须严格把关。这些文件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对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及时回应,无疑是在向高校发出严厉的警告:大学讲台,绝不能随便什么人都能站上去。
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重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个教学能力不足的老师,不仅无法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是时候让“会讲课”重新成为大学老师的核心能力了。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并不在于其拥有多么高大宏伟的教学楼,而在于是否拥有真正的大师。这里所说的大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问,更要有能够启发学生的教学艺术。深厚的学问是基础,它能让老师在专业领域内游刃有余,为学生提供准确、深入的知识讲解;而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是关键,它能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流的科研必须有一流的教学来支撑。科研是高校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教学则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如果只注重科研而轻视教学,就如同建造一座没有坚实根基的高楼大厦,迟早会摇摇欲坠。任何轻视教学的做法,都是在动摇高等教育的根基。高校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产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此次教师资格测试的高淘汰率,既是一次警告,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为高校敲响了警钟,提醒高校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师资格的严格审核。同时,它也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契机,让高校能够借此机会对教师队伍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提升。高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讲台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育中茁壮成长,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来源:蝴蝶花雨话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