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来西亚作为东道主的国家广播台在东盟峰会开幕式直播中,把泰国、新加坡和印尼三国的现任领导人名字念错了。事后广播部门公开道歉,并表示要严肃处理、展开调查,承诺改进审核和培训程序,尽量把影响降到最低。
马来西亚作为东道主的国家广播台在东盟峰会开幕式直播中,把泰国、新加坡和印尼三国的现任领导人名字念错了。事后广播部门公开道歉,并表示要严肃处理、展开调查,承诺改进审核和培训程序,尽量把影响降到最低。
说白了,这事就是直播里念错人名,现场的人听着都懵了。开幕仪式上,评论员在一段介绍出席的国家领导人时接连出岔子:把泰国现任总理阿努廷·查恩维拉库尔叫成“赛塔·他威信”,把新加坡现任总理黄循财叫成了“李显龙”,印尼现任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延多也被误称为前任佐科·维多多。不是一两个词的笔误,而是在同一段播报里连续出现,听起来就像后台资料没核对清楚,或者临场准备出问题了。
出错那会儿场面挺尴尬的。现场没有及时纠正,错音就通过直播传了出去。观众一边看一边录,一些截图和短视频迅速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开来,评论也跟着热了。有人开玩笑调侃,也有人直接质疑专业性,更多人担心这会不会伤了邻国的情面。马来西亚广播部门随即把锅甩到RTM(国家广播电视台)下面,发布声明承认是RTM的失误,强调这是严重的工作疏漏,会调查并追责,还说要改进信息核对和员工培训。
放到更大的背景看,这不是普通的文稿错误。第47届东盟峰会在吉隆坡举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是东道主。峰会还有别的高层会见,而且这届还有东帝汶正式加入东盟的象征性时刻。这样的大场面上,每个细节都容易被放大。领导人名字、头衔这些看似小事,其实牵涉到礼节和尊重。东盟内部讲究互相尊重,称呼搞错会让人感觉不到位。
公共媒体在外交场合的表现直接和国家形象挂钩。观众的疑问很直接:为什么最基本的核对没做好?流程在哪卡壳了?一般大型直播背后有一套流程:名单清单、稿件校验、主持和评论员彩排、后台校对、字幕与下方条幅检查。只要有一步松懈,出现差错的概率就会上升。有人在平台上扒出片段,讨论点都差不多:是资料库过旧,还是临场临时换稿?是不是有多人负责但互相没对上号?
马来西亚方面的反应相对迅速,不到几小时就有公开道歉并承诺整改。官方说会展开内部调查,调查完毕会公布处理结果,并会加强审核程序和培训。至于泰国、新加坡、印尼那边,目前没有公开的正式回应。可能原因也简单:主办方及时道歉,用官方渠道赔礼道歉并承诺改正,邻国暂时不想把事儿往外交冲突上推。毕竟这种事公开处理、主动道歉,很多国家都会选择按下不表。
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是这次事件放大的另一个原因。一个不经意的片段,几分钟就能被截成短视频、加上弹幕、转发到不同社群。很多人看到后会立即评论:要么嘲讽媒体的专业度,要么担心外交礼节被冒犯。还有人用这一事例去讨论更大的问题:公共广播在数字时代里如何适应、如何把好资料和播出质量的关口。大家的关注点不光是“念错”这件事本身,而是背后的管理和流程问题。
关于后续改进,官方提到的方向比较常见:核对机制要更严、后台审核要多层级、对外事场合的主播和评论员要做专门培训。实际可操作的办法也不难想象:开会前把最终名单发多轮确认,把领导人名字和头衔做成核对表,现场安排专人对照核对,播出前做一次完整的彩排,把字幕和下方条幅的文字再过一遍。还有技术手段可以利用,比如播出系统里锁定最终名单、防止临时误改,下播后保存核验记录,出错时有据可查。
这事也提醒了公共媒体一个现实:面对国际场合,既要顾及专业,也要顾及敏感度。称呼和身份是最基本的礼节,不能掉以轻心。处理方式也得符合成熟媒体的做法——承认错误、公开调查、明确整改时间表并落实。至于观众的质疑,除了批评,也有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能看到更详细的整改报告,而不是简单几句道歉。
现场那股尴尬的氛围,以及随后在网上发酵的讨论,反映出现在传播环境的特点:一方面,信息传播快,错误更容易被放大;另一方面,公众对媒体专业性的期待也更高。接下来关注的焦点会落在两点:调查会不会彻查到位,相关责任人会怎么处理;还有那些承诺的改进措施会不会落地,能不能真正堵住流程漏洞。事情的演变和官方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公众对这次事件的感知,也会影响人们对国家公共广播机构专业性的信任。
来源:极速旭日v59h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