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曾言:“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在老子看来,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世间万物都对其心生厌恶,因此,那些拥有道义与智慧的人,往往会选择远离战争,不轻易涉足战事。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曾言:“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在老子看来,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世间万物都对其心生厌恶,因此,那些拥有道义与智慧的人,往往会选择远离战争,不轻易涉足战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纷乱时期,各国诸侯割据一方,相互征伐,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增强武力、扩充军队,成为各国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否则便可能面临被吞并的命运。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个时期的哲学家和军事家们,却普遍对战争持反对态度。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性,明白战争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他们认为战争固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避免,但发动战争却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权衡利弊,绝不能将战争视为一种乐趣,更不能以发动战争为快乐之事。
作为兵家先师的孙子,尽管以其在战场上的卓越军事才能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兵圣”,但在他的军事巨著《孙子兵法》中,却反复强调要谨慎对待战争,明确表达了反对轻易发动战争的理念。可以说,谨慎对待战争、反对穷兵黩武,是贯穿《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观点之一。
例如,在《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孙子明确表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段话深刻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没有利益可图,就不要轻易行动;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轻易用兵;不到危急关头,就不要轻易开战。君主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领不能因为一时的怨恨而率军出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愤怒之后还可以重新变得喜悦,怨恨之后还可以重新变得高兴,但国家一旦灭亡就无法再恢复,士兵一旦战死就无法再复活。因此,明智的君主会慎重对待战争,优秀的将领也会时刻警惕战争的风险,这才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方法。
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孙子再次强调:“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即便一个国家再强大,如果一味地喜好战争、频繁发动战争,最终也必然会走向灭亡。孙子的后辈,同样身为杰出军事家的孙膑,也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反战思想,他指出:“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并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意思是说,把战争当作乐趣的人,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贪图胜利果实而发动战争的人,最终会使自己蒙受耻辱。战争并不是值得快乐的事情,胜利也并非都是有利可图的。
孙子和孙膑的这些言论,深刻揭示了战争的危害性,充分展现了“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的深刻见解,与老子的反战思想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内核。
除了兵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和平理念。他倡导“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其中,“非攻”尤为重要,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之一。所谓“非攻”,即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相处,呼吁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关爱,在国家交往中摒弃暴力冲突,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与争端。这一思想是由墨子“兼爱”思想直接引申出来的,“兼爱”主张不分亲疏、贵贱、贫富,平等地爱护天下所有人,而“非攻”则是“兼爱”思想在国家关系层面的具体体现。
墨子坚信,只要人们能够用平等互爱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摒弃自私自利、强取豪夺的念头,那么所有的战争与冲突都将烟消云散,世界将迎来持久的和平。尽管从现实角度来看,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想,难以完全实现,但其中所蕴含的坚定反战思想,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之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曾在文中深刻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景象,他指出:“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一场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战争,就会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生命,死伤无数。同时,战争还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使得“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法过上安稳的生活,连基本的饮食都无法得到保障。正是因为深知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墨子才坚定地主张反战,不仅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反战理论,还曾亲身实践,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成功阻止了楚国与宋国之间的一场不义之战,成为中国古代和平外交的典范。
这种对和平的珍视与追求,不仅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传承。在瑰丽壮观的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正前方,赫然耸立着一座令人瞩目且寓意深刻的雕塑——“枪筒上卷”。这座雕塑是卢森堡于1988年慷慨赠予联合国的珍贵礼品,雕塑中的枪筒被向上卷起,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形,显然无法再被用作武器,它以直观的艺术形式,坚定地象征着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挚爱与热望,呼吁人们摒弃暴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其实,早在1959年,一尊名为“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像,就已先行矗立在联合国总部大厦的大门之前。这尊雕塑是为了纪念世界首次保卫和平大会的盛大召开而创作的,由前苏联著名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精心打造。雕塑中,一位年轻的男子手持锤子与剑,正将象征战争的剑锻造成象征生产的犁,生动形象地象征着人类渴望消除战争、追求和平,将毁灭性的武器转变为造福人类的生产工具,让世界不再有战火,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中国古老文化经典《六韬》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意思是说,普天之下的人都厌恶死亡、喜爱生存,喜好美德、追求利益,能够为人们带来生存与利益的,就是“道”。“道”所存在的地方,天下的人都会归向它。而老子亦有言:“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六韬》与《道德经》中所倡导的远离战争、回归大道,追求和平与民生福祉的理念,可谓高度契合,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和平、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回顾漫长的历史长河,因胜利后骄傲自满、放松警惕,最终导致兵败身亡、国破家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国时期曹操兵败赤壁的故事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当年,曹操率领大军大破刘备,成功夺得刘表之子刘琮所辖的荆州之地,势力大增。随后,曹操率领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气势如虹,欲一举歼灭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实现统一全国的霸业。然而,此时的曹操,却因接连的胜利而变得骄傲自满,低估了孙刘联军的实力,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最终,他败给了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烧毁了曹操的大量战船,使得曹军精兵良将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统一全国的计划也因此受阻。
同样的道理,在战争中战胜敌人,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试问哪位将领不希望炫耀自己的战功,不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与敬仰呢?但历史的教训一次次告诫我们,胜利之后的骄傲与炫耀,往往是走向失败的开端,唯有始终保持谦逊与谨慎,才能守住胜利的果实,实现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这一智慧都同样适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践行。
来源:本源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