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礼办了却没领证,夜里她突然自言自语砸墙,最终法院判她退还90270元彩礼,这才揭开被母亲拿“抑郁”遮住的精神分裂真相
婚礼办了却没领证,夜里她突然自言自语砸墙,最终法院判她退还90270元彩礼,这才揭开被母亲拿“抑郁”遮住的精神分裂真相
兰先生今年35岁,老家河南,靠媒人认识了比他大三岁的二婚女子,没领证就先把婚礼办了
他是典型的老实人,恋爱谈得不多,家里催得急,媒人一介绍,两家就坐到一块
女孩不太说话,看着安静,像是能过日子的样子
相处一个多月就谈彩礼,10万元现金加金戒指,家里人终于松口气
婚礼上人来人往,热闹是热闹,心里其实都盼着他能把这个家稳稳当当地立起来
村里人还夸他“终于熬出头”,他只是憨憨地笑
真正的变故发生在夜里:她忽然自言自语、敲打墙壁,话不成句
那些声音在半夜里像风一样钻进人心里,男人不敢吭声,家里人也不敢睡踏实
过了几晚,大家都紧张到不行
床头柜里的药盒写着治疗精神分裂的名字,那一刻,所有人心里都凉了
药说明书铺在桌上,字一个一个往眼里扎
他问她,她支支吾吾,后来承认,十八岁起就在吃这类药
女方母亲一直说是抑郁症,然而她承认18岁起就在吃这类药
这句“抑郁”,在那天晚上显得格外轻飘
双方协商不成,女方回了娘家,兰先生提起诉讼,要求退还彩礼
之前他还想把日子往下凑,家里老人也想着别把事闹大,但你让一个家夜夜提心吊胆,这日子怎么过
吵不出结果,话也说不拢,最后只能上法庭
法院认定双方未登记但共同生活约四个月,综合情况酌定退还比例90%,裁判金额为90270元
有人问,怎么不是十万的九成?
法院有自己的计算口径,会结合共同生活时长、消费支出等因素调整
这案子没有撤销婚姻,因为根本没领证,能做的是把钱退回来
目前判决已出,后续没有新的信息
这事儿之所以扎心,是因为它把几件现实揉在了一块:晚婚压力、彩礼习惯、婚检缺位、信息不对称,最后在一个夜晚一起爆炸
有人在网上说,男方三十五才结婚,自己也不省事;
可我觉得
在信息不对称面前,谁都可能中招
如果把“抑郁”和“精神分裂”塞进同一个词袋子里,明明是两回事,后果却要别人承担
法律怎么说?
《民法典》规定,结婚登记前,一方有重大疾病要如实告知,否则对方可在一年内请求撤销婚姻
说得很白,不是你觉得“差不多”就行,必须如实告知
什么算重大疾病?
通常包括严重遗传病、指定传染病和有关精神病,精神分裂、艾滋病都在列
别拿词换词,性质没变
隐瞒与否,既看有没有说实话,也看后果是否足以改变婚姻的决定,患病一方需要拿出自己已告知的证据
很多人忽略了这点:不是对方去证明你没说,而是你要证明自己真的说了
在法院里,这叫举证责任
这两年类似的案子不算少
云南有位王先生,婚后多年才知道妻子早在2011年确诊艾滋病,之前一直用“肝病”遮着
他在知道后一年内起诉,法院判撤销婚姻,婚姻状态回到未婚而非离异
江苏兴化也有个案子,介绍人只提“抑郁”,实际却是精神分裂并有残疾证,婚后还打伤婆婆,最后也是撤销婚姻
河南汝南的一个判决里,媒人说抑郁已治愈,婚后发现是精神分裂并多次住院
法院同样撤销婚姻
用词的差距,换来的是判决的分野
说到底,没婚检、只看媒人和口碑,是把婚姻当盲盒,谁都可能抽到“隐藏款”
我们总觉得婚检很“尴尬”,怕被认为不信任,但婚姻不是靠勇气拼出来的,是要靠真实支撑
领证前做婚检、互相出示病历与检测报告,别怕尴尬,信任不是不问真实,恰恰是坦诚后的选择
我理解女方家庭的焦虑,没人愿意把孩子的病攥在手里当标签
可
用“抑郁”去遮“精神分裂”,不是体面,是风险转嫁
如果男人早知道,她有没有病,他能不能接受,那是两个人的选择;
隐瞒之后,就是将选择权拿走
彩礼不是买卖,却最怕信息不对称;
钱可以退,伤口却难愈
兰先生这事,还有一个现实的提醒:婚礼不等于婚姻,没登记就不受婚姻效力保护,遇到问题走的是民事返还
这也是为什么法院在彩礼上“酌定”而不是一刀切
很多人问退多少才合理,司法实践一般考虑共同生活时间、是否生育、是否登记、花费去向等,比例从全退到部分退不等
这回是四个月同居,没领证,退九成,这个尺度并不罕见
有人站在评论区里说“都不容易”,这话没错
可
不容易不能成为隐瞒的理由,婚姻需要的是彼此负责
别忽视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细节,比如药盒放在哪儿、夜里说话说些什么,它们是日子最真实的裂缝
等裂缝扩大到墙要倒的时候,再去修补,成本就不是一两句话能填上的
愿每一段婚姻,都是知情同意后的决定,而不是被隐瞒推着走
如果你此刻还在犹豫要不要问清楚、要不要去做检查,我想说,去吧,别怕
真相不会让爱变少,只会让选择更稳
来源:通宵补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