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冬天,上海一个车主在新能源体验中心试完ID.4,顺手把车停在了免费安装的充电桩边,说“这地方比4S店还暖和”。
去年冬天,上海一个车主在新能源体验中心试完ID.4,顺手把车停在了免费安装的充电桩边,说“这地方比4S店还暖和”。
同一时间,长春的司机在低温里开着迈腾,听着语音提示“电池预热已完成”,方向盘上还留着没擦干净的霜。
两家大众,一个在南方热火朝天地搞体验,一个在北方稳稳地抠细节,没谁更对,只是活得不一样。
上汽大众这几年就像个精明的本地菜市场摊主——价格砍得快,服务跟得上,连副驾屏幕都能给你加个追剧模式。
ID.3能卖爆,不是因为技术多超前,是它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为“省心+便宜”多花点时间。
他们跟阿里合作,不是为了造一个能语音下单的智能座舱,而是为了让车机能认出你家楼下那家奶茶店的会员码。
这种东西,说不上多硬核,但真有人一天用三次。
一汽大众呢,像那个总在修车时掏出老式扳手的老师傅。
不跟风加大屏,也不搞花哨的语音,但你开上马路,DCC底盘一动,胎压、悬挂、转向手感全在你手里,像是把德系的那点执拗,刻进了骨子里。
华为ADS 2.0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高速上变道时,车能比人更快预判那辆突然插进来的新能源车。
他们不喊口号,但每一个小功能,都是在教你怎么少出一点错。
供应链的事也挺有意思。
上汽大众把宁德时代的电池换成“长寿命”版本,是算准了南方湿热气候下电池衰减快;一汽大众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长春零下三十度的时候,这种电池能冻着还能启动。
不是谁更先进,是他们各自在解决别人懒得管的麻烦。
新能源占比上,上汽大众到18%了,快得有点突然;一汽大众还在憋着劲扩建佛山工厂,像赶着在奥运会前修一条没人看得见的跑道。
一个急着证明自己转型了,一个默默在等市场承认自己没掉队。
有人非得说“谁更懂中国”,其实他们各自懂了中国的一半。
南方要的是便利、氛围、即时满足;北方要的是可靠、底线、不掉链子。
你选车,不是选品牌,是选你每天要面对的生活场景——你是晚上十点还在赶回家陪孩子的爸妈,还是清晨六点在高架上抢道的通勤族,又或者只是单纯觉得,车该有它的脾气。
技术路线分了两家,但最终,车还是得跑在你家楼下那条路上。
有人喜欢车会哄人,有人只信车不闹腾。
差别在这儿,没谁高明,只是活法不同。
来源:钱玺丞@钱子鸣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