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十六年的黄昏里,1382年马皇后才刚下葬,礼部就把《孝陵殉葬条例》给递上来了,一品妃子赏二百两银子,二百亩地,她爹给个锦衣卫百户的官当,二品的减一半,没品级的宫女就给口棺材,这可不是临时想出来的,洪武元年恢复人殉的时候,翰林学士詹同已经把这“赏格”写进了《大
“责殉诸妃”这四个字,朱元璋遗诏里头最冷的一行,却跟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了明朝初年
那十六年的黄昏里,1382年马皇后才刚下葬,礼部就把《孝陵殉葬条例》给递上来了,一品妃子赏二百两银子,二百亩地,她爹给个锦衣卫百户的官当,二品的减一半,没品级的宫女就给口棺材,这可不是临时想出来的,洪武元年恢复人殉的时候,翰林学士詹同已经把这“赏格”写进了《大明集礼》,殉葬一个人,家里官升一级,明码标价。
被钉在这账本上的,第一个就是张玄妙,她那年十九岁,洪武二十六年被选进宫里管皇帝睡觉的事,封了个“美人”,没生下皇子,就一个瞎了眼的老娘在凤阳乡下,朱元璋咽气那天晚上,太监王景弘捧着个名册到乾清门,张美人的名字排在第七个,她哭着问,“我没儿子,要是我殉葬了,我娘谁来养活”,王景弘就回了一句,“朝廷自然有恩养银子”,二十两,买两条命。
同样是没儿子却躲过一劫的,是郭惠妃,她靠的不是眼泪,是身份,她是马皇后的亲侄女,洪武三年就封了“惠妃”,按《祖训》里说的“亲王母免殉”,她可以不用死,可那规矩里留了个口子,“免身不免名”,她还是得穿着孝服去守陵,每天天不亮就得进享殿跪着烧香,刮风下雨都不能停,永乐皇帝把都城迁到北京后,惠妃才被接回南京,一直活到正统七年,八十岁才死,史书上就写了她“性情恭敬节俭”,却没人问她那四十一年守陵的日日夜夜是怎么熬过来的。
规矩最怕的就是遇到“规矩外面”的人,建文元年,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才三岁,她娘张玄妙已经殉葬了,小公主是惠妃养大的,永乐十一年嫁给了一个叫赵辉的千户,结婚那天哭得差点晕过去,她留下了一份奏疏,现在还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上面写着,“我娘因为没儿子被殉葬了,我侥幸活下来,希望世世代代都不要再有殉葬这种事了”,宣德皇帝朱瞻基看了以后,就批了个“知”字,却没下明文废除,真正的转折,得等到成化二十一年。
那年宪宗皇帝病得快不行了,司礼监的大太监怀恩按老规矩,呈上了“殉葬三十人”的名单,有个叫唐儿的宫女,本名叫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了,她在名单背面写了“妾不愿死”四个字,把纸折成个小方块,塞进了内阁值班房的门缝里
首辅万安看见了,连夜跟刘吉、刘珝商量,这是第一次由内阁出面,上奏请求“罢宫人殉”,宪宗回光返照的时候,下了句口谕,“朕知道唐儿这个人,让她去洗衣房吧,从今以后不要再搞殉葬了”,这句话被抄进了《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戊寅内直日记》里,原件现在在台北故宫,是明朝官方文件里第一次出现“勿复殉”这三个字。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洪武朝的实录记着,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这四个皇帝的陵墓,殉葬的总人数是一百一十七人,英宗皇帝留下遗诏说“不要再殉葬了”,后面的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这七个皇帝的陵墓,再也没有一个妃子殉葬,就万历的定陵陪葬了三十个宫女,那还都是“自愿报效”的,而且每个人给了三百两银子,三百亩地,还立了碑记了名,跟洪武年间那种“点名叫你死”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了。
皇家为什么会松手,经济账算得比良心醒得早,弘治八年,户部的给事中倪岳上奏说,“殉葬一个人,家里官升一级,给田二百亩,每年消耗的赋税银子就有六十两,全国加起来得上千石”,孝宗皇帝用红笔一批,“永远废除”,这制度一旦太贵了,道德就突然变得高尚起来了。
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了,朱由检在煤山自杀了,遗诏里就写了句“朕死了没脸去见地下的祖宗”,一个“殉”字都没提,陪着他死的就一个太监王承恩,在南京的旧皇宫里,那排曾经是“殉葬预备所”的灰暗廊房,被改建成了“贞祐祠”,里面供奉的却是唐儿的牌位,一个连姓都没留下来的宫女,用一支秃笔,把活人陪葬这上千年的传统,悄悄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参考文献
1.《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五七,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条,台湾“中研院”校勘本。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代殉葬档案辑要》,档案出版社,1992年,页46-49。
3.倪岳《青溪漫稿》卷七《请罢宫人殉葬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来源:忆空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