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2日,文汇讲堂全球南方系列十讲之第八讲《政党驱动:全球南方与“赋能型”治理》在上海大学举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主讲,与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线上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于运全、巴黎政治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主讲
讲座吸引了11月2日下一期《全球南方与现代化:历史、现实》圆桌嘉宾巴西学者罗萨林等前来参加。
10月12日,文汇讲堂全球南方系列十讲之第八讲《政党驱动:全球南方与“赋能型”治理》在上海大学举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主讲,与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线上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于运全、巴黎政治学院欧洲政治研究中心教授奥利维耶·科斯塔(Olivier Costa)展开圆桌对话,上海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立伟作点评。
现场150人参与,1.8万人次观看上观App、央视频、上海大学视频号、文汇报视频号直播。
本次讲座由文汇报社与上海大学政党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
整理:李念
版式:李洁、王颢
摄影:周文强
嘉宾主讲
当前,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致力发展、谋求繁荣,不断在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其中,政党驱动在“赋能型”治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观察和思考。
全球南方的现实基础与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南方”进入学界研究领域并逐步形成一些共识。一是强调不要将全球南方理解为地缘博弈的概念。二是认为全球南方具有基于历史记忆和现实诉求的一致性。在我看来,全球南方有三个现实基础和重要意义。
上影厂制作的《渡江侦察记》曾在海外引发一轮热映
相似的历史经历。70年前,亚非国家和地区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下举办了自主讨论亚非事务的万隆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出,“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点明了全球南方国家共情的基础。
来到上海,让我不由想到新中国对外传播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195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国在11个国家举办了电影周,放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出 品的《渡江侦察记》和《黄宝妹》,引发海外民众观影热情。一位柬埔寨观众在观看《渡江侦察记》后动情表示:“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拥有先进武器的敌人,这份勇气与智慧令人震撼。”
这引起美国新闻署的注意,该机构在一份内部报告中称,“中国电影开始主导海外华人市场,特别是柬埔寨的电影市场。”彼时,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开展了电影进出口合作,每年有超过400多部中国电影在海外放映,海外观众超过2亿人次。这也是文化层面的一种共情,全球南方国家因相似的历史经历催生出精神层面的联接。
警惕“新殖民主义”,非洲积极探索自主发展道路
相同的发展诉求。相似的历史遭遇引发了共同的现实诉求。全球南方国家始终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实现各方面的独立。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西方主流理论为何在发展中国家屡屡失败》一文曾指出,发展中国家把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结构当作最优结构加以模仿,忽视了内生性,结果造成出发点非常好,效果非常差。
西式发展理论困境让全球南方国家强烈意识到独立自主探索的重要性。以非洲为例,1962年坦桑尼亚首任总统尼雷尔提出“乌贾马(意为大家庭)社会主义”,将非洲传统村社制度与现代技术结合,推行农业集体化实践;1965年,加纳领导人恩克鲁玛出版《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一书,主张非洲国家超越殖民遗留的边界,通过政治与经济联合应对外部干涉、减少对西方依赖;赞比亚开国总统卡翁达倡导“人道社会主义”,强调维护非洲传统村社生活方式,坚守“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些主张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即摆脱外部依附,实现自主发展。
近年,中国式现代化也成为全球南方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典型代表。
多极化趋势下,亟需全球南方国家更多的主动作为
相同的平等追求。有学者认为,2009年是全球南方国家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一年。当年6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标志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式启动;9月,G20峰会上,首次明确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推动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成为全球气候合作新起点。
在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015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上海开业,作为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为全球增长和发展作出努力;同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至2024年9月,亚投行成员总数增至110个,覆盖全球81%的人口和65%的GDP;2023年9月9日,G20成员达成一致,邀请非盟成为正式成员,被视为弘扬真正的多边主义、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多极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共识。今年2月份慕尼黑安全会议发布的年度报告就以“多极化”为主题,指出“多极化”的趋势是明确的,权力正向更多国家转移,这些国家在关键性全球问题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报告引用了2024年11月的调查数据:多极化世界会令弱小国家的关系得到更多考虑;在各国更加平等、世界更加和平等一系列的问题上,全球南方国家的受访者认同比例明显要高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
今年1月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年度的《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面对武装冲突、极端天气、经济对抗、错误和虚假信息、社会极化等全球性五大风险,亟需全球合作来应对和破解。但该论坛发布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首席经济学家受访者认为,全球合作匮乏。因此,多极化趋势呼唤全球,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要更加主动作为。
政党在赋能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王毅同志在“中国专场”的主旨讲话中表示,有海外学者把中国称为“赋能型大国”,他认为很形象,中国愿通过与各国合作赋能彼此,赋能世界。此处的“赋能(Enabling)”与今天主题中的赋能型治理是一致的,更强调赋权增能、激发自主、共建共享的核心逻辑。
如果说全球南方国家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是赋能型治理,那么政党就是要把诉求转化为实践的核心力量。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共识的凝聚者以及国际合作的推动者,政党的责任和行动往往会直接决定赋能的方向、形势和成效,在这方面,我所在的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简称“当研院”)有一些实践和探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海外发行助力读懂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政党应当担负起“五大责任”。与“赋能型治理”相结合,政党责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以思想引领赋能凝聚共识,筑牢发展精神根基。
在全球南方国家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政党通过思想引领凝聚国内共识、增进国际理解,为“赋能型治理”筑牢精神根基。从2024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首发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经出版了五卷,42个语种,发行量覆盖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海外1700多家重要图书馆,在五大洲50多个国家举办了首发式、读者会、研讨会等不同形式的宣介活动,受到了海外读者的普遍关注、欢迎和喜爱,认为这是他们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读本和重要文献。思想引领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理念,更在于凝聚共识。
卢旺达执政党的2020愿景和2050愿景正向赋能
2.以目标规划赋能长期发展,绘制清晰的蓝图。
政党作为国家发展的“领航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绘制清晰蓝图,确保发展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有西方领导人曾提到对中国最好奇的就是五年规划。这个好奇反映的是什么?是世界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一部发展史就是一部规划史,这些规划带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科学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也已经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各国媒体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也佐证了各国对中国规划的重视。
执政党以目标规划赋能发展的方式,在全球南方其他国家中也有生动的实践。1998年上台执政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制定了《2020年愿景》,在其指引之下,卢旺达于2020年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此后,卢旺达政府又颁布了《2050年愿景》,意欲成为以知识型经济为主导的高收入国家。正因为科学的发展规划让卢旺达从往昔战乱的人间地狱到了如今的希望之地。
巴西今年斥资8.4亿美元改造贫民窟重塑城市价值
3.以整合资源赋能公平普惠,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贫困问题、贫富差距仍然制约部分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政党努力通过整合资源、资金、技术等,推动资源向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研院曾发布《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中国的实践路径和世界意义》报告,系统总结中国巩固脱贫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的机制。云南的怒江、广西的龙胜在成功脱贫后,还通过设立减贫交流中心、与国外乡村结成友好村等形式,对外开展交流,介绍扶贫经验。
其他国家政党也在积极行动,向减贫目标努力前进。巴西劳工党执政后,正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贫民窟改造,力求实现公平发展。2025年7月,巴西政府推出了价值46.7亿雷亚尔(约合8.4亿美元)的贫民窟城市化计划,让贫民窟居民从边缘群体变为了城市的主人。
从柬埔寨“鱼米走廊”到马尔代夫第一座桥梁
4.以桥梁搭建赋能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的外部空间。
国际合作是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党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主体,通过搭建合作桥梁、促进政策对接,为“赋能型治理”拓展外部空间。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政府支持下,中国工人同当地民众携手奋战,最终建成连接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自由铁路”。延续这一优良传统,“鱼米走廊”在2023年成为新时期中柬政党推动务实合作的新成果,经上海专家教授,让当地一个养殖季每个罗氏沼虾虾塘能创收3000美元。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国企业在克罗地亚承建了佩列沙茨大桥、在马尔代夫修建了中马友谊大桥,有力推动当地旅游、交通、物流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好处。
四大全球倡议赋能全球南方发展
面对发展需求和治理挑战,中国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为实现赋能型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都得到全球的关注与广泛认同。
全球发展倡议成为引领全球发展合作的重要指引。该倡议提出后,从境外媒体的相关反馈看,合作共赢、发展成就、国际组织、消除贫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成为报道热词。从我们面向全球30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来看,各国受访者对该倡议创新驱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优先等核心原则的认同率非常高,发展中国家的认同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说明倡议契合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诉求。
全球安全倡议不断深化国际安全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正值俄乌危机爆发,受到全球南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同等关注,在对其报道量居前十位的海外媒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各占一半。
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左翼政党对该倡议积极响应。我们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金砖国家受访者对倡议中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等原则的认同率接近或超过97%,为全球南方国家促进文明对话、凝聚价值共识搭建了“连心桥”。
国际社会瞩目全球治理倡议。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全球南方很多国家的关注。阿尔及利亚“AL 24 News”指出全球治理倡议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世界不能再容忍将许多国家排除在影响力范围之外的过时治理模式”。贝宁《外交标签》评论说,全球治理倡议“给全球南方在集体安全与跨洲团结的框架下发声带来希望”。
强化政党驱动,推动“赋能型治理”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球南方国家政党存在广阔的作为空间。
1.坚守真诚务实态度,搭建政党合作平台。平台是开展赋能型治理重要的基础,可以凝聚起全球南方治理合力。例如,位于坦桑尼亚、由非洲六国政党联合建立的尼雷尔领导力学院2022年投入使用,截至2025年,已为非洲各国政党培训干部数千人次,成为中非政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政党依托既有多边机制,通过举办政党对话、媒体研修班等形式,形成多边、多区域的政党合作网络,为“赋能型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2.主动应用多元渠道,推动政党话语传播。从全球传播格局来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社交媒体、智能体等为政党话语传播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技术赋能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技术不仅可以优化话语形式,它本身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话语。例如,今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参观上海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后深有感触,撰写了题为《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的评论。
3.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推动政党务实交流。区域国别研究为政党务实交流合作提供科学支撑。例如,近年来,中国外文局深入研究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务实交流,实现了精准传播。
4.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巩固政党交流根基。文明互鉴是政党交流的灵魂,尊重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动文明对话,有助于巩固“赋能型治理”的人文根基。2024年以来,中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2024年,出入境人员同比上升43.9%,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上升112.3%,外国游客深入感受中华文化,增进对中国治理的感性认知。
5.聚焦各国青年群体,面向政党未来合作。青年是赋能型治理的继承者、推动者。聚焦青年群体,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发展机遇,有助于为政党的未来合作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在“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下,组织“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带领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各国的青年走进中国各地,亲身体验、交流,为他们提供了解中国、参与治理的机会。
“赋能型治理”是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充满希望的事业。作为这项事业的引领者,政党肩负重任。未来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来推动全球南方政党间的交流合作,为赋能型治理作出贡献和努力。
本文刊于2025年10月27日文汇报10版文汇讲堂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