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那个高考交白卷的“英雄”张铁生,如今过得怎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4:36 1

摘要:命运这个词玄之又玄,人们可能一夕之间变成百万富翁,也可以一夜起来就穷困潦倒。每个人都想要参透命运的秘密,但是都没有结果。关于命运最好的态度就是,并不要相信所谓的命运,要学会和命运抗争,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交白卷后的漫长长跑:张铁生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贝多芬

命运这个词玄之又玄,人们可能一夕之间变成百万富翁,也可以一夜起来就穷困潦倒。每个人都想要参透命运的秘密,但是都没有结果。关于命运最好的态度就是,并不要相信所谓的命运,要学会和命运抗争,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有人说他是时代的幸运儿,也有人骂他靠一张空白试卷出名。可他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在和那张白纸纠缠。你要问张铁生的命运,是他扔出去的,还是被时代托举起来的?说实话,没那么简单。

1950年,他在辽宁一个小城落地。新中国刚起步,街上尘土都像新的,盼头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家里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倒也清爽,锅碗瓢盆齐齐整整,孩子长身体,扛得住风。

年纪一到,他也像一批批同龄人那样,背着行李下了乡。北方的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脚土,他也不挑。春天插秧,脚泡在水里;冬天砍柴,手上起茧子。他这个人有个笨劲:干啥像啥。村里人看他,最先说的是“能干”。年轻人嘛,能吃苦就有面子。

干着干着,机会来了。大队里说,要推荐人去参加考试,考上就能进大学——那会儿“大学生”三字比现在还要晃眼。他心里当然重视,可地里活儿没少他那一份。白天出工,晚上困得眼皮打架,书摊开了,常常一页没翻过去就睡过去。原本喜欢的体力活儿,这时在他眼里成了挡路的坎,他开始急。

考试那天,教室里粉笔味儿辣鼻子。他把名字写好,试着下笔,发现语文还能勉强凑点儿,其他科目脑子发空。表针一格一格走,他心里像被蚂蚁咬。他不是不想答,而是对着那些题,觉得有股委屈——“我在地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你问的为啥是这堆东西?”心气上来了,胆子也就大了。他干脆把纸面当纸,把心里话写给了上头的人,意思大体是:请别拿书袋里的那些去卡住干活的人。

交卷那一刻,他心里其实没谱。回村的路上,风吹得人呼呼响。他想:成也罢,不成也罢,总要活。

结果风向忽然变了。那封写在试卷上的话被大张旗鼓地传了出去,报纸刊登,广播也说。有记者来找他,让他说说心里话;他站在话筒前,脸红耳热。紧跟着,一纸通知把他送去了农学院的兽医系,理由是“看重他的实际”。更离谱的是,他很快就成了“大会上的人”:坐在高高的会场里,听着掌声像潮水。他在台上笑,台下有人伸手握他的手——有的人物,电视里才见过。他被夸,他被拉拢,他在风口上,连走路都带着劲儿。

你说他懂吗?懂一点,也许更多是懵。那会儿,谁又能看得清楚哪一阵风吹得最久呢。人在场面上,心里还会闪回:家里的那口铁锅,早上冒的第一缕热气。一个人被推上台的时候,脚下是不是真有台阶,他自己未必能说得清。

转折来得总是猝不及防。大环境一变,昨天的“榜样”一夜之间就能被立到反面。张铁生也躲不过。他离开了坐得风生水起的位置,接着就是调查、批评,再后面是判决。他被关了很久——十五年。十五年是个什么概念?墙皮潮了又干,干了又潮;铁床生了锈,磨得光又生。时间可以把人的角磨圆,磨钝,也磨出一股不响的固执。

很多个夜里,他数墙上的裂缝,想过自己哪里走岔了。也懊悔,也不服,更多时候像一口井,话说不出口。说到底,他不过是那个在课本前发傻的年轻人,只是被放大了,被塑成了形象。

从里头出来的时候,世界已经换了模样。街边有新的招牌,市场里吆喝声不断,做买卖的人步子快,说话快。他在路口站了一阵,感到生分——不是装,是你真能感觉到自己的旧。他想找活计,一次次被问学历、经历,他卡住。那个“风光”的名字,此刻倒像个麻烦。

这个时候,有个女人站在他身边。董礼平,大学老师,眼里有光,不急不躁。她愿意和他过日子,从热闹的校园走进这个还在找方向的人。说句私心的话,这可能是张铁生那段日子里唯一让心稳下来的事情。后来她怀孕了。家有了新的盼头,他得动起来——不为名,为柴米油盐,也为孩子将来的奶粉钱。

他想起学过兽医,盘算着开个小诊所,想法好,手续难。跑了几趟,吃了闭门羹。人到这个阶段,脸皮都要练厚一点。绕了几圈,一位朋友拉了他一把,把他引到一家饲料厂。厂子不大,地上常有碎玉米,空气里混着油味。他从车间干起,手脚麻利,嘴上寡言。别看年纪大了点,身体还挺结实,抬袋子、装车不落后。

不久,他开始琢磨:货怎么能卖出去。夜里灯下翻本子,圈圈画画,自己总结“人家为什么愿意买你的东西”。第二天在市场上试,笑着打招呼,记住客户孩子的名字,蹲下去看人家的猪吃食——这些都不在书里,但都管用。业绩上来了,厂里有人夸他,也有人看他不顺眼。人心这东西,别问太细,干好活有时候反而麻烦。

他不争辩,也不辩解,递了辞呈,自己去找路。租了个窄窄的门面,擦干净桌子,拿笔记账。头几单货出门,他站在门口看着三轮车远去,心里打鼓:钱能不能回得来,客户会不会赖账。第一批配方是他自己反复试出来的,失败了几次,猪不吃,心焦上头。他咬牙改,跑去把客户骂他的那句记下来,回去对着卸。慢慢的,一圈客户固定了,信用一点点攒出来,小厂房里忙了起来。

有一次,车在半路抛锚,他脱下外套,蹲地上给师傅递扳手;有一次,原料涨价,他和供货商在茶摊谈到半夜,嗓子都哑了。做小生意的人都懂,账上每一条“应收”都像挂在心上的石头。有人说他这是“第二次起步”。大概也对。他要的不多:把日子过稳,别再被风吹得站不住。

后来,厂子起了名,团队跟上了,产品做得更规范,客户也大了。你要说他“成功”,那就算吧。但他自己心里清楚:他享受的,是每天看着一袋一袋货出门,再看着一笔一笔款回来。踏实。比起当年会场上的光,他更愿意记住仓库门口那盏黄灯。

我总觉得,这人的故事里,误会比理解多。有人记住他的“白卷”,认为他在挑战权威;有人记住他的“落马”,觉得这就是报应;也有人只把他当作生意场上一个小故事的主角。可对当事人来说,这些标签都太硬。他不过是在不同阶段,抓住了眼前那根绳子,想爬上去,或者不掉下去。

如果当年他没有在试卷上写那份心里话,他会不会照样找到一条路?也许会,也许不会。世界不是单一因果。那些年、那些风、那些目光,捧着他,也压着他。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像河流,表面平静,水底暗涌。你在水里扑腾,用尽力气,可能也只是离岸更近一点。

他现在的日子,听上去像我们愿意听的“好结局”。妻子在,孩子在,工厂运转,平平常常。这大概就是他真正想要的。如果非要给这段经历找一层意义,我愿意把它说得低一点:不是“逆天改命”,是“被命抓着不放的时候,咬牙再往前挪一步”。那张白纸,曾让他站到聚光灯下,也把他带进阴影里。多年以后,他也许明白:人能扼住的,不是命运的咽喉,而是自己每个当下的念头和选择。

故事说到这儿,不必收得太紧。我们也不必替他下结论。只问一句:如果换成你,面对同样的一张空白,你会写下什么,还是按时交卷?这道题,大概没有标准答案。

来源:活泼天空AN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