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孩子,当年考了615分,进了某985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说白了就是数学系。
系列第2篇 | 全8篇
有个孩子,当年考了615分,进了某985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说白了就是数学系。
他原本想学计算机,但分数不够。家里人急了:"数学?毕业能干啥?当老师?"
结果呢?
大四秋招,他拿了字节跳动算法岗的offer,年薪45万。同去的还有本专业计算机系的同学,薪资差不多。
为什么一个"数学系"的,能和"计算机系"的竞争同一个岗位?
这背后有四条铁律,支撑着整个可替代专业策略。
很多人以为,学了数学就只能做数学,学了计算机才能做程序员。
错了。
现代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模块化的。就像乐高积木,可以拆开重组。
一个专业的知识结构通常是这样:
基础模块(30-40%) — 数学、物理、英语这些通用基础 专业核心模块(30-40%) — 这个专业独有的课程 应用拓展模块(20-30%) — 和其他专业交叉的部分 实践技能(10-20%) — 实验、项目、实习
可替代专业之间,基础模块和应用拓展模块高度重合,只有专业核心模块有区别。
举例:
数学系学《高等代数》《数学分析》,计算机系学《数据结构》《算法》。看起来不一样?
但现在AI时代,机器学习的核心就是线性代数+概率论+优化算法。数学系的基础课,正好是计算机系做AI的必修课。
转换成本?只需要补20-30%的专业课。 大学四年,完全来得及。
很多人纠结:"我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企业会要我吗?"
告诉你真相:80%的岗位对专业是弹性的。
企业招聘分三类:
刚性需求(20%) — 医学、法律、建筑这些需要执业资格的,必须对口 半刚性需求(30%) — 有专业偏好,但接受相关专业 弹性需求(50%) — 只看能力,不卡专业
比如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岗,招聘要求写的是:
注意那个"等"字,弹性空间大着呢。
如果数学系的项目经历写的是:
完成Kaggle竞赛Top 5%GitHub上有3个star>200的开源项目LeetCode刷了500题面试官看到这个,哪还管你是什么专业?
能力才是硬通货。专业只是入场券,但可替代专业给了你另一张入场券。
这是上个时代的思维。
现在是"路径创造"时代。你的初始选择会影响起点,但不决定终点。
见过太多例子:
物理系的,自学编程,现在在做量化交易 通信工程的,转行产品经理,带团队做了爆款App 会计系的,考了CFA,进了投行做并购
关键是你有没有主动学习、积累技能、创造机会的意识。
可替代专业策略,本质就是给你留了一条"路径创造"的空间:
先用替代专业进更好的学校再通过转专业、辅修、自学、考研等方式最终实现职业目标这不是妥协,这是更聪明的策略。
这话很残酷,但很真实。
985/211的光环,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列几个数据:
985高校:30-40%211高校:15-20%双非高校:5-10%秋招简历筛选 很多企业HR的第一轮筛选就是:"985/211优先" 你简历再好,学校不达标,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校友资源 985校友圈的价值,是双非学校比不了的。很多创业的朋友,天使投资都是校友给的
出国认可度 申请国外研究生,985的GPA 3.5,可能比双非的3.8还管用
总结一个公式:
总价值 = 学校层次 × 0.6 + 专业匹配度 × 0.4
当然,系数因人而异。如果你打算考研深造,学校权重可以调到0.7。如果你本科就要就业,专业权重可以提到0.5。
但无论如何,学校的权重都不会低于0.5。
哪个更好?
传统思维会选B,因为专业对口。
但用可替代专业思维算一笔账:
985的保研率30%,选B的保研率15%985的校友资源、就业认可度明显更强数学基础在AI时代是加分项可以通过辅修、考研转向计算机选B的收益:
专业直接对口,不用转换本科就业稍微容易一点长期来看,A的天花板更高。
前提是,你得有毅力和规划。
理解了底层逻辑,下一个问题来了:
"保校还是保专业"这个矛盾,为什么会存在?它的根源是什么?
下一篇,会深度拆解这个困境,以及传统应对方式为什么都有局限。
然后告诉你,用可替代专业策略怎么破局。
上篇回顾: 《高考志愿填报有"替身"?这个冷门策略让你不再纠结》 下篇预告: 《保校还是保专业?这个两难困境终于有解了》
来源:ITGlob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