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老杭州来说,稻香是晒谷场的阳光味,是米缸的“沙沙”声;对年轻人而言,稻香是研学课亲手割下的稻穗,是稻田咖啡馆的布景,是柴火窑烤面包的香气。杭州有“村咖”单日接待量超1500人次!这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乡村新业态的鲜活展现。
"
稻穗作笔,时光为纸,杭州书就了半章怀旧、半章新生的诗。
对老杭州来说,稻香是晒谷场的阳光味,是米缸的“沙沙”声;对年轻人而言,稻香是研学课亲手割下的稻穗,是稻田咖啡馆的布景,是柴火窑烤面包的香气。杭州有“村咖”单日接待量超1500人次!这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乡村新业态的鲜活展现。
这卷关于稻的长诗,我们从一段童年的晒谷场记忆读起……
"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光,是在城边的村子里度过的。村里田埂弯弯,水渠清清,到了秋天,空气里飘着新稻的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麻雀在电线上排成五线谱,忽而又齐刷刷飞向湛蓝的天空。
摄影/遗落的森林-630
那时候,割稻是头等大事。大人天不亮就下田,镰刀挥动,稻秆齐刷刷倒下,一捆捆稻子用稻草扎好,摞在田头,再挑上肩,走过田埂。
带回来的稻谷,沾着水汽,没有谷物烘干机,得赶紧晒,村里最平整的水泥地,甚至小学的操场,都会被征用。遇上晴好天气,大人们便把金黄的稻谷铺满整个场地,用翻耙来回翻动。谷耙是木质的,长柄宽齿,齿间留缝,推起来轻巧又均匀。
摄影:楼航
那时我六七岁模样,割稻是轮不上的,小孩子最爱看大人翻谷,一耙子推过去,金黄的谷浪翻涌,阳光在每一粒谷子上跳跃。有时趁大人不注意,我们也偷偷摸起谷耙,学着大人的样子推,结果不是推得太深,就是歪歪扭扭,惹来一阵笑骂:“小把戏,轧闹猛!”
中午,大人回家吃饭,我们孩子端着粗瓷碗,三三两两又聚回晒谷场边,边吃边聊,说起上午在草丛看见的蚱蜢,又或者村口的小卖部新进了稀罕的小零食。吃完饭,我们便成了“护谷小卫士”,一见麻雀就拍手、敲竹竿、扯嗓子喊。玩累了,就蹲在场边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好久。
碰上大晴天,谷子干透得快,家家户户拿出竹箩、簸箕、麻袋,齐上阵。我们小孩也领了任务,拿小簸箕把边角的谷子拢进来。
最让我着迷的,是晒谷场旁那台“风车”,像个木柜子,有进料口、出风口和出料口,稻谷倒进去,里面的风扇一转起来,轻的秕谷、碎叶被吹走,饱满的谷粒落下,直接装进麻袋。我们这些小不点,总会好奇地捡几粒稻谷,小心翼翼地掰开,寻找里面白玉般的新米。
晒好的谷子,要收进米缸。米缸是粗陶的,高过膝盖,外表粗糙,肚大口小,外头还上了褐釉,透着暗红的光泽。我最爱帮大人把米倒入缸中,看着米粒如瀑布般从指缝间滑落,听着“沙沙”的落米声,看着白米像细沙一样滑入缸底,心里踏实得不得了。
图源:余杭发布
挑谷的工具,是竹箩筐和扁担,扁担两头挂着箩筐,走起来“吱呀吱呀”响,二八大杠自行车也是主力。我们孩子也学着挑,可刚离地就晃,一不小心,谷子洒了一地,免不了挨一句:“夯八啷当,搞七廿三!”
谷子收完了,茎秆等草料晒干后,一捆捆码在一起,我们小孩把草堆当成游乐场,在里头挖地道、搭草屋,钻进钻出,出来时满头草屑,回家前记得互相摘干净,免得被大人说。
“稻田CBD” 摄影:楼航
时光荏苒,如今的杭州,稻田已不再是乡村的专属。城里的八卦田遗址公园,种满了水稻,成为市民带孩子体验农耕的场所;钱江新城的摩天楼群间,竟也辟出一片稻田,叫“稻田CBD”,秋深时节,金黄的稻穗与飞驰的高铁、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同框,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如此和谐。
周边的乡村更是大变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能和对土地的深情,让稻田重新焕发了生机。
图源:临平农林
他们巧妙地将传统农耕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在田埂边开起了“稻田咖啡馆”,更有创意的年轻人搭起古朴的土窑,用柴火慢烤出外酥内软的窑烤面包。这些年轻人还将农事活动设计成沉浸式体验课程,游客可以参与插秧、收割、打谷,亲手制作点心, 真正“把农耕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图源:富阳文旅
透明的玻璃房掩映在绿油油的秧苗之间,阳光洒在桌面上,窗外是随风起伏的稻海,在这里,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稻田,不再仅仅是粮食的来源,更成为一种生活美学的载体。
风车
从前的晒谷场,或许已难寻觅;木翻耙和鼓风车,也成了民俗博物馆里的展品。我们这一代,可能是为数不多在晒谷场上耙过谷、在稻草堆里藏过身的人,也是最早一批在网上“偷菜”的人。我们一脚曾踩在泥土里,一脚又踏进互联网,但那份与土地的联系,从未真正断绝。
稻浪依旧在杭州起伏,只是换了节奏,添了新意。那金黄的颜色,连起了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也温暖着每一个新老杭州人的心。
有些东西,从未走远,比如对土地的敬重,比如对收获的期待。那份土地赋予的踏实与温暖,已然牢牢种在心中。
杭州乡村的美好,藏在稻穗的饱满里,也藏在人与人、人与土地的分寸感里。不过热闹之余,也想悄悄提醒: 文明游玩,才能让这份美好留得更久。
1.稻田间拍照别“越界”,金黄稻穗经不起踩踏,沿着田埂走就好,别为了取景踩进田里;
2.垃圾别“落地”,随身带个小垃圾袋,村咖的纸杯、零食包装记得扔进村口的分类垃圾桶;
3.别打扰村民日常,路过农家院别随意探头张望;
4.体验农事听指引,割稻、扎稻草人时跟着“新农人”的示范来,别乱拔作物、乱碰农具。
从草堆藏猫猫的童年
到高铁掠过高楼
与“稻田 CBD”相遇的如今
杭州稻浪始终在生长新故事
新农人用创意点亮闲置农房
让咖啡混着稻香
一杯咖啡串连起农事体验
让“诗和远方”扎根田间地头
这个秋天
你有没有来杭州的村咖里坐一坐?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