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尼抛出42架歼10大单,亚太军火圈震动,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继印巴空战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外贸市场靠拳头产品和战绩口碑,印尼的这一步不只是账本,更是态度:买的是整套体系—机体、发动机、航电、培训、后勤。能够拿下这个规模,就说明对方认为你有把整盘棋下到底的能
印尼抛出42架歼10大单,亚太军火圈震动,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继印巴空战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外贸市场靠拳头产品和战绩口碑,印尼的这一步不只是账本,更是态度:买的是整套体系—机体、发动机、航电、培训、后勤。能够拿下这个规模,就说明对方认为你有把整盘棋下到底的能力。
一些长期针对中国战机进行批评的海外防务媒体改口,甚至把镜头转向更重的歼20上。马来西亚的“Defence Security Asia”给出激进的推断,歼20现在年产在70至100架之间,2026年服役规模将超过500架;扩建生产线和物流设施之后能年产200架,2030年能装备1000架,数量会超过美军F22A和F35A加起来的总数量。该媒体一年前还称歼20不如F35、产能微薄,如今风向大变。
当然我们希望中国有这样的产能,但是有些节点不是靠想象就可以跨过去的,歼20属于重型四代机,而轻重体量和复杂度决定了产能上限。过去近半个世纪,各重型机产线没闲过,但年产过百架的纪录没人实现;苏联曾为弥补质量短板拼苏27产量,巅峰时期也不过九十架左右;美国把西方订单几乎抓在手里,又把三种版本塞进F35一个项目,资源堆到天花板,年产也不过约一百四十架。歼20这种级别,采购和使用的成本远超F35,目前只有国内空军一个用户,想一口气把年产拉到一百多、两百,画面好看,不现实。
另一面是美国这几年靠五代机占据优势的事实,空军有具备战斗力的F22A一百四十多架、F35A超过五百架。美军盘算中国短期内难以承受大量装备歼20的费用;即使歼20的单机性能占据优势,在综合战斗力上追平也需要时间。追赶上之后,美国的重型六代机也说不定能突破洛马F22A留下的空档,重新夺回称雄?自去年秋天起,外界感知到,洛马六代重型机项目的常态似乎要被打破。
拐点出现在中国的“两个幽灵”公开亮相:两款外形科幻、气动激进的六代机模型闪亮登场,坊间暂称为歼36和歼50,具体代号未获官方确认,但是气势已变。洛马的节拍露怯,有人恼羞成怒,有人质疑其划水;波音高调抛出新方案,被市场称为F47;做成的话,多半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F35:量大、折中、议价好看,硬骨头不多。别忘了,多年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歼20一直在约束自己发挥,没有完全释放出对F35的体型压制。将来会放宽,到2035年后全球局势发生变化的时候,指望F47这代重型机顶着亚洲比较真实的能力站在中国普通重型机前面摆硬桥硬马过肩架梁是比较吃力的事情。
更清醒的是美国海军,顶住政治风向坚持F/AXX重型舰载机路线;诺斯罗普一边提着B21一边还要给海军端热菜,最多三百架的订单前景也不算燎原;特朗普和波音的对立又增加了扯拽。更令人心痛的是应对中国远程空空导弹发展的AIM260项目,本应该今年花费十亿美元保障数量生产的进程,在关键期卡壳,预计时间表会延半年,具体多久谁也不能保证。
区域国家长期受“西方武器更强”的观念影响,根深蒂固。看到中国装备不只可以对杠,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西方,本能地会感到惊讶,然后通过想象来填补空白。如此一种情绪优先的评判是合理的,它表明,当实力已经展示出来时,市场与话语连锁反应就不需要人为干预,会自然而然产生。眼下对歼10、 歼35的热捧还在继续,未来也会更多。
外界对歼20的产能不止一级水准做个很多人会做出判断,背后的现实背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说明。第一,预算从哪里来,产品的灵活进度设定什么样的规则。重型机不是多多益善的,飞行员训练、机务队伍、弹药消耗、维护间隔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第二,零部件链条有多长。机体复材、机载雷达、航电软件、发动机,任何一个环节提速,都需要配套扩线、扩人、扩检验。第三,战术怎样发展。歼20不是单兵王,它是网络节点,需要和预警机、无人僚机、地面雷达、岸舰火力协同。节拍快了,战法也要跟上,数字不是唯一的标准,体系才是硬核。
2030年一千架听起来很鼓舞人心、看起来很热,但落地的门槛是很多。苏联试过、没飞过去;美国投入资源、才有了今天的产量。中国最有可能走不一样的道路,在技术代际上压制对手,而不是走苏联式的“笨办法”。跨代领先是质量差,是结构性的优势,而不仅仅是库存里堆了多久。
美国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F22A生产线被拆除成为经典的战略上以牺牲海外用户再MarketPresentable之后的明智之举,而如今依然由中国主导并且精神底蕴或者体能需求高端独特性如此校验当缺乏潜海的条件下使用军用级别载体对射CCB的外现中到低也足够的轻于改变相当数量此路线组在战斗机MSI纷争和状况被不能完全匹配作用落地瞬间业务动态编制同F35比对中预测能力问题。海军坚持F/AXX务实,空军被预算和政治拉扯得尴尬。导弹项目掉链子更像是系统性老化,不是某颗螺丝松了,而是整条传送带不如当年。
回到印尼。42架歼10按节奏落下来,亚太空中力量面貌就会变化:训练体系变、战法变、空战对抗底层数据库也变。看热闹的人多,真正下场练兵的,才是未来十年能守得住安全红线的玩家。外贸用户买回去的不只是飞机,还有一把重新理解空战的钥匙。能否用好,关键在于组织、流程、人才是否全部拧到主轴上。
再来看外媒的“夸张预测”。它不是单纯的情绪波动,而是一面镜子:既反映出中国的进步,又反映出美国的犹豫和产业的疲态。不要把它当作吹风,而是当作警钟更靠谱。国内也不该沉浸在“别人害怕了”的快感里。产线怎么稳、供应商怎么保、人才怎么补、战法怎么试,都是具体的、每天的工作量。越到这个时候,越需要把功夫放在里子上。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