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踏入流量的河》创作者必读:逃离流量焦虑,找回写作初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21:14 1

摘要:合上这本《不再踏入流量的河》,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谁能想到,那个写出过200万阅读爆款文章的作者,竟然被流量逼到崩溃边缘。

合上这本《不再踏入流量的河》,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谁能想到,那个写出过200万阅读爆款文章的作者,竟然被流量逼到崩溃边缘。

白天她还和朋友爬山说笑,看着挺正常一人,可一到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又要开始“行尸走肉”般的日子,她就缩在角落偷偷掉眼泪,整个人被抑郁裹得严严实实。

想想几年前,她刚入行时可不是这样。那时她在一家知名新媒体工作室摩拳擦掌,眼里有光,心里有火,恨不得在写作这片天地大干一场。

可这才几年啊,她就像一朵开败了的花,蔫了(虽然这个比喻不太恰当)。现在一听到“写作”俩字,她就本能地抗拒、难受。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吃一样东西吃到伤了根,再见到就反胃。

没错,她就是被日复一日的新媒体写作,彻底给“写伤”了。准确地说,新媒体写作把她从头到脚变成了一个麻木无趣的人——当初那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到底去哪儿了?

想来想去,改变她人生轨迹的,似乎都可以归结为流量带来的旋涡。然而环顾四周,被同样的焦虑捆绑着前行的人,又何止她一个人呢?

01

当写作变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更新公众号这一年,我理想中码字时最美妙的感觉是——灵感嗖地从脑子里闪过,思绪如溪水般潺潺流动,文字就如一个个有了形体的音符,从键盘那一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整个过程水到渠成,毫不费力。对我而言,写作就像端起相机“咔嚓”一下,真实记录那一刻的所思所感。这种毫无束缚的自由记录,本身就是一个让心灵归位、自我疗愈的过程。

而这本书的作者,何尝没有过这样的时光?她曾经也是文字草原上那匹脱缰的野马,跑得尽兴,写得痛快。可新媒体写作,硬是把这份奔涌的快乐,变成了一潭死水。

当写作和金钱挂上钩,一切都变了味。你不知不觉就会被功利心带偏,乖乖走进那个设定好的框架里。

道理很简单:文章流量高,阅读量才好看,机构能赚更多,月底到手的奖金才更能实实在在地安慰这颗被掏空的心。

于是,选题首先要“”——要么追社会热点,要么挑动对立情绪,或者塞个催人泪下的小故事。

新媒体工作室攒了几千篇爆款,大家就从Excel里拉出数据最漂亮的标题,像淘金一样,拼命挖出一个或者几个最可能被流量青睐的题材。

所有选题都从固定网站扒资料,再往脑子里那个现成的框架里填。这感觉,就像古时候科举考八股文,条条框框锁得死死的,能自己发挥的地儿少得可怜。

到最后,一切都成了机械操作——你不需要思考,只需重复动作,形成肌肉记忆。然而,一篇文章若没了作者的温度,如同缺少了灵魂的骨架,只剩下一股流水线的冰冷味儿。

作者?早成了流水线工人!

按流程走就对了:筛选题、查资料、写大纲、成稿、润色、修改、检查……跟着流水线一步步挪,一篇“合格”文章就新鲜出厂了。

这套流程如同精心设计的工业SOP,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运行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让我想起富士康组装苹果手机的生产线:按键、喇叭、主板、电池、摄像头,排线连接、屏幕贴合、焊接校准……

几百道工序一丝不苟,最后一部崭新的苹果手机诞生了。

谁想得到,如今在新媒体机构,码字写文章也变成这样一道道分工明确的工序?有人专管文章配图,有人负责从网上扒资料,有人只改词句,有人专门负责发布……

这套效率杠杠的,一天能批量生产好多篇,比一个人在台灯下熬夜苦战快多了。尤其是有新闻热点出现的时候,码字就是跟时间赛跑,差之毫厘,流量谬以千里。

而且现在的读者哪有那么多耐心等你慢炖一锅好汤?真要细火慢煨,黄花菜早就凉透啦。

02

矩阵号与精神分裂式写作

等一个号稍微有点起色了,最常见的操作就是赶紧做“矩阵号”——说白了,就是照着成功模板,批量复制一堆小号。

资源都是现成的,打法也是熟悉的配方:比如原来做个生活类账号,现在顺手孵个纯美妆号。内容嘛,无非是换个网站扒资料,往固定框架里填馅儿,一道道工序加工完,一篇“热乎”的稿子就推出来了。

慢慢发酵一段时间,又一个领域的账号就算“圈地”成功了。

运营的人会把刚出炉的文章到处推送,社群、平台互相导流,互相换粉,总之就是把所有力气攒在发布那一刻,求个“炸裂”的效果——明眼人都知道,这么折腾就是为了撬动平台的流量推荐机制

这原理,就跟某宝上刷爆款好评差不多,只不过这里刷的是阅读量和点赞。

更绝的是,你看着几个观点截然相反、甚至水火不相容的账号,可能都是同一个妈生的(出自同一家工作室)。

好比一个人精神分裂,各自为营——反正文章结构、内容套路都是固定的,写作不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就拿“要不要抵制预制菜”这话题来说,高手的玩法总能亮瞎你的眼睛,他能把这个观点拆成三派,

一拨人引经据典使劲批判,恨不得把预制菜送到断头台,在这方面锤子手机的创始人老罗绝对是行家。

一拨人堆数据、案例,一顿猛夸,说预制菜极大地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一拨打安全牌,说一堆正确的废话,走的是中庸之道,观点不偏不倚,主打一个供应商和读者都得罪不起。

说白了,机构不需要个人的观点,只需要定个方向,从结果倒推内容。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写,写好后发在不同账号上,总有人买单,一口气收割三波流量。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写不会精神分裂吗?害,在机构眼里,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拿流量换银子,别的,真没那么重要哈。

03

流量的玄机

这本书最让我吃惊的是,平台明明最需要新鲜内容来吸引读者,那些整天和流量打交道的运营人员,按理说最懂里面的门道了吧?可就连他们自己,也摸不准下一篇爆款会花落谁家。

他们当然知道平台有自己的一套推送规则,比如会看用户的停留时长、完播率、点赞评论转发这些数据。但具体到“什么样的内容一定能爆”,没有人有确切的答案。

算法有时候就像上帝在掷骰子,或许有它的逻辑,但更多时候,可能只是随机砸中了某篇内容,然后作者就像走了狗屎运,文章瞬间引爆。

可流量高,真的就等于内容好吗?要我说,这两者压根儿就不能划等号。

我常看到一些大V写的文章,特别走心,一看阅读量才两千多。反倒是一些明显很水、很敷衍的文章,动不动就10万+,天理何在?

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平台抽风了,还是故意这么干的呢?

即便这样,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从数据表格里扒拉出那些最好看的爆款,当成模板来模仿——毕竟,爆过的话题和形式,总被认为有更大机会再次引爆。

这就像“不要重复造轮子”一样成了某种共识。

但如果所有人都挤在一条道上,复制同样的东西,有没有人想过,再好的话题也会让人腻味,再有趣的内容也会让产生审美疲劳呀!第一次看可能惊为天人,第二次就觉得没啥意思了,第三次就烂大街了。

这就好比去动物园,大熊猫因为稀有才吸引人。但如果整个园子全是熊猫,你还会每次都兴致勃勃吗?我相信更多人还是想顺便看看非洲大象、南极企鹅、巴西巨嘴鸟……

还有那些遍地开花的江南水乡“古镇”,游客们看多了也觉得乏味,不过是同样的商业套路换个地方将各种品牌打乱,重新玩排列组合的游戏而已。

现在随着AI技术兴起,各种知识干货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图书馆,只要掌握了会提问的这门拿手手艺,海量信息唾手可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但也正因为如此,网上充斥着越来越多“干货满满”却冷冰冰的拼凑内容。它们看似客观全面,像个无可挑剔的完美人偶,却唯独少了那份真人的温度和真切的情感,反而把读者推得更远。

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离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呢?

我想,这或许才是流量逻辑最不为人知的真相:我们心底里,终究是渴望看到一个五彩缤纷、有血有肉甚至有缺憾的真实世界,而不是一场精心编排却千篇一律的虚假繁荣。

04

在码字的路上,找回写作的初心

在写作这条路上,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总会忍不住去翻后台的数据,盯着阅读量、点赞数看。

但更新了一年的公众号后,我渐渐学会了放下这些期待。我越来越清楚,写作于我,是为了记录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讨好谁的情绪。

因为一味地去迎合别人,我们会慢慢丢掉自己,最后活成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忘记了最初的模样。

这个过程里,有人给你真诚点赞,也少不了有人张口就喷(这年头网上带节奏的人实在太多,或许是困在信息茧房里中毒太久了)。说实在的,别太把别人的评价当回事儿,一件事对自己到底有没有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再说了,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和看的人多不多,平台推不推荐,根本是两码事。干货满满的内容未必有人看,而轻轻撩拨到大众情绪的文章反而容易爆火。其实,默默无闻才是大多数码字人的常态。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夸你的人,明天可能转身就走;今天骂你的人,说不定哪天也会对你改观。

人生就是这样,相遇离别都是常态。哪怕是我们最爱的孩子,也不过是陪我们走一段路。至于生命中无数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身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呀,如果做不了动物园里那人见人爱的明星熊猫,安心做一只躲在园子角落、却自由歌唱的画眉鸟,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来源:毛绒绒和软绵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