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耗电费100亿!钢企低碳破局路:“绿电+”模式,降本又赚碳收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23:09 1

摘要:提到钢铁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高耗能、高排放”——巨大的高炉昼夜运转,密密麻麻的输电线路承载着生产负荷。而咱们今天要聊的这家世界500强钢企,更是把“高耗能”具象化:单是每年的电费支出,就高达100亿元!

提到钢铁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高耗能、高排放”——巨大的高炉昼夜运转,密密麻麻的输电线路承载着生产负荷。而咱们今天要聊的这家世界500强钢企,更是把“高耗能”具象化:单是每年的电费支出,就高达100亿元!

但就在“双碳”目标倒逼、传统能源成本上涨的当下,这家钢企没有陷入“减产降排”的被动局面,反而靠一套“绿电+”组合拳,走出了低碳转型的特色路径。既降低了长期用电成本,还通过碳资产交易赚了额外收益,给整个钢铁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样本。

年耗电费100亿!世界500强钢企的低碳破局路:靠“绿电+”模式,既降成本又赚碳收益

1. 先算笔账:年耗100亿电费的钢企,为何偏要“舍近求远”用绿电?

要聊清这家钢企的转型逻辑,得先算明白传统用电模式的“痛点”。作为大型钢企,它的生产环节(比如高炉炼铁、转炉炼钢、钢材轧制)对电力的需求既“大”又“稳”,每年100亿的电费,主要花在了外购火电上。

但火电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一是成本不稳定。火电主要依赖煤炭发电,煤炭价格受市场供需、政策调控影响波动较大,导致外购火电的电价也会跟着浮动,对钢企来说,每年100亿的电费支出就像“悬着的石头”,没法精准规划成本;二是碳排放压力大。火电发电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钢铁行业本身就是重点控排领域,企业每年不仅要承担火电带来的间接碳排放,还得为超出配额的碳排放购买碳资产,双重压力下,转型迫在眉睫。

而绿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恰好能解决这两个痛点:一方面,绿电价格长期稳定。无论是自建绿电项目,还是长期外购绿电,都能锁定未来5-10年的电价,避免受传统能源价格波动影响,100亿的电费支出能从“浮动项”变成“固定项”,成本规划更清晰;另一方面,绿电是零碳电力,用绿电替代火电,能直接减少生产环节的间接碳排放,既缓解了碳配额压力,还能通过减碳量申请碳资产,实现“降碳+增收”双目标。

正是看清了这一点,这家钢企才坚定布局绿电,把“高耗能”的短板,慢慢转化成了低碳转型的“发力点”。

2. “绿电+”组合拳落地:3大核心动作,覆盖从“发电”到“用能”全链条

不同于中小钢企“小打小闹”买绿电的模式,这家世界500强钢企的绿电布局很全面,围绕“能发、能用、能赚”三个核心,打造了全链条的“绿电+”模式,每一步都精准匹配钢铁生产的需求。

动作1:自建+合作双管齐下,解决“绿电从哪来”的问题

要满足年耗100亿电费的用电需求,单靠外购绿电远远不够,这家钢企选择“自建为主、合作为辅”:

- 自建绿电项目:利用钢企厂区周边闲置土地、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同时在周边风资源丰富的区域,联合新能源企业共建集中式风电站。目前已建成的光伏、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超20亿度,能直接满足企业15%-20%的生产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外购火电20亿度,节省电费超10亿元。

- 签订长期绿电协议:针对自建绿电覆盖不到的用电缺口,企业与国内头部新能源发电企业签订了为期10年的《绿色电力长期购销协议》,协议明确了固定电价和年购电量(每年约50亿度),既填补了用电缺口,又锁定了长期电价,避免电价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

动作2:绿电精准匹配生产场景,解决“绿电怎么用”的问题

钢铁生产不同环节,对电力的稳定性、功率要求不同,这家钢企没有“一刀切”用绿电,而是精准匹配场景,让绿电利用效率最大化:

- 稳定负荷场景:针对钢材轧制、热处理等用电稳定、对电压波动敏感度低的环节,优先使用自建分布式光伏和外购绿电,这类场景占企业总用电的40%左右,绿电替代率已达到80%以上;

- 高负荷波动场景:针对高炉鼓风、转炉炼钢等瞬时功率大、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的环节,采用“绿电+储能+火电备份”的模式——平时优先用绿电,绿电发电量波动时(比如阴天光伏出力减少),启动储能设备补电,极端情况下才启用火电备份,既保障了生产稳定,又最大化提升了绿电使用率。

- 辅助用能场景:厂区的办公楼、员工宿舍、食堂等生活用电,以及污水处理、原料运输等辅助生产用电,全面使用绿电,实现“生活+辅助”用能绿电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绿电替代率。

动作3:绿电减碳量变“碳资产”,解决“绿电怎么赚”的问题

用绿电替代火电,最大的隐性价值就是“减碳量”。这家钢企没有浪费这笔“隐形财富”,而是主动将绿电带来的减碳量,转化成了可交易的碳资产:

- 核算减碳量:按照国家认可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学,定期核算自建绿电项目、外购绿电替代火电所产生的减碳量,每年可核算出的减碳量超150万吨;

- 申请碳资产:将核算出的减碳量,通过专业第三方机构申请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目前已成功签发的CCER超100万吨;

- 交易兑现收益:依托北京、上海等合规碳交易平台,将CCER出售给其他碳排放超标的控排企业。按当前全国CCER约73元/吨的中间价计算,每年单靠卖CCER就能获得超7300万元的额外收益,这笔收益又能反哺绿电项目建设,形成“绿电替代-减碳-碳资产收益-再投绿电”的良性循环。

3. 对钢铁行业的启示:不是“要不要转”,而是“怎么转”

这家年耗100亿电费的世界500强钢企,用实际行动证明: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不是“要不要减产、要不要投入”的选择题,而是“怎么选对路径、怎么平衡成本与收益”的必答题。

对其他钢企来说,不用盲目照搬“自建+合作”的模式,核心是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结合自身规模选绿电来源——中小钢企可优先签订短期绿电购销协议,降低初期投资压力;大型钢企则可尝试“自建+外购”结合,提升绿电自主可控性;二是把减碳量当“资产”而非“负担” ——只要绿电来源合规、减碳量核算准确,就能转化为CCER等碳资产,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缓解转型投入压力。

随着“双碳”政策持续深化、绿电产业链不断成熟,绿电的成本会越来越低,碳资产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对钢铁企业而言,早一步布局绿电、早一步激活碳资产,就能早一步在低碳竞争中占据主动,从“高耗能大户”变身“低碳转型标杆”。

来源:森之达工厂老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