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的天气不算特别热,可是京城总督府广场上站着的那几个人,衣襟都被汗浸湿了。1945年9月9日,美军刚刚进城,受降仪式照计划进行。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的天气不算特别热,可是京城总督府广场上站着的那几个人,衣襟都被汗浸湿了。1945年9月9日,美军刚刚进城,受降仪式照计划进行。
中将上月良夫代表日军第十七方面军向美军第二十四军军长霍奇递交投降书。
站在他身后的那位少将,表情很平静,几乎没有人注意他。
他叫丸山八束,日本陆军兵器部长,负责整个朝鲜半岛的军械调配。
那时候没人知道,他其实是从日本本土一路被调过来的,干的是个“技术活”。
说起来,丸山这个人有点特别。
他1890年出生在长野县,1912年从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算是同期里中规中矩的军官。
可他没进陆军大学,这在当时的军界算是“升职天花板”了。
大多数没进陆大的军官,最多也就在中佐、少将的位置熬着,干点琐碎事务。
但丸山却一步步走到了负责整个朝鲜兵器系统的位置。
1939年,他被任命为野战重炮兵第17联队长。
这支部队当时刚刚组建,归东部军炮兵队管辖。
装备很重,150毫米、240毫米、甚至305毫米的大炮都有。
可问题是,这种重炮部队机动性太差,打不了快速战,往往只能守在要塞里当“压阵”的角色。
说白了,不适合进攻,只能防守。
1944年,丸山被调到冲绳,接手船浮要塞。
那是日本最早在琉球群岛修建的军事据点之一,只不过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建了一半就停了,到1941年才又继续修。
可等到他接手时,整个太平洋战局已经很不妙了。
美国人一路跳岛,逼得日军节节后退。
没多久,他又被派去京都北部,担任舞鹤要塞司令官。
那地方不算热门战区,但地理位置重要,是日本海一侧唯一的大军港。
要塞建得很早,炮台一座连一座,从浦入、金岬一直排到新井崎。
那会儿,日本已经开始担心,美军可能会从日本海方向绕过来登陆。
可真正让丸山进入历史现场的,是1944年10月的一纸调令。
他被派往朝鲜,接任驻朝鲜军兵器部长。
这时候的朝鲜,表面上还算平静,但其实已经成了日本本土的“最后缓冲带”。
驻朝鲜军在1945年初被升格为第十七方面军,兵器系统也跟着升级,丸山成了兵器部长兼朝鲜军管区兵器部长。
当时担任司令官的是板垣征四郎,参谋长井原润次郎。
丸山跟他们熟识多年,几乎是一路跟着调动的老搭档。
那年6月,他被正式晋升为陆军少将。
可惜,这份“荣誉”没维持几个月,战争就结束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朝鲜地区的日军部队其实早早就接到了“不得抵抗”的命令。9月8日,美军从仁川登陆,第二天就进了京城。
作为兵器部长,丸山负责军械的交接、封存,甚至要清点各地仓库里的弹药数量。
说实话,这活儿比打仗还麻烦。
有一份事后整理的内部报告提到,美军对朝鲜局势的接管之所以顺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军兵器系统没出乱子。
也就是说,像丸山这样的“执行官”没搞破坏,文件交得清楚,军械交得干净。
没有自毁、没有偷运、没有藏匿。
这在当时的东北、华北、甚至日本本土,是很少见的。
不过话说回来,丸山也不是因为“良心发现”才这么干的。
他是个典型的“制度内军官”。
不管战争打得多惨,只要命令下来了,他就照章办事。
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那个时代日本军队的问题之一——所有人都只盯着上级,没人问对错。
战后他没被列为战犯,也没被美军起诉。
那段时间很多日军高级军官都被遣返、审查、关押,可他没有。
他回到日本后几乎销声匿迹。
直到1953年冬天,他在家中病逝,终年63岁。
他的墓碑上刻着一枚“功四级金鵄勋章”,没有战功介绍,也没有任何战役名目。
只是简单写了他的军阶和服役时间。
那块墓碑很普通,甚至不如附近几个少佐的显眼。
有人说,他这一生虽然无大过,但也无大功。
可也有人觉得,正是因为他没参与中国战场的侵略,没有在东南亚指挥屠杀,才得以平静地活到战后。
不过,说到底,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选择的余地。
他只是被安排在那个位置,然后一步步走到最后。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他叫上战史讲座的名单。
参考资料:
伊藤隆、濑户原孝,《日本陆军将官总览》,芙蓉书房出版,2001年。
秦郁彦,《日本陆海军将官人名辞典》,东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
美国国家档案馆(NARA),RG 331: Records of Allied Operational and Occupation Headquarters, WWII, Entry 7: GHQ/SCAP Records, surrender documents series.
《陆军省大日记》1944-1945,防卫研究所图书馆藏。
来源:时光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