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刷到网友吐槽:“想搞绿电制氢项目,算来算去都是亏,国家到底管不管?”其实不是国家不管,而是很多人没摸透最新的“盈利密码”——此前正式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方法学(试行)》,已经给项目方打开了“额外赚钱通道”,而且完全合规,跟直接拿补
最近总刷到网友吐槽:“想搞绿电制氢项目,算来算去都是亏,国家到底管不管?”其实不是国家不管,而是很多人没摸透最新的“盈利密码”——此前正式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方法学(试行)》,已经给项目方打开了“额外赚钱通道”,而且完全合规,跟直接拿补贴比,反而更稳、更长久。
别再说绿电制氢不赚钱!国家“隐形补贴”落地,两类企业先赚翻,销路还不愁
先跟大家掰扯清楚,这个方法学到底是啥?简单说,它就是给绿电制氢项目“发碳资产”的“官方说明书”。咱们都知道,绿电是风能、太阳能这些零排放能源,用它们来电解水制氢,全程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比用煤、天然气制氢(也就是“灰氢”“蓝氢”)能少排很多碳。
现在有了这个方法学,绿电制氢项目就能按标准核算出自己“少排了多少碳”,之后通过正规流程申请,把这些“减碳量”变成国家认可的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这玩意儿可不是废纸,是实打实能卖钱的“碳资产”,也是国家给绿电制氢项目的“隐形补贴”,完全符合政策要求,不存在任何违规风险。
1. CCER有多值钱?单价超碳配额,销路还“供不上求”
可能有人会问:“CCER能卖钱?能卖多少?会不会砸在手里?”这三个问题,咱们用最新数据说话,答案一目了然。
首先说“值多少钱”。根据复旦大学近期发布的全国碳价指数,当前全国CCER交易中间价稳定在72.92元/吨,而大家更熟悉的“碳排放配额(CEA)”,同期中间价才58.00元/吨。也就是说,同样是1吨“碳资产”,CCER比常规碳配额贵了近15元,单从单价来看,盈利空间就更大。
再说说“会不会砸手里”。目前全国累计签发的CCER总量,也就只有1270万吨左右;但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每年对CCER的理论需求量高达4亿吨。一边是“千万吨级”的供给,一边是“4亿吨级”的需求,供需缺口非常大,根本不愁卖。
那谁会买这些CCER?主要是“控排企业”——像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这些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国家会给它们划定年度碳排放额度(也就是碳配额)。如果年底核算时,企业实际碳排放超过了配额,就必须购买CCER来抵消超出部分,否则会面临罚款、限产等处罚。对这些企业来说,CCER是“刚需”,只要你的项目合规、CCER是正规签发的,基本是“有多少能卖多少”。
2. 举个实例:5MW电解槽项目,每年多赚12万-25万,稳赚不赔
光说理论太抽象,咱们拿最常见的中小型绿电制氢项目举个例子,看看CCER到底能给项目方添多少“额外收入”。
现在很多企业会先上一套5MW的电解槽(这是绿电制氢项目里比较主流的初始规模,投资压力不大,适合试水和起步)。按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方法学(试行)》的核算标准,结合当前绿电(风能、太阳能)的平均利用小时数、电解水制氢的能耗水平来算,一套5MW电解槽的绿电制氢项目,每年能核算出的CCER减排量大概在1640吨-3430吨之间。
按当前72.92元/吨的CCER中间价计算,这套项目每年单靠卖CCER,就能额外获得12万元-25万元的收入。可能有人觉得“一年十几万不算多”,但要知道,这部分收入是“纯增量”——项目原本的制氢、卖氢收入不受影响,CCER是在这个基础上多出来的盈利。
而且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未来碳价大概率会稳步上涨,CCER的单价也会跟着涨。比如要是以后CCER涨到100元/吨,这套5MW的项目,每年光卖CCER就能多赚16万-34万,长期来看,盈利空间只会越来越大。对绿电制氢项目来说,这部分“隐形补贴”,直接就把项目的“盈利底线”拉高了,之前算不过来账的项目,现在加上CCER的收入,大概率就能实现盈利。
3. 两类企业直接受益,抓住机会就能抢先盈利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到CCER的红利,结合政策要求和市场现状,有两类企业能直接“吃红利”,而且现在入局,正是好时机。
第一类:绿电制氢项目的建设、运营方。对这类企业来说,CCER带来的额外收入,相当于国家给的“长期资金激励”。之前很多项目因为制氢成本、氢的销路等问题,盈利周期长、回本慢,现在有了CCER的稳定收入,能直接缩短项目回本周期、提升整体经济性。比如原本需要8年回本的项目,加上CCER的收入后,可能6-7年就能回本,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而且只要项目正常运营、持续产生减碳量,就能持续申请、签发CCER,这笔额外收入能一直拿,比短期现金补贴更靠谱。
第二类:绿电消纳难的新能源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2021年国家发布的“136号文”(《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新能源电站要全面入市参与电力交易,不能再依赖“全额保障性收购”。这就导致很多新能源电站遇到了“消纳难题”——比如晚上没风、阴天没太阳时发电量不稳定,或者电网负荷有限,发出来的电送不出去,只能“弃风弃光”,影响收入。
现在这些新能源电站的业主,完全可以在电站里配套建设电解水制氢装置:电发得多、用不完的时候,就用电解水制氢,把多余的绿电转化成氢气储存起来;电不够的时候,也不影响电站正常供电。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消纳难题”,制出来的氢气能卖钱,还能申请CCER再赚一笔,相当于“一份绿电,三份收入”(电力交易收入、卖氢收入、CCER收入),能快速回收电站的投资成本,比单纯靠卖电赚钱更划算。
4. 想拿CCER红利?不用自己摸索,专业第三方能全流程代办
看到这儿,肯定有企业动心了,但又怕麻烦:“申请CCER是不是要跑很多部门?要填很多表格?我们不懂流程怎么办?”其实完全不用愁,现在有很多合规的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帮企业全流程代办CCER的申请、交易,企业只需要配合提供基础资料就行。
具体流程也不复杂,第三方机构会帮着做3件关键事:一是梳理项目边界,明确哪些环节的减碳量能纳入核算,避免漏算、错算,保障企业能拿到最多的CCER;二是记录、核验核心数据,比如绿电的发电量、电解水的能耗、实际减碳量等,这些数据是申请CCER的关键,第三方会按方法学标准整理,确保数据真实、合规,通过官方核查;三是代办备案与交易,帮企业向相关部门提交CCER申请备案,等CCER签发后,还能对接北京绿色交易所(国内合规的CCER交易平台之一),帮企业找到买家、完成交易,全程不用企业操心。
这里也要提醒大家,选择第三方机构时,一定要看清楚机构的资质,优先选有过可再生能源、氢能项目CCER服务经验的机构,避免因为机构不专业,导致申请流程延误、甚至无法拿到CCER,影响项目盈利。
其实从CCER方法学落地就能看出来,国家不是靠“直接撒钱”补贴绿电制氢,而是靠“搭建碳市场、激活碳资产”的方式,给项目方创造稳定的盈利空间,这种方式更符合“双碳”目标的长期规划,也能让真正合规、有潜力的项目存活下来、发展起来。
对想入局绿电制氢的企业来说,现在不用再纠结“算不过来账”,把CCER的额外收入算进盈利模型里,再找靠谱的第三方代办流程,大概率能实现稳定盈利。毕竟供需缺口摆在这里,碳价上涨的趋势也很明确,早布局、早申请,就能早一步抢占市场红利。
来源:森之达工厂老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