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非露非天降 养生辨证辨南北|文/景明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20:11 1

摘要: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亦非露结而成。而“霜降”节气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可达10°C以上;一是

霜降非露非天降

养生辨证辨南北

文/景明时

今年北方的霜降之前寒露之后,秋雨连绵,秋风萧瑟,强冷空气来袭,温度直线下降。人们淅浙恶寒,添衣加裳,对深秋的景色没有了诗意之感。

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亦非露结而成。而“霜降”节气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可达10°C以上;一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气候明显不同。体现在养生方面就必须因地制宜,辨证施养了。

霜降是天地万物敛藏的自然意象。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虽然芭蕉枯折、残荷倾倒,金黄色的菊花却在寒霜中傲然独放,霜降的深秋自有它的绚烂。但是必竟正如《淮南子·天文训》所云:“秋分而禾穗定,霜降而草木黄”,自然气机从生长宣发转向成熟收敛是必然的规律。此时的农事活动也以“收”为核心,如抢收晚稻、玉米、甘薯等秋粮,避免霜冻冻伤作物,确保颗粒归仓;同时采摘最后一茬棉花、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并做好果实储存。

深秋的“收敛”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此段论述中,“收”字出现两次,足见其在秋季养生中的纲领性地位。霜降作为秋之终、冬之始,其“收”之一字就是对天地气机的终极概括,而人体的气机亦需同步内收,中医“藏养阳气、固护阴津”的养生逻辑,不但是收的原则,也为冬藏典定了基础。

“收敛”并非一味静守,而是动态平衡:敛中有宣,静中有动。人体养生亦需把握此机。霜降的天地启示,在于教会我们“收”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敛藏之势,使精神、气血、运动皆达收敛有度之境。霜降燥金当令,最易伤肺。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此时宜助其肃降之势,注重饮食的温润与均衡。

1、养生饮食推荐:

萝卜:霜降后的萝卜性平味甘,能润肺生津、消食化积,可煮萝卜排骨汤或凉拌萝卜丝,避免生吃伤胃。

银耳:银耳是滋阴润燥的佳品,搭配莲子、百合煮羹或作汤,能缓解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尤其适合女性和经常用嗓的人。

雪梨:雪梨挖空填入川贝3g、冰糖5g,蒸食饮汤。也可削梨肉与川贝同煎饮汤。梨肉润肺,川贝化痰,二者相合,宣敛有度。

温养阳气:北方霜降后最低温度可达-10℃,易现“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养生需用食材:羊肉、牛肉煲汤(如萝卜牛腩汤)驱寒暖胃;关节防护:老寒腿易发期间,戴护膝、泡脚(可加艾叶、花椒)以温通经脉。

食补注意:霜降虽需补,但需控制高盐、高油饮食,避免因血管收缩、高盐摄入导致血压升高。还要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如火锅、烧烤),否则会加重“内燥”,引发便秘、咽喉肿痛。

2、起居养生,寒头暖足,分层穿衣:

《黄帝内经》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时慎勿忽视保暖避寒,寒邪易从“薄弱部位”侵入—尤其是颈部(风池穴)、腹部(丹田)、脚部(涌泉穴),这三个部位是“阳气易散、寒邪易入”的关键所在。居家穿袜保护涌泉穴,同时保持头部清凉(避免蒙头睡),维持气血升降平衡;外出护颈,同时建议采用“分层穿衣法”:外层穿防风的风衣或羽绒服,中层穿透气的毛衣或卫衣,内层穿贴身的纯棉衣物,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调整。“春捂秋冻”的原则在霜降后需适度调整,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需及时添衣,不可硬“冻”。

3、地域差异,南方养生特点:

南方地区在霜降时,平均气温多在15℃左右,秋意已浓,但未至霜冻,早晚温差大。农事活动除秋收外开始冬种作物的播种、移栽,如白菜、萝卜、油菜(油菜苗移栽定植)、芥菜、大蒜、洋葱,利用温润气候让幼苗扎根生长。这都体现了南方霜降时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根据天人相应之理,南方霜降时节宜分辨温燥与湿困之候,养生侧重“清润”与“祛湿”之法。

温燥施养:如四川盆地“橙黄桔绿”,气候温和却暗藏燥邪,人们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咽干,甚至干咳症状,故宜清润平补:宜鸭肉炖山药,甘淡清润,健脾滋阴。中医认为,鸭肉的性味为甘咸,微寒,归肺脾肾经。其核心养生作用为滋阴补虚,能滋养阴液,补充身体虚损。当然温燥也可用前述养阴润肺食材如银耳百合莲子汤。

应对湿困:湿邪易困脾,导致身体困重、消化变差。饮食上可吃健脾祛湿的食材,如山药、薏米、芡实,陈皮、茯苓,少碰甜腻、油腻食物,避免加重湿气。

总之,霜降时节,北方银霜覆野,南方橘绿犹暖,养生之道就是时空坐标中的生命智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辨时空之异,在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明北重温通,南贵清润之机。当萝卜牛腩汤的温热锁定深秋霜降的寒凉,老鸭山药汤的香味漫过最后一缕秋光,我们以温润之法应节气,以平补之食养脏腑,守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方能从容应对下一个养藏节气的到来——立冬。

作者简介:景明时,中医副主任医师。甘肃古浪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曾在北京安定医院、京棉集团医院等多家医院临床工作40年。论文和科普文章散见于《天津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中国医院管理》、《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及健康报、医药养生保健报及其他学术刊物。自2015年退休返聘于北京朝阳区八二中心中医科工作。偶有作品在媒体发表。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