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画 | 海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9:48 2

摘要:博尔赫斯的《雨》是一首以细雨为媒介,凝练展现其时间与记忆哲学的精巧诗作。诗歌从“此刻正落下”的雨声出发,瞬间模糊了当下与过去的界限,将雨定义为“一件过去发生的事”,从而开启了通往记忆的隧道。雨声首先唤起了“玫瑰”这一带有普遍美感与初恋色彩的意象,继而引向更为私

《雨》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突然之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

向他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节选自:陈东飚 译,《另一个,同一个》,2015,上海译文出版社。)

博尔赫斯的《雨》是一首以细雨为媒介,凝练展现其时间与记忆哲学的精巧诗作。诗歌从“此刻正落下”的雨声出发,瞬间模糊了当下与过去的界限,将雨定义为“一件过去发生的事”,从而开启了通往记忆的隧道。雨声首先唤起了“玫瑰”这一带有普遍美感与初恋色彩的意象,继而引向更为私密的、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的“黑葡萄”,最终,所有湿润的暮色与声响都汇聚成诗人内心最渴望的声音——父亲归来的脚步声。

“细雨”蒙住窗玻璃,创造了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向内探索的空间;“玫瑰”与“黑葡萄”色彩鲜明,是记忆中美好与生命力的象征;“庭院”则是承载个人史与家族记忆的场所。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个从普遍到个人、从抽象到具体的诗意世界。在这由雨构筑的朦胧时空中,感官的记忆战胜了物理的消亡,博尔赫斯以其特有的玄思与深情,完成了对死亡的诗意超越与对永恒的短暂触摸。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阿根廷文学巨擘,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哲学思辨与精炼的诗意语言重新定义了现代文学的可能性。他擅于在短篇小说与诗歌中构筑知识的迷宫,将无限、时间、轮回、镜像等形而上学主题,化为《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等叙事奇迹。晚年失明反而淬炼出其内在视像的纯粹,其创作愈发倾向于回归诗歌本源,在《雨》这样的晚期诗作中,个人记忆、家族幽灵与对永恒的探询,都融于一个雨声淅沥的黄昏,展现出从繁复的玄思走向深沉温情的至高境界。

作品名称:海雾Mist

创作者: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创作时间:1807

尺寸:34.5cmx52cm

材质技法:布面油画

收藏机构:美景宫美术馆Austrian Gallery Belvedere

画面以朦胧海雾为幕,近景是色彩斑斓的礁石,一根断裂的木桩斜插于岸,似在诉说沧桑。中景两艘船影若隐若现:左侧帆船如幽灵般浮于雾中,右侧小船则静泊水面,船身在雾气中只剩模糊轮廓。远景海天交融,灰蓝与乳白的雾霭弥漫全域,消解了地平线的边界,营造出超现实的静谧。弗里德里希以稀薄的油彩层层晕染,将雾的轻柔与海的深邃化为视觉符号,使观者仿佛坠入一场清醒的幻梦,感受自然伟力下人类的渺小与敬畏。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被誉为“描绘雾气与月光的诗人”。他生于波罗的海沿岸,童年经历亲人离世,使其作品浸透孤独与哲思。弗里德里希擅长以符号化的自然元素(如雾、杉树、废墟)构建精神图景,将风景升华为宗教性的冥想空间。其画风突破古典写实,以淡雅色调与空灵构图,引领19世纪欧洲艺术从理性转向情感表达,对后世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影响深远。代表作包括《雾海上的流浪者》《海边的修道士》等,均以静谧笔触揭示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