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国际艺博会32载,如何以本土力量赋能艺术生活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9:37 1

摘要:32年来,台北艺博会从未间断。画廊协会也一直致力于培育市场——让艺术普及化,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都能够接触和收藏艺术品。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

2025年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ART TAIPEI

32年来,台北艺博会从未间断。画廊协会也一直致力于培育市场——让艺术普及化,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都能够接触和收藏艺术品。

当连绵的秋雨洒落台北,艺术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核心语言。第32届“2025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 2025)于2025年10月24日至27日登场。

延续三十余年的艺术能量,在台北世界贸易中心汇聚亚洲与全球视野的创作力量。与此同时,第二届“台北艺术周”也于10月18日—11月2日展开,联动百余间画廊与机构,共同构筑一场持续半月的文化盛会。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2025年展览现场

上周,《收藏/拍卖》杂志走进了ART TAIPEI艺术博览会的展会现场,有幸采访到主办方——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陈菁萤,请她为我们深入解读宝岛台湾的艺术、收藏生态与发展历程。

作为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国际艺术展之一,本届ART TAIPEI汇聚了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画廊参展,其中半数以上为本地画廊,此外,还有多家国际知名画廊参与。

本次博览会不仅展示了台北推动本土艺术走向国际舞台的决心,也通过多元化的当代艺术项目,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台湾作为地区艺术交流重要枢纽的地位。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2025年展览现场

同期举办的第二届“台北艺术周”覆盖全市超100间画廊、美术馆、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此次活动规划了八个区域与八项主题企划,同时涵盖了丰富的公共艺术项目。通过遍布全城的展览和活动,台北艺术周旨在充分展示这个城市活跃的文化生态。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25年

录像艺术区展览现场

今年的ART TAIPEI与台北艺术周以“当代艺术的文化多元与平权”为主题,聚焦回应社会对性别、族群和边缘身份的关怀。展览亮点包括“录像艺术区”“原住民族艺术特区”“话客·画客——客家文学美术的当代对话”、亚洲藏家交流计划以及经典公共艺术重温项目。此外,全新推出的“艺术巴士”城市导览,则让艺术延伸至街巷之间,带领观众深入探索艺术、科技、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多维脉络。

此外,本届艺术周还特别邀请到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等重要机构的领袖,共同参与国际论坛,探讨亚洲在全球艺术体系中的关键影响力。

陈菁萤

台湾画廊协会第十六届理事长

尊彩艺术中心董事长

中国台湾的艺术市场生态都有哪些特点?

宝岛台湾的艺术市场发展是三十多年前,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非常活跃。那时我们成立了画廊协会,很多现在台北的大型画廊都是在那时创立的。32年来,台北国际艺博会从未间断,画廊协会也一直致力于培育市场——让艺术普及化,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都能够接触和收藏艺术品。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5年

这些年来,随着岛内中产阶级和企业主群体数量的上涨,我们也形成了稳健且多元的藏家基础。相比一些艺博会客群单一的现象,台北艺博会的参观热度很高,观众结构也很丰富,这也让我们现场的买气多年来保持高涨。此外,我们行业内部的关系也非常紧密,画廊从业者经常开会、聚餐,资深画廊会主动带领和帮助年轻画廊。比如我们设立有“画廊未来学院”这样的课程,主讲人都是画廊的资深负责人,大家会分享真实的经验,通过行业内的交流共同成长。

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中国台湾的藏家结构和特征?

据我的经验和观察, 我们的藏家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是“老钱”,大约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他们是家族企业家、医生、律师等,这部分藏家也奠定了台湾画廊业的基础。第二代是在千禧年后,因香港、东京等城市拍卖市场的兴起,很多台湾企业家开始走向亚洲,成为驰骋二级市场的藏家群体。现在则是第三代,也就是年轻藏家,很多人刚刚起步,会选择几万元新台币的作为艺术收藏的起步。

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这四个城市的艺术市场有哪些不同?

可以说我们60%的市场集中在台北。台北的藏家以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家为主,台北的人口密集,大家喜欢在室内活动,画廊策展、办活动的氛围很好,参观体验也往往力求做到精致,因此台北的画廊零售市场非常稳健。

台中艺术博览会2024年展览现场

台中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是那些喜欢去海外参加拍卖的藏家聚集地,那里火热的房地产、半导体行业带动了当地艺术品的消费。

而且我发现台中的藏家很喜欢抱团购买,比起北上台北,他们也更倾向于通过拍卖会或直接从海外画廊购入高价作品。活跃于台中的藏家也更喜欢参观艺博会,对画廊参观的兴趣则不如台北和台南。我认为台中的市场节奏适中,关键是维护好大客户关系,因为他们更倾向于购藏高价值的艺术品。

台中艺术博览会2024年展览现场

我们在台中设有“台中国际艺术博览会”,明年六月也将继续举办并扩容台中艺术博览会,预计能开发70%的台中藏家和市场。

台南艺术博览会,藏家特展现场,2024年

台南是台湾很多世家企业的聚集城市,比如统一集团等很多大企业都源自台南。台南市场需要靠人脉引介和长期的经营,但客户忠诚度很高,比如我三十年前的台南客户,在三十年后还会持续购买。台南当地设立有“新艺奖”,很多藏家会大力支持本地的获奖艺术家。我们也曾通过举办艺博会的形式“进攻”台南,比如十多年前在台南举办台南艺术博览会。

至于高雄,近年来藏家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基数仍然较小,我们画廊协会曾在高雄举办画廊活动,但收获的经济效益有限,那里更多是以本地的小型艺博会为主要市场。

上海在11月将要迎来艺术季,画廊协会是否会帮助台湾画廊参与大陆的艺博会?

我们去年五月、六月都有来北京和上海参与艺术交流活动,这几年台湾的画廊也一直有在参加北京和上海的艺博会,但每一家艺博会都有自己的筛选标准,画廊协会只能做到有限的协助。比如我们协会曾一同申请过一家艺博会的参展资质,但最后只有一家通过,现在各地的艺博会都倾向于精挑细选,只邀请他们眼中最合适的画廊。

今年,多家知名国际画廊强势回归ART TAIPEI,带来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展览项目,呈现东西方艺术经典与当代创作的精彩对话。

常玉,《水果蜜餞、花籃、杯子和碟子》

布面油画,1931年

图片来源:季丰轩

贝浩登画廊(Perrotin)呈现安娜-伊娃 · 伯格曼(Anna-Eva Bergman)、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汉斯·哈同(Hans Hartung)等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季丰轩则聚焦常玉、谢景兰等现代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汉雅轩展出叶世强、陈福善、周绿云等华人现代艺术家的重要创作。

贝纳·维内,《53.5 Arc x 14》,轧制钢材,2025年

图片来源:德萨画廊

德萨画廊(DE SARTHE)以朱德群、赵无极等大师之品为主,同时也呈现后网络时代艺术家Lov-Lov和麦影彤的创作。

黄丽音,《巅峰》,榻榻米、手工吹制玻璃、燈,2025年

摄影:Chi Hung Chu

图片来源:艺术家与贝浩登画廊

GALLERY BATON则汇聚13位国际艺术家,包括Jimok Choi、Burnsoo Song、Liam Gillick等,展示当代艺术的多元风貌。此外,Gana Art推出日韩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如Eun Nim Ro、盐田千春和Eddie Kang;澡堂画廊(SCAI THE BATHHOUSE)集中展示名和晃平、宫岛达男等日本当代艺术代表人物的创作。白石画廊(Whitestone Gallery)则重点展出草间弥生的大型创作,并同时呈现知名主持人蔡康永的作品。

除了众多知名国际画廊外,本地画廊同样展现坚实实力,以各具特色的艺术项目,展现台北这座充满创意与活力的城市中的多元艺术风貌。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25年

尊彩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尊彩艺术中心展出李重重、许家维、陈澄波、廖继春等资深艺术家的代表作,呈现台湾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索卡艺术则通过于彭、林葆灵、闫占城等艺术家的多元媒介创作,展示其跨地域的策展布局。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25年

蓝骑士画廊展览现场

亚洲艺术中心带来巴瓦瓦隆 · 伊诞(Etan Pavavalung)、Katja Farin、许东荣等艺术家的作品,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表达,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交汇;蓝骑士艺术则带来威利·希伯(Willi Siber)、马马克(Marck Marck)、克拉杨(Jan Kaláb)等国际艺术家的装置与雕塑作品,探索材料与空间的深层联结。

首次参展的Artemin Gallery聚焦当代艺术新声,推出陈玉纯、Alan Chin等新锐艺术家的跨领域创作;安卓艺术则呈现大卷伸嗣、党若洪等艺术家的作品,探索东方美学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邱怀萱,开后的阅读,2024年

木材、综合媒介

图片来源:伊日艺术计划

最后,伊日艺术计划展出平子雄一、中村太一的大型作品,以及时永骏等艺术家的创作,以独特视角回应现代社会的各类议题。这些画廊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本届展会注入了浓厚的本土色彩,也以实际行动推动亚洲艺术在全球舞台上的呈现与交流,也让“台北”在亚洲艺术生态中更加鲜明可辨。

本届“FOCUS | Flim Sector”录像艺术区”由策展人曾钰涓策划,以“触 True”为核心命题,聚焦于数位时代人类存在的复杂现实。通过单慧乾、刘艾真与廖祈羽的录像与叙事影像作品,展现从性别、劳动、身体到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的深刻探讨,推动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辩证对话。

“Made in Taiwan”特展

伊日艺术计划 x 王言然,《SNL2410》,陶瓷,2024年

与此呼应,以“Made In Taiwan”为主题的新人推荐特区汇聚了八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新锐艺术家——王言然、刘恩霖、郭秉恩、刘星佑、洪圣雄、杜宜蓁、陈劭彦与吴尚洋。他们的创作涵盖雕塑、油画、复合媒材与新媒体艺术,充分展现新世代艺术家在形式语言与观念深度上的大胆突破,凸显了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

“第六届台湾原住民族艺术区”x 亚洲艺术中心

苏飞,《石墙上的灵魂(一)》樟木雕塑,2025年

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多样性,“第六届原住民族艺术特区”由资深策展人徐文瑞策划,并与亚洲艺术中心合作,致力于促进本土原住民美学与当代艺术的深度对话。展览汇聚了安圣惠、米类·玛法琉、希巨·苏飞、宜德思·卢信与涂南峰等五位代表性艺术家,他们通过木雕、复合媒材与绘画等形式,探讨文化传承、土地情感与记忆等重要议题。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25年

原住民艺术展览区

此外,“话客·画客:客家文学美术的当代对话展览”则以“Hakka”(客家)的双关语为主题,邀请钟舜文、程仁珮、致颖等艺术家及文学家詹冰共同参与。展览通过“话”与“画”的并行,呈现客家文化的叙事诗性与跨媒材创新,回应当代社会对族群身份、集体行动和文化记忆的再诠释。

台北艺术周首次于2024年举办

今年的第二届台北艺术周,活动期特别延长至16天,联动全市超过100间画廊、美术馆、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工作室,在10月18日—11月2日期间,多方位展现台北作为国际文化都会的创意活力。集结多家画廊的艺术周期间,各家画廊及机构致力为观众呈现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艺术盛宴。

Artemin Gallery带来芬兰艺术家米尔扎·奇兹米奇(Mirza Cizmic)的个展“美丽心灵的自白与被遗忘明日的回声”,以绘画手法探讨战争记忆与性别流动等复杂叙事。

蓝骑士画廊,台北艺术周期间展览盛况,2025年

TAO ART 推出日本数字艺术先锋宫岛达男的个展“无尽的生命循环”,通过LED计数装置,与观众展开关于生命、时间与循环的哲学探讨。蓝骑士艺术画廊展出瑞士艺术家西瑞·菲兹(Thierry Feuz)的展览“天堂遗落的浪漫”,他以高超的流体技法,将花卉、微生物与梦境意象融合,营造出绚丽而诗意的视觉宇宙。也趣艺廊则策划日本当代艺术家群展“间 ま MA”,以东方美学中独有的“留白”理念,重新审视观看与感知的关系。

台北艺术周活动

艺术家苏孟鸿工作室参访,2025年

尊彩艺术中心重磅推出“陈澄波百三特展”,精心甄选二十余件油画巨作,向美术史重要先驱致敬。阿波罗画廊则通过第四届“构图 · 台湾入围者联展“,持续推动35岁以下新锐艺术家的创作发展。

台北艺术周期间的台北街头,2025年

此外,伊日艺术计划汇聚台湾及国际艺术家,从气候变迁、光谱现象到性别讨论,展开一场跨文化、跨媒介的当代表达与多元对话。

“甲子万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展”

艺术周期间,台北的各大艺术机构同样推出重量级展览展览内容。台北故宫通过“甲子万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特展”,全面回顾百年文物与历史轮回,展现故宫深厚的文化积淀。台北当代艺术馆则推出“宇宙写生:豪华朗机工个展”,以大尺幅装置与影像,描绘对宇宙与科技的独特想象。

“千年神遇:北宋西园雅集传奇”

富邦美术馆带来英国光影艺术大师安东尼·麦考尔(Anthony McCall)的“在光中遇见你”,呈现其从空间介入到光影实验的多元创作视角。文心艺术基金会则推出“李元佳个展”,梳理这位台湾抽象与观念艺术先锋的创作历程。 此外,洪建全基金会展出朱骏腾的“野鬼—朱骏腾影像计划”,以社子岛的地景与历史为题,透过多频道录像与电影语言,映照土地、记忆与社会变迁。

2025年,全球仍处于“后疫情时代”的调整周期,艺术市场同样在波动与重组间寻找方向,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成为艺术机构应对市场波动的共同策略。而在这片动态的版图上,今秋台北的艺术现场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

从展场到街区,从作品到观众,每一次相遇或许都不显宏大,却在不经意间真实地拓展着这座城市的艺术边界。艺术的力量,并不取决于中心或边缘的界定,而是在那些连接其间的空间与人群中悄然生长——在理解与共存的流动中,不断孕育出新的可能性。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资料整理、采访:缪淼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