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寻访记 | 连城县塘前乡塘前村:“文明有象”照振兴 农文旅融合促增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9:14 1

摘要:2024年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红土铸魂”行动为引领,创新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并取得实际成效。7月14日起开设“百名记者进百村·走进乡村文化会客厅见闻”专栏,深入开展蹲点采访,全面挖掘乡村文化会客厅

开栏的话

2024年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红土铸魂”行动为引领,创新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并取得实际成效。7月14日起开设“百名记者进百村·走进乡村文化会客厅见闻”专栏,深入开展蹲点采访,全面挖掘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经验,讲好龙岩乡村文化振兴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连城县塘前乡塘前村

“文明有象”照振兴

农文旅融合促增收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时任提督福建学政的纪晓岚游历讲学至连城县塘前乡时,闻琅琅书声,见习武成风。信步村中,纸坊林立,邻里和睦,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他欣然提笔写下“文明有象”四字,蕴含着“忠诚为民、昌教兴文、重道崇礼、勤勉奋进、人和业兴”的深厚意义。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位于冠豸山脉东北麓的连城县塘前乡塘前村,古厝群间的乡村文化会客厅里,研学学子围坐着听客家技艺讲解,游客在非遗展台前驻足——这座浸润着“文明有象”古韵的村落,正以乡村文化会客厅为纽带,将文化、农业、旅游拧成一股绳,在秋阳下铺开一幅产业旺、乡风淳、百姓富的画卷。

塘前村的贻谷堂前,斑驳木门推开便是另一番天地:堂内陈列着客家传统农具,墙上老照片诉说着知青年代的故事,几名游客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编竹篮。这座百年古厝,如今是乡村文化会客厅的核心展馆之一,而在几年前,它还是闲置多年的老祠堂。

塘前村永基堂、贻谷堂等客家古民居

近年来,塘前村联合塘前乡迪坑村、水源村,围绕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1+N”建设行动思路,紧扣“文明有象 豸下塘前”主题,依托永基堂为主体,串联知青文化陈列馆、奖状文化馆、儒林第等特色展馆及知青大礼堂、乡村大舞台、宣讲长廊等活动场所,连片打造集古村保护、文化传承、教学体验、红色教育、文明实践、民俗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会客厅示范片,让老建筑从“沉睡的古董”变成“活态的文化阵地”。

知青文化陈列馆

“以前古厝锁着门,年轻人都不爱看;现在改成展馆,周末来研学的学生和游人络绎不绝。”塘前乡宣传委员罗继荣表示,这种“古建筑活化+文化场景再造”模式成效显著,真正让老宅院变成“活态博物馆”。2024年,塘前乡村文化会客厅共接待学校研学团队18批次6500余人次,成功创建龙岩市“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

文化搭台

小活动带动大流量

十月的塘前,“荷花节”余温未散,“古厝京剧夜”又热闹开场,村里京剧协会的票友们身着戏服,在五方阁戏台唱响经典剧目,台下村民搬来小板凳,游客举着手机记录。

京剧团为村民带来京剧表演

这样的文化活动,在塘前村早已是常态。依托乡村文化会客厅、文化广场等阵地,村里紧扣时令与传统节日,全年策划“四季主题活动”:春季有客家春耕体验,夏季办荷花节,秋季搞丰收研学,冬季搭“村晚”舞台等。先后举办七届荷花节,依托百亩荷塘举办摄影赛、美食展,吸引超40万人次打卡,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营收连年增长。

今年初,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文化对话在塘前村文化会客厅五方阁上演:新疆呼图壁县艺术团与连城县木偶艺术传习中心联袂献艺,开展“闽疆一家亲·莲呼心连心”迎新春惠民演出,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冠豸中学学生到塘前研学

文化活动不仅聚人气,更串起业态链。村里将非遗展演与农事体验结合,游客可在福文化馆学剪纸,到荷塘采莲蓬,再去富硒大米体验馆尝新米;针对研学群体,开发“古厝探文明”“稻田识农耕”等课程,实现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双向赋能,去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产业联动

好生态变成好“钱景”

在塘前富硒大米产业基地,收割机穿梭田间,刚收割的稻谷直接运到村头的产品体验馆,经过碾米、包装,成为游客手中的“塘前伴手礼”。“从稻田到餐桌,游客能全程见证,买得更放心。”连城县豸下莲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花表示,依托文化会客厅的宣传引流,今年富硒大米销量已突破50万斤,带动30余户村民增收。

村里立足“冠豸山后花园”区位优势,把文化元素植入生态产业:整治20多口“臭水塘”种荷花,打造“豸下莲乡”3A级景区,开发亲子漂流、烧烤营地;整合红衣花生、红心地瓜干等农特产品,在文化会客厅设展销区,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销往大湾区,打造集客家、红色、生态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

“豸下莲乡”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区木屋

数据见证变化:2024年以来,塘前农产品销售和旅游营收达150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7.9%。曾经的山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地上无产业的“三无”村,如今成了“产业有特色、文化有底蕴、旅游有活力”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风赋能

软实力引领新文明

走在塘前村,干净的巷道旁挂着“文明家庭”牌匾,村民议事会在文化长廊定期召开,“道德银行”积分兑换点里,村民用积分换生活用品——文化会客厅不仅是产业平台,更成了涵养乡风的“精神驿站”。“现在有了文化会客厅,村民们在这里读书学习、交流心得,生活变得充实许多,还收获了不少新知识。”塘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启英的这番话,道出了乡风文明的深刻转变。

“文明有象”文化主题馆

村里以文化会客厅为载体,推进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标准,党员张春合嫁女主动减免10万元彩礼,成了全村榜样;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庭院”“五好家庭”“最美媳妇”等各类典型75人次,今年已表彰先进典型34户,文明新风渐成自觉。“以前,村民办红白喜事,碍于情面,都喜欢讲究排场。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来,标准统一了,攀比跟风的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钟启英说。

此外,塘前乡深入实施奖教奖学基金、智力科技支乡协会、村规民约等“八个全覆盖”的乡村治理模式,将普法宣传、好人好事、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与乡村基层治理有机融合。通过全民参与、党员带头、典型示范,塘前乡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先后荣获省级文明乡镇、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称号。今年5月,塘前村还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记者手记

如今的塘前,文化会客厅串起古厝、荷塘、稻田,文明乡风浸润家家户户。这座承载着“忠诚为民、昌教兴文”传统的村落,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故事。它的实践证明,乡村文化会客厅不是简单的“建场馆、办活动”,而是要找准文化根脉,把闲置资源变成发展资本,让传统文化对接现代需求,在盘活文化资源的同时,激活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