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深耕基层农业一线三十余载,用沾满泥土的手播撒丰收的希望,靠坚实的脚步踏遍田间地头,“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他是“信得过的农技人”,也是“田间的守护者”。
胡佰超,男,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参加工作,原淋山河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主任,现任淋山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他深耕基层农业一线三十余载,用沾满泥土的手播撒丰收的希望,靠坚实的脚步踏遍田间地头,“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他是“信得过的农技人”,也是“田间的守护者”。
扎根田间:
让硕果生长在田野里
“办公室?我哪儿有什么固定的办公室!” 顺着胡佰超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片开阔的田间地头正铺展在眼前——那是他每天工作的 “主战场”。
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胡佰超先后在方高坪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县农业农村局、淋山河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工作,从事农业技术相关指导工作。无论是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示范推广、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还是农村政策的宣传,每一项工作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春天时,他和农民俯身查看秧苗的长势;秋天时,则穿梭在稻浪里,细细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2003年,胡佰超来到淋山河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工作,这二十年间,胡佰超的足迹遍布全镇35个村,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农作物,作物生了虫该怎么办……他都了如指掌。“他可是咱们农户心里的‘田间万事通’!”提起他,种植大户老张语气里满是感激。2009年春天,老张种植的马铃薯突然出现叶片发黄的情况。胡佰超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田间查看情况,看着蔫掉的、发黄的叶片,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凭借着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他在细细观察、仔细判断之后,发现晚疫病便是这次马铃薯叶片发黄的罪魁祸首。
为解决这次晚疫病带来的影响,他连着几天东奔西走,邀请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来实地开展试验。最终,在胡柏超、技术专家和农户的多方努力下,敲定了一套针对性的病害防治技术方案。这种防治手段对环境和作物无负担,还能快速抑制病原菌生长,保护作物。自此之后,该技术方案也成为了淋山河镇马铃薯防治工作的“万能秘钥。”现在再回忆起这件事时,老张总是会感激地说“要不是他,我辛辛苦苦种的马铃薯可就全完了。”
在胡佰超看来,作为一名党员,“为农服务”是他的使命。他是田埂上的“翻译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行动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一字一句地翻译成了农户的丰收硕果。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这几十年里,胡佰超为农户解决的问题数不胜数。无论是化肥的配方和施肥工作,还是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他总是亲力亲为,尽心尽力。村民们为了感谢他的付出,总是会制作锦旗向他表达谢意。面对那一面面锦旗,胡佰超愈发认同自己做的是一件件“为农”的好事,这锦旗不仅仅是老百姓对他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逆风破局:
技术推广走实攻坚之路
农业技术的推广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农户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种植习惯和种植观念。
2016年,当无人机辅助播种、施肥这一新技术刚刚出现在大众视野时,引起了无数农技人员的关注,胡佰超也不例外。他在了解相关技术之后,第一时间就决定要将无人机技术引进到淋山河镇的农业生产中。无人机技术让用水、用药量大幅下降,不仅降低了农户的投入成本,同时也能极大程度显著提高效率,但这样的好技术却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这无人机播种和施肥真的靠谱吗?这么点用水用药量真的有防治效果吗?”这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对这些质疑的声音,胡佰超清楚地意识到,大家只是担心新技术会影响收成,只有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无人机技术才能真正在淋山河镇推广。为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和无人机技术的落地,他思考良久,最后决定对农户进行担保——如果新技术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则通过全额批款的形式,让农户的收入有所保障。在这一决定后,农户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在田里使用无人机进行播种、施肥。
“一定要做出成效,让乡亲们亲眼看看!”怀着这样的想法,胡佰超开始在试验田全面应用无人机进行播种和施肥,同时,他也为使用无人机技术的农户全程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
那段时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田里。秋收时节,作物不仅在产量上超过了往年,品质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原本还持观望态度的农户在看到如此惊人的收成后,也纷纷选择将无人机技术投入种植过程。至此,无人机技术开始走进了淋山河镇的农业生产中。
这一次成功的实践,不仅打破了新技术的壁垒,更是为淋山河镇农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显著贡献。胡佰超用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实际行动,真正走实了无人机技术推广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薪火相传:
红色力量奠定发展希望
如今,“传承”是胡佰超思考得最多的事。这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奉献在农村的“全农人”,比谁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的未来在青年,党的事业必须后继有人。
童年的胡佰超总爱一个人往田里跑。他喜欢攥着初生的幼苗,感受掌心那份生命的颤动,那便是一颗农业梦想的种子悄然萌发的时刻。而真正让这颗梦想的种子扎根的,却是因为年少时发生在身边的这样一件事——邻家大伯起早贪黑,可等到秋收一算账,一年到头竟几乎白干。“我要学习农业技术,帮助乡亲们提高收成,让大家的辛苦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个朴素的誓言,从此成为了他一生践行的诺言。
如今,他将初心倾注于年轻一代的培养中,面对投身农业的年轻人,胡佰超总是倾囊相授。他常叮嘱:“裤腿不沾泥,就不算真正懂农技工作。心里不记着农民,工作就没法开展。”谈及未来的农业发展,他眼中闪着期待的光“希望年轻人能真正爱上这片土地,与土地建立深厚的情感。当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时,农业就会成为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
从青葱年少到华发渐生,三十八载春秋,他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和坚定的脚步,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为农服务,助农增收”。这颗初心,如点点星火,点燃了这片土地的未来,也点燃了农业发展的希望。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