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看似威风的“带刀打工人”,穷到卖祖传佩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1 02:43 1

摘要:提到日本武士,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腰间插两把刀、走路带风、一言不合就拔刀”的酷哥形象?但要是真穿越到德川时代的日本,你可能会撞见更魔幻的场景:一个武士蹲在路边卖祖传的短刀,只为换两斤糙米;另一个武士戴着眼镜,在私塾里教小孩写毛笔字,还得跟家长讨价还价——

提到日本武士,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腰间插两把刀、走路带风、一言不合就拔刀”的酷哥形象?但要是真穿越到德川时代的日本,你可能会撞见更魔幻的场景:一个武士蹲在路边卖祖传的短刀,只为换两斤糙米;另一个武士戴着眼镜,在私塾里教小孩写毛笔字,还得跟家长讨价还价——这才是大多数武士的真实生活:表面是“士农工商”的顶层贵族,实则是被俸禄绑住的“带刀打工人” 。

今天咱们就扒掉武士的“威风滤镜”,看看这群“带刀人”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他们的特权有多“虚”?穷到什么地步?除了砍人还得会啥?

一、武士的“两大特权”:听着牛,实则有坑

武士之所以能排在“士农工商”第一等,全靠两个“硬特权”,但仔细一看全是“ conditional (有条件)福利”。

1. 佩刀权:两把刀不是“凶器”,是“身份证”

武士腰间必佩两把刀:长的叫“打刀”(用来砍人),短的叫“胁差”(用来切腹或近距离防身)。这不是为了耍帅,而是“身份认证”——就像现在的工牌,没这两把刀,你说自己是武士都没人信。

但佩刀也有“坑”:

- 刀得自己花钱保养!好刀要定期擦油、磨刃,用的“刀油”是芝麻油混矿物粉,比老百姓吃的油还贵;刀柄缠的“柄卷”(绳子)磨破了要换,刀鞘掉漆了要补,一年下来保养费比买件新衣服还贵;

- 不能随便拔刀!德川幕府规定,武士在城里拔刀必须有“正当理由”(比如被袭击、抓小偷),要是为了装酷随便拔刀,轻则被没收刀具,重则被革去武士身份——相当于现在被开除还吊销执照。

有个真实案例:江户时代中期,一个低级武士在市场上被菜贩撞了一下,怒气冲冲拔出刀,结果没伤到任何人,却被路过的“町奉行”(城管头子)抓了。最后判他“没收佩刀、降为浪人”,一家子直接从“士”变成“无业游民”,惨得很。

2. 斩舍御免:“可以砍人”的权利,其实是“烫手山芋”

很多人听说武士有“斩舍御免”权——老百姓对自己无礼就能当场斩杀,不用负责任。但这权利跟“中彩票”一样,看着诱人,真用了大概率倒霉。

首先得定义“无礼”:比如农民敢顶撞武士、商人敢跟武士抢路,才算“无礼”;要是人家只是多看了你一眼,或者不小心踩了你的衣角,根本不算。其次,就算真“无礼”,也得“先警告再动手”——不能上来就砍。

更关键的是,砍人后要“报备”:得去藩厅说明情况,提交“无礼证据”(比如有证人、有被顶撞的录音——当然那时候没录音,靠人证)。要是查出来是武士“故意找茬”,不仅要赔死者家属钱,还得被“切腹谢罪”。

江户时代有个统计:整个德川时代,武士用“斩舍御免”砍人的案例不到100起,比现在的车祸还少。所以这权利更像“威慑工具”——就像老板手里的“开除权”,不是真要开你,是让你听话。

二、武士的“生存困境”:越低级越穷,活成“月光族”

武士的收入靠“俸禄”,但这俸禄不是钱,是“石高”(大米数量)——比如“一千石武士”,就是每年能领一千石大米。听起来不少?但要分等级,高级武士(比如藩主、家老)确实富,低级武士(比如足轻、徒士)简直是“穷忙族”。

1. 低级武士:卖刀、当家教,啥都干

德川时代的低级武士,俸禄大多在“5石到50石”之间。一石大米约等于现在150公斤,5石就是750公斤,看起来够吃?但要知道,他们得养全家(老婆、孩子、父母),还得雇“小者”(仆人)——因为武士不能干体力活(丢身份),连挑水、买东西都得仆人去。

这么一算,5石大米根本不够花。怎么办?只能搞“副业”:

- 卖祖传物件:最常见的是卖刀,尤其是家里传下来的“胁差”,能换几贯钱;有的还卖“家纹”(家族标志)的布料、旧盔甲,只要能换钱,啥都卖;

- 当家教:武士会读书、写毛笔字,老百姓想让孩子识字,就请他们当老师,一节课收几十文钱;有的还教“剑术”,但学的人少,不如教写字赚钱;

- 写文书:帮商人写合同、帮农民写申诉信,相当于现在的“自由文案”,赚点辛苦钱。

有本江户时代的武士日记,里面写:“这个月俸禄只发了8成,孩子饿哭了,只能把母亲留下的胁差卖给刀铺,换了3贯钱,买了5斗糙米,剩下的钱给孩子买了块糖——这是他半年来第一次吃糖。” 看完才知道,武士的“威风”背后,全是养家的心酸。

2. 高级武士:看着富,实则是“藩主的打工仔”

高级武士(比如家老、奉行)俸禄高,能有几百石甚至几千石,但他们也有“烦恼”——得替藩主“背锅”。

藩主没钱了,会让高级武士“捐俸禄”:比如“今年藩里要修城堡,大家每人捐10%俸禄”,谁敢不捐?要是藩里出了乱子(比如农民起义),高级武士得负责镇压,镇压失败了,轻则被降职,重则切腹。

更惨的是“参勤交代”:藩主每年要去江户住半年(相当于给将军当人质),高级武士得跟着去,路上的车马费、住宿费全自己掏。一趟下来,几百石俸禄就没了一半。所以很多高级武士也得“开源节流”:比如减少仆人的数量,自己动手写文书,甚至偷偷跟商人借钱。

三、武士的“隐藏技能”:不止会砍人,还得是“文化人”

别以为武士只会打打杀杀,德川幕府有规定:武士必须学“文武两道”——文要会读书、写书法、懂茶道,武要会剑术、弓术、马术。要是只会砍人,会被嘲笑是“粗鄙武士”,连媳妇都娶不到。

1. 文道:毛笔字写不好,会被开除

武士的“文化课”里,最看重“书法”。因为武士要写“起请文”(保证书)、“奉公帖”(工作记录),字写得丑会被上司骂,甚至影响升职。

德川家康就特别喜欢书法,他写的“武运长久”现在还挂在东京的博物馆里。很多藩主还会请“儒学者”教武士读《论语》《孟子》,让他们明白“忠君爱国”的道理——其实就是让他们更听话。

有的武士还会写“俳句”(短诗),比如江户后期的武士小林一茶,写过“露水的世,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现在还被收录在日本课本里。没想到吧,武士也能当“诗人”。

2. 武道:剑术不是“砍得狠”,是“砍得准”

武士练剑术,不是为了“砍人”,是为了“保命”和“体面”。德川时代和平了200多年,没什么战争,剑术更多是“仪式感”——比如“剑道比赛”(试合),规则是“点到为止”,用竹刀打对方的肩膀、手臂,先打到就算赢,不能真砍。

除了剑术,武士还得练“弓术”(射箭)和“马术”。弓术要练“远射”,能射到100米外的靶子才算合格;马术要练“马上射箭”,在奔跑的马上射中靶子,难度极高。

但这些技能在和平年代没什么用,很多武士练了一辈子剑术,连一次真刀真枪的架都没打过——就像现在的程序员,学了一堆技术,却没做过一个大项目。

四、特殊武士:不止有男人,还有“女武士”和“浪人”

提到武士,大家都想到男人,但其实还有“女武士”(姬武士);还有“浪人”(失业武士),他们的日子比普通武士还惨。

1. 女武士:不是“花瓶”,能打仗能守城

女武士主要是藩主或高级武士的女儿、妻子,她们从小要学“薙刀术”(用长柄刀)、“弓术”,还要学“家政”(比如管理家产、照顾家人)。

她们的作用是“守家”:当男武士出去打仗时,女武士要守住城堡,要是敌人攻进来,她们会拿起薙刀反抗,甚至切腹殉国。最有名的女武士是“巴御前”,她跟着丈夫木曾义仲打仗,在战场上斩杀过多个敌人,连敌人都佩服她的勇气。

但女武士的地位很低:不能继承俸禄,不能参加藩里的会议,结婚后要听丈夫的话。要是丈夫死了,她们要么改嫁,要么当“尼僧”(尼姑),很少能继续当武士。

2. 浪人:失业的武士,活成“社会边缘人”

浪人就是“被革去身份的武士”,可能是因为犯错被开除,也可能是藩主破产(比如藩被废除),没了俸禄。他们没身份、没收入,只能到处流浪。

有的浪人当“保镖”,给商人护送货物,赚点辛苦钱;有的当“盗贼”,抢老百姓的东西,被称为“野盗”;还有的浪人搞“政治活动”,比如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浪人,主张推翻幕府,恢复天皇统治,其中最有名的是坂本龙马——他以前是浪人,后来成了倒幕运动的领袖。

但大多数浪人都很惨:冬天没衣服穿,夏天没饭吃,只能睡在寺庙的走廊里,有的甚至饿死在路边。江户时代的文献里,经常有“浪人饿死街头”的记录,让人唏嘘。

五、武士的“退场”:明治维新后,从“带刀人”变成“普通人”

1868年明治维新后,幕府被推翻,新政府发布了“废藩置县”“废除等级制度”的命令,武士的好日子到头了:

- 不准佩刀:1876年,政府发布“废刀令”,除了军人、警察,普通人不准带刀,武士的“身份证”没了;

- 没了俸禄:政府把武士的俸禄换成“金禄公债”(相当于欠条),但很多公债贬值,武士拿到的钱很少,有的甚至成了废纸;

- 身份平等:“士农工商”的等级被废除,武士和农民、商人一样,都是“平民”,可以种地、做生意,不用再装“威风”。

很多武士适应不了变化:有的因为不能佩刀,觉得“没了尊严”,选择切腹;有的去当警察、军人,继续“带刀”的生活;还有的去做生意,比如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以前是武士,后来靠做海运发了财。

到了20世纪初,武士这个群体彻底消失了,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比如忠诚、坚持、不怕困难)却留了下来,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日本职场上的“敬业”“团队精神”,其实就有武士道的影子。

最后:武士不是“英雄”,是“时代的打工人”

看完武士的故事,你会发现:他们不是电影里的“酷哥”,也不是历史书里的“英雄”,只是被时代裹挟的“打工人”——为了俸禄养家,得学文化、练武艺,还得看藩主的脸色;遇到乱世,要么战死,要么失业。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武士,构成了日本的一段独特历史:他们有威风的一面,也有窘迫的一面;有忠诚的一面,也有无奈的一面。就像现在的我们,为了生活努力打拼,虽然没有佩刀,但也在自己的“战场”上(职场、家庭)坚持着。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当我们去掉“滤镜”看过去的人,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奋斗——这才是最真实的“武士故事”。#日本武士

来源:笑哈哈一点号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