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论是北京西单大悦城、上海陆家嘴、深圳万象天地,还是成都远洋太古里、杭州湖滨银泰,总能闻到一股特别的菌香。
最近逛商场,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不论是北京西单大悦城、上海陆家嘴、深圳万象天地,还是成都远洋太古里、杭州湖滨银泰,总能闻到一股特别的菌香。
没错,野生菌火锅正在迅速攻占全国各大城市。
曾经只有在云南才能吃到的那一口鲜掉眉毛的菌汤,如今成了各地年轻人排队的新理由。
有网友调侃:“以前要去云南才能吃到新鲜菌子,现在云南火锅自己北上了。”
01如果要选一种食材代表云南,那肯定是菌子。
云南地形多山、多林、雨水足,每年夏季一到,就是菌子季。
从松茸、竹荪、牛肝菌,到鸡枞、见手青,云南人一年能吃上百种菌。
过去,菌子是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地方特产,只有到云南旅游,才能在当地餐厅点一锅菌汤火锅。
如今,这种原本本地人爱吃的原始吃法,摇身一变,成了全国商场的流量担当。
为什么?
首先是赶上了健康风口。
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轻食、养生、低油低脂,野生菌本身就是天然健康的代表。
菌汤清鲜不腻、营养丰富,对都市人来说正好填补了减脂需求。
其次是山野风的浪潮。
过去两年,“山系”“户外感”“自然风”从服装到餐饮都在流行,人们在城市里待久了,就想找点自然感的慰藉。
火锅这种热气腾腾、能聚人的形式,恰好承载了这种情绪。
最后是内容出圈。
社交媒体让菌火锅成了网红。
抖音上“#野生菌火锅”话题播放量超9亿次,小红书上“菌汤打卡”成了新流量密码。
视频里,服务员端出一大盆菌子,当面切片、计时炖煮,雾气升腾。
这一幕,比任何文案都能勾人食欲。
02云南的餐饮人最早嗅到了这股风。
其中,菌彩野生菌火锅、芸山季云南野生菌火锅和九色云野生菌火锅是走得最快的三家。
菌彩起家于昆明,在当地火了几年后,2023年开始全国扩张。
它走的是“标准化+场景体验”路线。
从选菌、配比到汤底,全部按流程执行。每家店都能保证汤底稳定。
北京CBD店甚至在门口做了一个菌子博物馆,让人一进门就能看到放大版的竹荪和青头菌模型。
芸山季从深圳出发,主打爆款打法,在每个新城市开业,都会邀请博主探店、引导排队,现场拍照打卡。
他们知道,如今的消费者不是只来吃饭,更是来参与一种社交体验。
九色云走的是差异化路线。
用土鸡汤底配云南墨脱石锅,强调“自然味道”,店里木质装修、藤编吊灯,再加上苍山洱海的壁画,让人仿佛坐在云南山间。
在如今火锅市场卷到极致的情况下,野生菌火锅能杀出一条路,不仅是因为鲜,更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节奏。
首先,吃菌是慢的,在野生菌火锅店,你很难快吃快走。
服务员会把不同种类的菌子端上来,一种种摆好、切片、下锅,然后告诉你:“请等二十分钟。”
那一刻,火锅不再是一顿饭,而成了一场仪式。
很多人笑说:“等菌的时间,都能刷完一集剧。”
但也正因为这份等待,才让这顿饭变得难得,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它逼着你放慢脚步,认真等一锅汤开。
其次,吃菌是轻的。
汤底清澈见底,没有厚重的油,也没有火辣的刺激。
煮熟后的菌汤,入口是一种淡淡的鲜香,带着山里的气息。
它不像川渝火锅那样一口下去满嘴辣油,而是一种柔和的满足感。
对那些怕辣、注重健康的消费者来说,野生菌火锅几乎成了罪恶感最小的选择。
不少人说,它是最适合带父母、带孩子去吃的火锅。
还有一个原因,吃菌也是种体验。
走进这些餐厅,你会发现它们几乎都在营造一种山野幻觉。
墙上长着青苔,桌面是石板,灯是藤编的,空气里还飘着雾。
很多店的设计都像一个云南展厅,让你一边吃火锅,一边拍照、打卡。
雾气升腾时,菌香四散,朋友圈的那张照片几乎不用滤镜。
吃菌火锅,已经不只是为了那一锅汤,更像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回到自然、慢一点、清一点的生活节奏。
04看似火热的野生菌火锅,其实并不好做。
最大的难题是食品安全。
野生菌种类繁多,部分菌子带毒,稍有处理不当就可能出问题。
像见手青、红葱菌,没煮透就会引起中毒,为此,很多门店都增加了煮制倒计时流程,服务员下锅后收走筷子,定时结束才让客人开吃。
这不只是噱头,而是不得不做的安全线。
其次是供应链。
云南的菌子多靠野采,季节性强,运输成本高。
为了保证全年供应,品牌只能依赖冷链或人工种植,但过度加工又容易失去鲜味,标准化和原味之间,很难两全。
而且菌火锅吃得慢,平均一桌要坐上一个半小时,在高租金的商场里,翻台率低意味着利润薄。
排队虽多,真正算账时,很多店其实不怎么赚钱。
最后是信任问题。
有消费者质疑:“这些菌真是野生的吗?”
部分门店被曝用人工菌或冻干菌替代,口感差、鲜味淡。
一旦被发现,整条赛道的口碑都可能受损。
尽管有风险,这条赛道依然有潜力。
对于云南来说,菌火锅的爆火,不只是餐饮现象,更是产业机会。
云南每年出产上百万吨食用菌,但大多以原料形式卖出。
如今,随着品牌化和连锁化的发展,云南本地企业也开始做从采菌到端锅的全链条。
在楚雄、南华等地,已经有品牌建立自有菌类基地。
冷链工厂、检测实验室、菌种标准化体系正在成形,这些能力如果成熟,不仅能稳定供应,也能延伸出更多产品。
也许再过几年,野生菌火锅未必还能这么火。
但它留下的东西:对“鲜”的追求、对“慢”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
可能会在中国餐饮业里,慢慢沉淀下来。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一锅慢炖的菌汤,
是城市人最温柔的“逃离方式”。
来源:她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