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吃肉蛋奶=破坏雨林?外媒避谈欧美才是毁林真凶,真相被掩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7:48 1

摘要:10月15日,《自然》子刊上一篇标注为一区顶级SCI的论文,以“中国富含动物蛋白的饮食正日益依赖巴西的土地和水资源”为题,将中国肉蛋奶消费与巴西热带雨林破坏直接挂钩。

近期,一场围绕“中国消费与巴西雨林保护”的舆论风波悄然发酵,外媒与顶刊论文的“双重加持”,让这一话题迅速升温。

10月15日,《自然》子刊上一篇标注为一区顶级SCI的论文,以“中国富含动物蛋白的饮食正日益依赖巴西的土地和水资源”为题,将中国肉蛋奶消费与巴西热带雨林破坏直接挂钩。

这种看似“科学严谨”的论述,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议题操纵,背后藏着一套颠倒黑白的叙事逻辑,若不细究,很容易陷入其预设的“中国环保原罪”陷阱。

外媒构建的逻辑链条看似环环相扣:随着中国人吃肉蛋奶的需求增加,对大豆饲料的需求也随之攀升;为满足这一需求,巴西不得不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而扩大种植的过程中,必然会砍伐热带雨林,最终得出“中国消费是巴西雨林破坏根源”的结论。

但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一推理刻意跳过了最关键的前提——在巴西,究竟是谁在主导“毁林种豆”?

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巴西毁林种大豆的前五名企业,分别是美国邦吉公司、美国嘉吉公司、美国ADM公司、印度人创建的奥兰公司以及美国高鸿公司,清一色由欧美资本掌控。

这些企业为追逐利润,无视生态保护,直接推动了雨林的砍伐,可外媒与论文却对这些真正的罪魁祸首避而不谈,反而将矛头指向正常采购合法大豆的中国消费者。这种逻辑,无异于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责任归咎于进店用餐的食客——“若你不去吃,店家就不会用预制菜;若人人都不吃,预制菜自然会消失”,荒诞程度可见一斑。

更具迷惑性的是,论文对数据的“选择性呈现”。

它着重强调“中国的人均动物蛋白供应量甚至已经超过了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试图营造“中国动物蛋白消费过量”的印象,但却刻意隐瞒了一个关键背景:日本、韩国的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在全球排名中,连前50都进不了。

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日本人均每日动物蛋白消费量为53克,韩国为62克,论文称中国超过日韩,即便保守估算中国为63克,这一数值也仅与英国持平,略低于欧洲平均值,同时高于新西兰、捷克、匈牙利、塞浦路斯等部分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但在全球排名中仍处于第50位左右,远低于冰岛(103克)、美国(83克)、法国(70余克)、德国(70余克)、澳大利亚(70余克)、阿根廷(70余克)、加拿大(67克)等国家,就连被外媒拿来“做文章”的巴西,其人均每日动物蛋白消费量也有65克,高于中国。

论文只字不提欧美国家“高动物蛋白消费”的现状,却反复渲染“中国消费增长快”,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显然是为了强化“中国是问题源头”的叙事。

若将植物蛋白纳入考量,真相则更加清晰。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蛋白质总供应量高达128克,位居全球第七,这一数值高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美国为121克(全球第12)、阿根廷为120克、澳大利亚和法国均为110余克、加拿大为110余克、德国仅为107克(低于韩国和英国)、巴西和韩国均为100余克、日本更是只有91克。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蛋白质供应结构极为均衡,动植物蛋白占比基本对半开,均约为63克,植物蛋白占比甚至略高,这种膳食结构既符合健康需求,也更具环保属性。

要知道,动物养殖的碳排放远高于植物生产,同样质量的蛋白质,植物蛋白的碳排放不到牛肉的1%、不到羊肉的1/50,土地占用面积不到牛肉的1/20,耗水量不到牛肉的1/10;即便是中国主要消费的猪肉,其全程碳排放也仅为牛肉的1/7。反观欧美国家,其膳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占比畸高,不仅不利于健康,更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担,可这些事实,却被外媒与论文彻底忽略。

在“毁林责任”的议题设置上,外媒的双重标准表现得淋漓尽致。论文着重渲染“中国70%的大豆来自巴西,导致近二十多年来巴西大豆种植面积从1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4万平方公里,新增面积中1/5来自亚马逊雨林边缘,即6万平方公里,占亚马逊雨林面积的0.85%”,并暗示“中国是雨林消失的主要推手”。

但它却对另一个关键数据视而不见:巴西过去30年里,为发展畜牧业、扩大牧场面积,开垦了8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面积相当于英国与法国的面积之和。若单纯从蛋白质供应效率来看,巴西完全有更环保的选择——若将所有养殖的牛肉换成猪肉,通过种植大豆作为猪饲料,80万平方公里的牧场至少能节省九成以上,生态效益显著。

推而广之,若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以及欧洲国家都能放弃牛肉消费、改吃猪肉,同时将牛奶消费转为豆浆,全球碳排放将迎来大幅下降:仅“牛排改猪排”一项,就能节省近25亿吨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6.5%,还能释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草场;若再加上“牛奶改豆浆”,减排效果能再提升五成,全球碳排放可直接下降10%,相当于抵消了全球乘用车的总排放量。

可当有人提出“改变欧美高牛肉消费的饮食文化”时,这一合理建议却立刻被贴上“不尊重欧美饮食文化”“干涉他人自由”的标签;而当矛头指向中国时,“环保责任”却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种双重标准,本质上是对“环保”概念的滥用。

更讽刺的是,中国企业早已在巴西开展了大量雨林保护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责任,这与外媒描绘的“中国破坏者”形象截然相反。

早在2014年,中粮集团就开始在巴西建立可追溯性大豆供应链,通过卫星遥感、现场核查等技术手段,实时追踪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毁林情况,推行的“零毁林”标准,甚至比巴西本地的法规更为严格。

2023年,这一标准获得了欧洲饲料工业联合会的认证,成为欧洲市场采购环保大豆的合规基准;

2024年,中粮集团实现了采购大豆100%可追溯,第一船符合“零毁林”标准的大豆顺利抵达天津港,为全球大豆贸易的环保化树立了标杆。

除了中粮,中国先正达集团也在巴西积极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

2019年,先正达在巴西发起了一项轮作模式项目:针对当地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稀疏的退化牧场,先进行适度清理与施肥,种植大豆;

几年后,待土地肥力恢复,再播种牧草,形成“种植大豆—放牧”的循环轮作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生态修复。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签约农场400多座,参与恢复的退化土地近28万公顷,为巴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中企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下,巴西的雨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卢拉政府上台后,巴西雨林的退化速度相比此前已减少30%以上,这一成果,离不开中巴双方的共同努力。

对于巴西2023年发起的“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中国也给予了明确支持。

该基金采用“轻奖重罚”的机制:对每保护1公顷森林的成员国奖励4美元;对环境功能受损、碎片化、不可持续利用的区域,每公顷罚款100美元;对完全砍伐森林的区域,每公顷罚款400至800美元,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各国重视森林保护。

同时,基金还具备投资功能,可向公开市场融资,投向低风险、低收益的固定资产,为雨林保护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2024年5月,卢拉总统访华期间,中巴两国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到了这一基金,中方表示“欢迎巴方在大会框架内倡议发起的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并期待该倡议发挥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很可能正式参与到基金运作中,为全球雨林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卢拉

反观欧美国家,在雨林保护与碳排放问题上,却呈现出“双重标准”与“责任缺失”。

“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设定了一个加入条件:成员国的年森林砍伐率不能超过森林总面积的0.5%。可加拿大2023年一场大山火,就烧毁了本国7%以上的森林,森林破坏率是基金标准的14倍以上,不仅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损失,还向大气中排放了巨量二氧化碳,严重污染全球空气。

但欧美媒体对这一事件却集体沉默,既不批评加拿大政府的应对不力,也不追究其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反而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全球变暖”,对“山火加剧全球变暖”的恶性循环避而不谈。

事实上,中国在减碳与森林保护领域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人工林面积居全球首位;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均为世界第一;在碳市场建设、绿色金融等领域,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可这些成就,却长期被外媒忽视,反而不断放大“中国环保问题”,这种舆论操纵,本质上是为了转移自身环保责任,维护欧美主导的话语权体系。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不妨采取更主动的姿态:例如每年发布《全球森林火灾报告》,详细统计各国森林火灾的面积、碳排放损失、应对措施等,让全球公众清晰了解各国在森林保护中的真实表现;同时,呼吁森林火灾频发的国家重视问题,尽快制定整改方案。

若部分国家长期不作为,可考虑要求其出口企业提供“减排追溯信息”,甚至采取更严格的贸易措施,让这些国家意识到,森林保护与空气污染不是“本国私事”,而是关乎全人类的全球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美国豆农因此遭受损失,部分外媒借此嘲讽中国。可按照他们的逻辑,美国豆农的困境,难道不该归咎于美国自身吗?正是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破坏了中美贸易关系,才导致中国调整大豆进口结构,减少对美采购。

若按照“消费者负责”的荒诞逻辑,美国豆农的损失,岂不是“自己支持特朗普上台,最终导致自身受损”的“自我因果”?这种自相矛盾的论述,恰恰暴露了外媒舆论的虚伪性。

从“选择性数据”到“双重标准”,从“回避真凶”到“污名化中国”,这场围绕巴西雨林的舆论风波,本质上是一场话语权的博弈。

中国以均衡的膳食结构践行环保理念,以企业的务实行动助力全球生态保护,却被无端指责;欧美国家一边维持高碳排放的消费模式,一边纵容资本破坏雨林,却扮演“环保卫士”的角色。

只有看清这场舆论迷局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环保”的核心——它不该是政治博弈的工具,更不该是指责他人的武器,而应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以平等、务实的态度,携手推进。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