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经堂:从私家藏书楼到公益图书馆的传承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7:40 1

摘要:“锄经堂者,遵义黎氏之故庐也……”走进位于遵义新舟镇沙滩村的锄经堂图书馆,正堂中摆放着由黎氏11世后人黎汝谦撰、15世后人黎镜书的《锄经堂记》一文,静静讲述着锄经堂的兴衰与新生。

“锄经堂者,遵义黎氏之故庐也……”走进位于遵义新舟镇沙滩村的锄经堂图书馆,正堂中摆放着由黎氏11世后人黎汝谦撰、15世后人黎镜书的《锄经堂记》一文,静静讲述着锄经堂的兴衰与新生。

清晨的阳光洒在乐安江面上,江水绕过沙滩村时自然地一分为二,将一片形似古琴的沙洲环抱其中,“沙滩”因此得名,当地人也亲切地称它为“琴洲”。

明朝万历年间,黎氏家族的迁黔始祖黎朝邦跟随平播大军来到此地,选择了这片山水相依的沙滩定居。黎氏家族世代秉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经过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到第九代黎恂时终于结出硕果。

锄经堂原本是黎恂父亲黎安理的书斋名称,寓意“耕作之余不忘研读经书”,同时也包含着“研读经典如同耕耘土地般需要持之以恒”的深意。

1821年的秋天,从浙江桐乡知县任上回乡丁忧的黎恂,带回的不仅是哀思,还有三万余卷图书。这个数量,在当时堪称惊人,藏书规模相当于贵山书院的十倍以上,立即成为贵州首屈一指的私人藏书楼。

“这些书籍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个小村庄的文化命运,也奠定了沙滩文化的基础。”黎氏后裔、沙滩文化小学退休教师黎镜这样说道。

黎恂随即开始了锄经堂的扩建工程,历时三年,一座五开间、三重院落格局的藏书楼拔地而起。

与其他藏书楼不同的是,锄经堂不刻意追求珍稀版本或藏书数量,也不将藏书束之高阁,而是面向社会开放。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公共图书,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从沙滩走出了“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他们合作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府志第一”。后来成为清末外交家的黎庶昌,出使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多个国家,成为贵州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先驱。

锄经堂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1861年,白号土匪侵扰劫掠,将锄经堂的房屋和藏书焚毁殆尽。

“黎氏家族的人都好读书,爱藏书。因此,大家齐心协力重建锄经堂,通过不断积累,这里的藏书最多时达到了近二十万册。”黎镜说。

后来,锄经堂又遭遇了一次浩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但文化的火种并未熄灭。

锄经堂前“世间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要事还是读书”的对联,依然在默默传递着先人的教诲。

2021年,黎氏后裔发起公益项目——锄经堂公益图书馆。“我们不仅要修缮建筑,更要恢复其文化传播的功能。”黎镜告诉记者。

随即,黎氏后裔面向全国发出图书征集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捐赠的图书陆续从北京、上海、西藏、新疆、深圳、香港等地不断抵达这个黔北村庄,目前已达四万余册。

锄经堂公益图书馆开放后,不少当地群众、文人墨客或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参观、阅读、写字,感受沙滩文化的内涵。

书香不断,文脉不断。锄经堂的创建和发展,体现了黎氏家族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如今,“求是求诚,锄经兴邦”的沙滩文化内涵正以崭新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发展。

记者:向婧 徐晃

责任编辑:欧阳博婧 朱懿 肖静君

来源:遵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