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新蓝图:可控核聚变与量子科技的崛起》明确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标2030年前实现工程验证堆商业化突破。紧接着,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首次将“聚变”入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支持其科研与开发,自202
2025年10月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新蓝图:可控核聚变与量子科技的崛起》明确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标2030年前实现工程验证堆商业化突破。紧接着,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首次将“聚变”入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支持其科研与开发,自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政策东风一吹,合肥BEST装置杜瓦底座也在10月1日顺利落位,标志着主机建设进入攻坚阶段。
A股核聚变概念瞬间热闹起来,四十多家公司纷纷表态“布局终极能源”。但仔细翻看公告会发现,不少企业只在互动平台喊口号,连磁约束装置的核心部件都讲不清楚。不过有三家公司的操作格外实在:广大特材砸4亿回购并注销股份,联创光电两年两次回购注销,中天科技供货国家级项目的同时花2.52亿回购。在政策密集扶持、市场热度攀升的当下,这些“真金白银注销”的企业,到底藏着怎样的实力?看懂它们的逻辑,才算摸准了这条万亿赛道的入门钥匙。
要明白企业回购注销的底气,得先看清国家对核聚变的投入力度——这早已不是停留在“鼓励”层面的概念,而是真金白银砸向工程化的实操阶段。
从顶层设计看,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氢能和核聚变能”列入未来产业名单,还配套了明确的资金支持政策。其中聚变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单项目投资就达300—500亿元,2026年起将集中招标,设备采购占比高达50%。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在10月14日的世界聚变能源大会上也强调,聚变能正从科学研究向工程试验和商业应用加速迈进。
产业端的热度同样看得见。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4965.5亿美元,国内市场2025年就将突破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上游超导材料、中游磁约束系统、下游能源转换技术全链条都被纳入规划,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轮廓已经清晰。
政策托底、市场扩容的背景下,企业的回购注销就不再是简单的“股价维稳”,而是对自身技术实力和现金流的硬核背书——毕竟能拿出真金白银注销股票的,绝不会是只想蹭热点的“门外汉”。
同样是回购注销,三家公司的底气来源各有不同,但都绕不开“核聚变业务有实锤”这个核心。这恰好能帮我们区分“真布局”和“假蹭热”。
1. 广大特材:4亿回购背后的“批量供货硬实力”
广大特材的回购注销不是“一次性作秀”,过去一年累计拿出4亿元回购股份,且已完成部分注销。能这么大方,关键在于它的核聚变业务早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
作为核聚变装置所需特种材料的供应商,其产品已经实现大批量供应,不是停留在“样品阶段”的概念性合作。要知道,核聚变装置对材料的耐温、耐辐射性要求极高,比如第一壁材料要承受上亿度等离子体的冲击,没有长期技术积累根本无法量产。这种“量产能力+稳定订单”的组合,让公司有底气用自有资金回馈股东,毕竟主业造血能力扎实,不用靠融资“凑数”。
2. 联创光电:两年砸1.4亿,技术突破拿“国家队订单”
联创光电的回购更显持续力:2024年花5083万回购171万股注销,2025年又启动1-1.5亿回购计划,截至8月底已投入9538万,且每次都明确“回购后注销”。这份底气来自实打实的技术突破。
它的子公司联创超导刚搞定全球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这可是核聚变装置的“心脏部件”。聚变堆需要强磁场约束1亿度的等离子体,超导缆线的长度和电流承载能力直接决定装置性能,此前行业一直受限于“短距离、小电流”的瓶颈。更关键的是,它已经中标中核集团的超导线圈项目,拿到了“国家队”的订单认证。2024年公司还能稳定分红超2400万,研发、回购、分红三不误,这种平衡正是硬实力的体现。
3. 中天科技:供货BEST项目,2.52亿回购显信心
中天科技的操作则是“业务落地+股东回馈”的典型。作为中科院等离子体所BEST项目的供货商,它提供的高RRR值镀铬铜线是核聚变实验设备的关键材料。BEST装置作为我国新一代先进核聚变实验平台,最高磁场强度达15特斯拉,对配套材料的精度要求极高,能入选供货商本身就是技术实力的证明。
在业务稳步推进的同时,公司过去一年累计拿出2.52亿元进行回购。这种“拿到国家级项目+真金白银注销”的组合,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既有能力分享政策红利,也愿意与股东共享发展收益。
政策热度高,难免有企业浑水摸鱼。结合这三家公司的案例,用3个指标就能快速筛选出真正的潜力股,避免踩中“口号式布局”的坑。
1. 看回购资金来源:自有资金才是真底气
判断回购诚意,先查“钱从哪来”。打开公司年报或中报,重点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像广大特材、中天科技这样,回购资金来自主业造血的企业,远比靠定增、借钱回购的靠谱。
比如联创光电2024年分红超2400万,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稳定为正,回购的1.4亿全是自有资金。反观有些公司,经营现金流为负还喊出回购计划,本质是拿股东的钱做表面功夫,风险极高。
2. 查技术落地证据:专利+订单缺一不可
口号再响,不如拿技术和订单说话。有两个官方渠道能快速核实:
• 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输入公司名+“超导”“核聚变”,看是否有有效发明专利。比如联创光电就有多项超导缆线相关专利,这才是技术硬实力的证明。
•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搜公司名,看是否有中核、中科院等“国家队”的供货订单。中天科技供应BEST项目、联创光电中标中核集团项目,都是最直接的落地证据。
3. 盯业务占比:超10%才算真布局
不少公司宣称“布局核聚变”,但年报里相关业务占比不足1%,本质是“打酱油”。真正的玩家会让聚变相关业务稳步增长,比如安泰科技的核聚变第一壁钨铜材料已小批量供货ITER,未来随着CFETR项目推进,业务占比将持续提升。建议重点关注“核聚变相关营收占比超10%”的企业,这类公司才算是深度绑定赛道。
2026年聚变堆设备集中招标就要启动,现在正是布局核聚变赛道的关键窗口期。结合政策方向和企业案例,两类企业最有潜力分享红利。
1. 核心部件“卡位者”:吃定设备采购红利
核聚变产业链中,上游核心部件企业最先受益。政策明确聚变堆设备占比达50%,2026年起集中招标,像超导材料、高耐热部件等领域的龙头已经拿到“入场券”:
• 超导材料领域:西部超导的REBCO带材是磁约束系统的关键,已纳入十五五产业链规划;
• 精密部件领域:大族激光的激光点火装置、兰石重装的真空设备,都在BEST等项目中得到应用;
• 耐热材料领域:安泰科技的钨铜材料供应ITER,未来CFETR项目需求将放大5倍。
这类企业要么有专利壁垒,要么已进入国家队供应链,随着工程招标推进,业绩增长确定性极强。
2. 现金流“稳健派”:回购注销+主业托底
像广大特材、永泰能源这类企业,主业能持续造血,核聚变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稳步推进,还通过回购注销回馈股东,堪称“攻守兼备”的选择。
永泰能源2025年上半年经营性净现金流达27.26亿元,5亿回购款全来自自有资金,其通过参股公司切入“氢能+核聚变配套”,风险可控且潜力可期。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类企业就算聚变业务短期不爆发,主业也能提供稳定收益,回购注销还能提升股份价值,适合长期布局。
从十五五规划列名未来产业,到《原子能法》提供法律保障,再到百亿级装置陆续进入工程阶段,核聚变已经从“遥远的梦想”变成“可落地的工程”。这条预计2030年达万亿规模的赛道,正在迎来真正的价值爆发前夜。
回购注销就是最好的“试金石”:敢把真金白银砸出去再销毁股票的企业,至少对自身实力有底气,不会是纯粹蹭热点的“空气公司”。但最终能走得远的,一定是既有技术硬实力、又有订单落地,还能靠主业现金流支撑发展的“实在人”。
政策红利已经备好,工程招标即将启动,你更愿意布局联创光电这类“技术卡位型”企业,还是广大特材这类“现金流稳健型”企业?
数据来源:1. 政策文件:2025年10月《十五五规划新蓝图:可控核聚变与量子科技的崛起》、202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官方动态:国家原子能机构2025年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大会发言、2025年10月16日国际聚变能协作中心设立公告3. 项目进展:新浪财经2025年10月9日《A股-研报详情》(BEST装置进展)4. 企业案例:搜狐网2025年10月27日《快讯!可控核聚变中的良心公司》、今日头条2025年10月25日《核聚变股里的“实在人”》5. 市场数据:国际能源署2025年核聚变市场预测、美国核聚变产业协会《全球核聚变产业报告2025》
来源:溪边宁静钓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