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姓就是中国人的根。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寻根问祖,已演变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姓氏像一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无数中华儿女去穿越时空,寻找自己的根脉。
路温舒与路氏
周南 周兴林
追本溯源乃人之天性。
在中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姓就是中国人的根。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寻根问祖,已演变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姓氏像一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无数中华儿女去穿越时空,寻找自己的根脉。
邢台大地上,就有不少路氏后人也在默默追寻自己先祖的踪迹,始祖何人?来自何方?路氏渊源及迁徙?家族曾经的辉煌?他们在寻找着这些历史答案。
路温舒其人
查阅史书得知,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邢台就有路姓存在,而且出过一位历史名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路温舒。
《汉书 路温舒传》记载,“温舒字长君,钜鹿西南东里人”。而有的史料记述为“钜鹿东里人(今河北广宗东里村)”,也有的资料说是平乡人,据此查找了三个县的有关史料,调查走访了一些村庄,发现广宗历史上确有一个东里村,因后来有董姓迁入,改为东董里,为广宗县第二大村,相传在两汉时建村,邻村叫北董里和董里集,三个村庄相距很近,几乎连成一体,村落所处的方位与众多史料描述高度吻合。秦后至西汉时期,全国设36郡,钜鹿郡管辖范围广大,涉及山东西部、河北白洋淀以南的部分区域,广宗当时隶属巨鹿郡,因此史料记载路温舒为钜鹿人是有历史原因的。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在这里已无法找到与路温舒有关的石刻和文字记载,但是汉朝时的一些传说和有关路温舒的故事,却在这一带广为流传,据此史学专家认为,今天的东董里应是路温舒的祖地。
路温舒信自幼善学,信奉儒家学说,精通法令,曾任狱吏,县府遇有法律疑事也去问他。太守到县视察,发现路温舒是个难得的法律人才,便将他提拔为曹吏(助理狱官)。后为山邑丞、郡中官吏、奏曹掾(为中央审判长起草文牍的官员)、守廷尉史、右扶风丞、临淮太守等职。其子孙世袭官位,曾任州牧、太守等官职。
路温舒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英名,流芳千秋,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家贫好学,蒲草当书闻名于世。路温舒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幼年家里无钱供他上学,但他却十分渴望获得知识,经常去学堂爬窗听课,对教授的课程通会入脑,教书先生即惊讶又感动,便收下了这个课外学生,让他白天放牧,晚上教他识字学文化。由于贫穷买不起书本,他只能靠死记硬背。路温舒很聪慧,喜欢动脑筋,有一天放牧时,他发现池塘里长着一丛丛蒲草,蒲草叶子又厚又宽,不仅眼前一亮,他便割了一捆蒲草,回家把蒲草切裁整齐,然后用线绳串在一起,好像古代的竹简一般,借来书本将其内容抄写在蒲草上,放羊时随身带着阅读,读完一册又一册,学识长进很快。路温舒用蒲草编书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皇上也知道了此事,便派使者以“安车蒲轮,束帛加壁”重礼相聘,这是当时聘请贤士的最高礼遇,皇上召见后,发现路温舒果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便留在朝中任为廷尉。《三字经》“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讲的就是路温舒截蒲为牒的故事。编蒲抄书与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一同列为勤奋好学的经典典故。作为中国最早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世代传颂,人人皆知,而“编蒲抄书”竟源自邢台的一位古代名人,这是我们邢台人的骄傲,历史应当铭记这样一位路氏先人。
二是为皇帝上奏《尚德缓刑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呼吁人权第一人。公元前74年,汉宣帝登基。多年从事监狱管理和精通法律的路温舒,深知西汉法律的严酷和因司法制度的缺陷而带来的一些弊端,他从历史角度,列举大量史料阐述律法执行不公影响政权巩固的事实,大胆而又尖锐地揭露了因严刑拷打造成无数冤假错案的社会危害,“死人之血,流离于世,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因此于次年向汉宣帝写了一个奏折,这就是被世人称颂的《尚德缓刑书》。劝谏皇帝“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崇尚德政,制止冤案。并提出了司法改革的建议,呼吁废除严刑峻法,主张保障人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呼吁人权的声音,在朝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汉宣帝由此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案。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对汉朝的司法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官吏,所提建议,从当今社会来看也具有积极意义。《尚德缓刑书》以出众的文采,被誉为古代政论散文的典范之作,清康熙年间“代表文言文最高水平”的历史典籍《古文观止》全文收录。
应该指出的是,按照路温舒的官职,不具备在《汉书》单独列传的资格,但他是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终成大器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人权卫士,《汉书》才特例为其列传,这充分体现了路温舒这一人物的特殊性。
路氏渊源及迁徙
路氏源流主要有几种说法。一,属于以封邑名字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之孙为帝喾,帝喾之孙为玄元,尧时玄元为路中候,建路国,子孙以国为姓。据《元和氏篡》记载,黄帝为首领时,封炎帝支子于 潞地(今山西潞城),子孙以潞为氏,久而久之潞变成了路。史籍记载,黄帝后裔陆终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子孙以先祖封地为姓。汉朝为路县,据说路温舒属于该支路氏族人。二,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三,出自南宋皇室,靖康之变,金兵围攻汴京,高宗赵构逃亡时路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自此其后裔便分赵、路两姓。四,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路正,属于以官职称谓姓氏。路正主管道路修建和管理,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长。其后裔以祖先官职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路氏源起久远,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两汉时期就有许多路氏族人见诸史册,除了路温舒外,还有渔阳人(今北京密云)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路粹,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路佛等等。由此可见,在两汉时代,路氏族人已分布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大部区域,且出现了众多历史名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路氏族人繁衍依旧兴旺,尤其在河南省境内,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郡、颍川郡。这表明当时的路氏族人人才辈出,枝繁叶茂,家族显赫。除此外,那个时期路氏后人在今天广宗、平乡、巨鹿、大名,以及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都形成了大的群落,人丁兴盛,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当时中国北方战争连年不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导致数量众多的路氏南下求生,迁徙到浙江金华一带,逐步形成路氏东阳郡望。南方路氏的支派始祖多是由北方路氏迁徙过去的,这是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不仅路氏,其他姓氏南迁也是如此。
隋唐之后,山东路氏繁衍发展较快,出现了一些名门望族,如唐朝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人(今山东冠县),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旺,后来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孙避难到湖南祁阳等地,这是路氏族人迁徙湖南之始,因此湖南路氏尊路岩为始祖。唐代是路氏族人辉煌的时代,是路氏发展繁衍的黄金期。
宋朝时,由于战乱原因,又有不少姓氏南迁,其中也包括路氏在内。
到了明朝初期,山西的路氏也被迫集中到洪洞大槐树下,作为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不过仍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居多,这四省路氏占全国路氏70%以上。
邢台路氏寻踪
当今谈起姓氏,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实际上事实并非全部如此。不可否认明朝移民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前所未有。但并不是中原 的所有姓氏都是那个时期从山西迁来的。
邢台路氏就是如此,有史记载最早的路氏当数巨鹿郡的路温舒家族,汉朝时路温舒就已名闻朝野,当时钜鹿东里(今广宗东里)已形成路氏聚居群落。虽然时代久远,已无史料存世,但是这里的村民祖代口口相传,自己的先祖是古代的一个大官,也有的听祖辈讲,自己的祖先汉朝时就已在此居住。综合众多民间传说,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一带的路氏很有可能是路温舒家族的后人或是路温舒近支家族的后裔。
南和路庄的路氏为元末所迁,其家谱记载,路氏鼻祖益补,山东德州平原人,元末社会动荡,补携妻与子道源避于顺德府南和县北25里郄村。道源生四子,路福、路贵、路庆、路伯通。福、庆、伯通娶、产、葬俱在郄村。路贵娶东韩村王氏,生路信、路砥二子,信、砥在东韩村北二里开荒种地,造屋居之。其母死后,将父路贵移葬与母合葬在路庄,立为始祖,称居住地为路庄。路庄路氏家谱初写于明隆庆五年,康熙四年续写,自古到今从未间断,传承有序,记述明确,可信度高。这支路氏人才辈出,继承祖先教训,传承品贤善德,家族团结和睦,繁衍发展很快,如今的路庄有一千五百多口人,90%的村民姓路。
说及邢台路氏,不能不说由留路氏,由留路氏家族墓地有清光绪二十九年立的石碑,为路氏始祖讳伯通之墓,碑文记载始祖生于山西洪洞县,明永乐二年奉诏迁于邢邑由留,卒葬于此。路氏祠堂《邢邑东由留村路氏家族谱系》清晰的记载了路氏繁衍及迁徙状况,可以看出这支路氏子孙数代兴旺,繁衍发展很快,可能因异地为官、经商或其他原因,后有不少路氏后裔陆续迁到北京、山东及邯郸、衡水等地,邢台路家园、母家场、皇寺的路氏,据说也是由由留迁去的。由留路氏在邢台不仅是一个大家族,而且在邢台路氏家族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沙河中高村皆为路氏,路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先祖路祥自山西洪洞迁至綦村,后又迁到中高村。至今綦村还有路家坟地,祖坟石碑记载始祖路祥从山西迁至于此,这与中高村现存的路氏家谱记载相一致。
綦村在明朝以前就有冶炼业,人们迁至于此,可能是靠从事矿山开采和冶炼为生,但时间久了,发现原始手工冶炼即苦又累还危险,那里石多土少,无法耕种,加上水资源缺乏,并非理想 的生活之地。而距綦村只有30多里的中高村一带,紧邻沙河,水源充沛,地广人少,便于1467年迁到中高,这就是说这支路氏在綦村只生活了短短的63年,而在中高已有500多年历史。中高路氏家谱已延续排列了三十九世,门派分支记述清晰,传承有序,从未间断,这在家谱续写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从家谱、族谱的记述不难发现,南和路氏、由留路氏和中高路氏之间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内在历史渊源。南和路庄家谱记载道源四子路伯通迁出,但无记录迁到了那里,而由留路氏族谱记载始祖路伯通。中高路氏始祖为路祥,而由留族谱上有“路祥迁出在外”的记载,但是至于迁到了那里没有详细说明。这不免令人产生疑问,即南和路氏家谱上提到的路伯通与由留始祖路伯通是不是同为一人?由留路氏家谱记载的路祥是不是中高村路氏始祖路祥?是同名同姓?还是记录有误?这个历史遗留的难解之谜,给路氏后人带来了无限遐想和猜测,三地路氏也曾多次相聚一起进行沟通和探讨,因无充分的史料佐证而无法得出共同认可的结论。
中高村路增蛟先生说,据祖代相传,中高的路氏与由留路氏和永年、曲周的路氏同为一宗,三地路氏自始到今相互认可,中高的路氏与由留的路氏多少年一直来往密切,上点岁数的老人都知道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去邢台过由留,由留地里的桃随便吃,由留路姓过中高,进门吃饭不掏钱。由此可见,两地路姓始终亲如一家。
明朝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避免形成大的家族势力,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政府管理,这使得部分家族被迫分离迁居。为了探亲往来方便,只好迁徙到同一地域相距不太远的地方分开落户,路氏迁徙有可能也属于这种情况。
邢台县有路家庄、大路村、小路村,记载为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来。英谈路氏明中期从小路村迁来,这支路氏靠勤劳发家兴业,起步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中期,集几代族人的智慧与财富建起了石寨英谈。家谱显示始祖也是路伯通,迁祖为路洲,到四世祖路通,已发展成为邢台西部山区的商贾大户,到五世祖路万富时已拥有良田双千倾。路万富三个儿子分立门户设三个堂口,即德和堂、汝霖堂、贵和堂,后长子一支增立中和堂,形成路氏“三支四堂”的格局。每个堂口都有自己独立庭院,建筑各具特色,用料讲究,雕刻精细,设计布局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石寨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别具一格,传统的古建筑,风雨沧桑600年,依然保存完好,成为路氏先祖为后人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
英谈路氏家业兴旺,随着经商地域的扩大和商贸业务的开展,一些路氏陆续迁移他处。白岸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英谈路氏以商人精明的眼光抓住商机,在这里建起驿站,开设商铺,后来为生活方便,就举家迁移过去,经过数年发展,建成一条百米商铺长街。如今这条古街道保存基本完好,漫步其中,仍能感受到当年商铺林立、生意兴隆的闹市繁华景象。路大奎先生介绍,那时的白岸一带,人少地广,英谈的路氏在这里即经营山货、皮毛、药材生意,又雇工垦荒种地,大片大片的土地为英谈路氏所有,“英谈的宅子白岸的地”传说至今。白岸、大西庄、小西庄的路氏,都是明清时期在这里经商、种地的路氏后裔。
临城葫芦峪、石城、路家洞等村有不少路姓,传说也是从英谈迁移过去的,数百年来,这里的路氏与英谈路氏来往甚密。
邢台路氏有一个明显特点,移地多播衍广泛,这在邢台其他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石家庄、高邑的路姓家谱显示,先祖由钜鹿郡迁来,衡水的路氏也有自邢迁入的记载,曲周、永年、肥乡的路氏以及宁晋、柏乡、南宫的路氏,相传也与邢台路氏有关。
邢台路氏曾在历史上有过骄人的辉煌,也留下了一些令人不解的谜团,有待路氏后人去寻谱查史、觅踪破解。
来源:小罗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