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血战实录!炮兵团长的生死28天:炮弹管够,越军吓到尿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11:45 1

摘要: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悄然消逝于四十余载漫长的悠悠时光长河之中。那曾经激烈的战斗场景,仿佛被岁月的洪流逐渐冲淡,却又在历史的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两山轮战,也已沉淀在三十多年的历史尘埃里,成为了一段遥远而又珍贵的记忆。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一个炮兵团长的南疆战记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悄然消逝于四十余载漫长的悠悠时光长河之中。那曾经激烈的战斗场景,仿佛被岁月的洪流逐渐冲淡,却又在历史的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两山轮战,也已沉淀在三十多年的历史尘埃里,成为了一段遥远而又珍贵的记忆。

那是一段渐趋远去的岁月,然而,它更是一段澎湃激昂、重塑人生的战火峥嵘。在那段充满硝烟与战火的日子里,战士们面临着枪林弹雨的考验,承受着生死瞬间的巨大压力。例如,在某次激烈的战斗中,一位年轻的战士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的阵地,尽管身负重伤,却依然坚守着阵地,最终为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间交织着痛苦与悲怆,却也满载着无上的自豪。每一次冲锋陷阵,每一次生死较量,都充满了无尽的危险与不确定性,但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从未退缩。这份记忆,犹如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难以忘怀,时常清晰地浮现于眼前。

即便岁月悠悠,当年的桩桩件件,仍仿若昨日之事,历历在目。人至暮年,愈发钟情于回首往昔。在闲暇之际,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与泛黄日记的点滴记录,将这些碎片汇聚成了这般闲言碎语。这并非是为了炫耀功绩,而是出于对那段岁月的深深敬意和无尽怀念。

此举别无他意,只为让我们深深铭记自己所属的那支英雄部队。我们的部队,在枪林弹雨中铸就了不朽的传奇。从艰苦的山地作战到激烈的阵地争夺,每一场战斗都是对勇气和智慧的巨大考验。他们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着英雄的篇章,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诠释着战无不胜的真谛。

更要让人们永远不会忘却那些为了祖国的尊严与安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将士们。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国家的骄傲。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身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从古代抵御外敌入侵的英勇将士,到近代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革命先驱,再到如今为国家和平与发展付出的英雄们,这种为了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精神一脉相承。他们的功绩与精神,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79”之战

1979 年 2 月 17 日,这是一个注定被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日子。当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那篇言辞激昂、义正辞严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著名社论,犹如一声惊雷,瞬间打破了往日的平静。伴随着这篇社论的刊发,“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的宏大序幕就此悍然拉开,中越战争在这一刻骤然爆发。

就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身为 19 军司令部炮兵处参谋的我,突然接到紧急命令,被临时调至司令部作战室协助至关重要的标图工作。标图这项工作,乃是依据总参军情通报的详细内容,巧妙运用军队特定的标号与精准的文字,将自卫还击作战的复杂情况精心标绘于军事地图之上。如此一来,军首长便能以最为直观、准确的方式了解、深入分析以及全面研究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从而能够有条不紊地指挥作战训练,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精准无误。

我们在进行标图工作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效率。标图的过程迅速而又精准,所呈现的内容形象且直观,能够在第一时间、分毫不差地在地图上清晰呈现我军自卫还击作战的实时进展。军长胡伯华在视察工作时,对我们出色的标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扬,他关切地询问我们是否参加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我毫不犹豫,当即回应道,自己毕业于宣化炮兵学院参谋系,并且深知写、画、传、读、记、算乃是参谋所必备的六大基本功。

在 19 军司令部的这段时间里,我先后经历了杜绍山、郭时胜、胡伯华、解全威、马伟志这 5 任军长。每一位将军都展现出了卓越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们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果断坚毅的指挥风格,引领着部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奋勇前行。

此次还击作战,规模空前,解放军共动用 9 个军 29 个步兵师(其中涵盖了英勇无畏的 11 军、敢打敢拼的 13 军、作风顽强的 14 军、战功赫赫的 41 军、骁勇善战的 42 军、训练有素的 43 军、久经沙场的 50 军、威名远扬的 54 军、锐不可当的 55 军,还有 20 军第 58 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 2 个边防团、云南省军区 5 个边防团)、2 个炮兵师(炮 1 师、炮 4 师)、2 个高炮师(高炮 65 师、高炮 70 师)以及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约 30 多万兵力犹如钢铁洪流,在约 500 公里的漫长战线上,以雷霆万钧之势向越南发起了坚决而有力的还击。

东线由开国上将许世友指挥 4 个军 20 余万人,分 14 路进入越南境内;开国上将杨得志率领着整整 3 个军,约 10 万余人的精锐力量,以锐不可当之势从云南边境向越南发起了凌厉的攻势。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着目标奋勇前进。

而越军方面,为了抵御我方的进攻,投入了 6 个步兵师,其中包括第 3 师、第 345 师、第 346 师、第 316A 师、第 338 师以及第 325B 师。不仅如此,他们还调集了 16 个地方团、20 余个独立营以及 4 个炮兵团参与作战。其总兵力约达 10 万人之多,此外,在边境地区还有大量的民兵也纷纷参与到这场激烈的应战之中。这些民兵或许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但他们同样怀着保卫家园的决心,勇敢地投身到战斗之中,为越军的防御力量增添了一份助力。

对越自卫还击战于 1979 年 2 月 17 日正式打响,这场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 3 月 16 日,整整历时近一个月。在这段充满硝烟与战火的艰难时期,我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坚定的决心。

期间,我军势如破竹,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了越南谅山、高平、老街这 3 个省会以及 17 个县市。每一次的胜利都凝聚着战士们的鲜血与汗水,每一座被攻克的城池都见证了我军的英勇无畏。在战斗中,我军给予越军沉重打击,重创越军 4 个正规师以及零 10 个团。据统计,击毙越军人数高达 3.7 万人。同时,我军还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进一步削弱了越军的战斗能力。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给予了越南侵略者沉重的教训与惩罚,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我军共消耗弹药 2.38 万吨,其中炮弹多达 106 万发,子弹 5500 万发。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次激烈的交火和坚决的冲锋。

3 月 5 日,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自 2 月 17 日起,被迫自卫还击,现已达到预期目的。自 1979 年 3 月 5 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这一宣告,彰显了我国爱好和平、不愿主动挑起战争的立场,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决心。

西线部队于 1979 年 3 月 13 日全部撤回国内,他们带着胜利的荣耀和对和平的期盼,迈着整齐的步伐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东线部队则于 1979 年 3 月 16 日全部撤回国内,结束了这场激烈而又充满使命感的战斗。他们的归来,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安宁与和平,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84”之战

在我军圆满完成撤军行动之后,本应迎来和平曙光的中越边境,却再度被越南军队的恶行所笼罩。越南军队完全不顾及和平的珍贵,肆意践踏国际准则和人道主义精神,悍然再次将贪婪的触角伸向中越边境。他们凭借着蛮横无理的行径,相继强行占领了诸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骑线要点。其中,老山、者阴山等原本安宁祥和的区域,也不幸被其蛮横掌控。

此后,越军在中国边境地带变得愈发肆无忌惮,犹如一群失去理智的暴徒。他们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频繁地开枪开炮,其行为毫无底线。他们蓄意制造种种事端,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这种猖獗的挑衅行为,严重威胁到了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使得边境百姓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被彻底打破,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与不安之中。

1984 年 4 月,面对越军的嚣张挑衅,我军经过精心且周密的筹备,怀着坚定的决心,果断发起了旨在夺回老山和者阴山的两山战役。战役正式打响的那一刻,200 门火炮齐声怒吼,其声浪仿佛要撕裂苍穹。以雷霆万钧、排山倒海之势,对越军精心布置的 400 个目标展开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猛烈炮轰。那强大无比的火力,犹如天罚降临,瞬间就将越军苦心经营、自认为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彻底夷为平地。

4 月 28 日,我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人民子弟兵,凭借着钢铁般的顽强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攻克了老山。仅仅两天之后,也就是 4 月 30 日,者阴山也在我军的英勇奋战下,重新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

在成功收复两山之后,1984 年 7 月 12 日的战役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陆军第 14 军依托着坚固无比的阵地,充分发挥出了自身压制性的优势火力。他们与越军展开了一场长达 16 小时的激烈鏖战,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生死较量。

彼时,云南军区迅速响应,紧急调配 200 辆军车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为战斗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同时,为了满足战斗的巨大需求,还征用了 800 多辆民用车辆投入到运送炮弹的紧张工作中。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军向越军阵地倾泻了多达 3400 吨的炮弹,那铺天盖地的炮火犹如末日审判。这致使越军死伤人数高达 3800 多人,其 5 个步兵团以及部分特工部队在我军猛烈无匹的炮火打击下遭受了重创,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此役,我军炮兵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威力,这般强大的火力强度在解放军的辉煌战史上堪称空前绝后。经此一役,越军元气大伤,犹如遭受了灭顶之灾。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胆量对我军发动团以上规模的进攻,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自那之后,战事进入了长达 5 年的两山轮战阶段。在此期间,全军各军区纷纷挺身而出,轮番上阵。他们将实战视为锻炼队伍的绝佳机会,全力以赴地解决由于久疏战阵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两山轮战无疑成为了训练特种兵、培养优秀指战员、试验最新武器装备以及磨砺部队战斗力的绝佳战场。

当南方的战事激战正酣之时,北方部队也丝毫没有松懈。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各类高强度的演练。时刻保持着高度的备战状态,随时准备奔赴战场,展现出了坚如磐石的决心和勇气。他们誓要给予一切敢于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在轮战期间,北方部队组织了涵盖多级别、多兵种、多层次的实兵演习。通过这些演习,不断提升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战况的能力,为可能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 1984 年 6 至 7 月那段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时光里,陆军第 19 军在广袤无垠且战略意义重大的河西走廊西部,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规模宏大的“加强陆军师酒嘉地区坚固阵地防御实兵”演习,这场演习因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而闻名遐迩,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西部 84”演习。

此次意义重大的演习,是以实力强劲、训练有素的陆军第 55 师作为主要参演单位。全师多达万余名英勇无畏的官兵,携带各类保障车辆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分别采用了徒步这种考验耐力与毅力的方式、摩托化这种展现速度与机动性的方式以及铁路输送这种高效大规模运输的方式,沿着蜿蜒伸展的兰新铁路、宽阔平坦的公路,以及荒无人烟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地向着酒(泉)嘉(嘉峪关)地区奋勇开进。

炮兵团在凌晨 4 点这个万籁俱寂的时刻,紧急接到了上级下达的命令。这一命令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打破了宁静。全体官兵闻令而动,即刻从营地出发,他们深知此次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务必在 6 点前赶到临泽县梨园口、冰沟一带进行疏散隐蔽,并做好集结待命的准备。

值得庆幸的是,这支部队平日里就秉持着高标准、严要求的训练原则,无论是日常的体能训练、战术演练,还是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模拟训练,都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正因如此,他们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时,能够做到训练有素、准备充分。部队得以按照预定时间准时出发,并且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团队协作,按时抵达了指定地点。

抵达之后,为了实现完美的隐蔽效果,车炮因地制宜。有山的地方,就巧妙地依山而隐;没有山的情况,便迅速进入茂密的树林之中。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那些废弃的房屋、简陋的工棚、破旧的牛羊圈等设施进行隐蔽。同时,官兵们还巧妙地运用军车伪装布、火炮伪装网以及随处可见的树枝等物品,从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伪装。他们的精心布置和巧妙安排,最终成功达到了演习督导组提出的极其严苛的要求,为后续的演习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刚用过晚饭,炮兵团的战士们还未来得及好好休整一番,就又接到了来自师指挥部那不容置疑的命令。命令要求全团必须即刻出发,马不停蹄地连夜朝着高台县的罗城地域集结。并且明确规定,整个行军过程中严禁烟火,必须实行闭灯驾驶,以确保行动的隐秘性和安全性。

军令如山,不可违抗。接到命令的瞬间,部队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战士们毫不犹豫地收拾锅灶,将还散发着热气的炊具整理归位;快速整理行装,把必备的物资装备整齐地打包;紧张有序地装车挂炮,确保每一辆车、每一门炮都安置妥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即刻踏上了充满挑战的征程。

然而,夜间闭灯驾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尽管每一位驾驶员在此前都接受过相关的严格训练,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但是,此次情况极为特殊,全团的车辆数量众多,那一辆辆军车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火炮更是体型庞大,运输起来极为不便。而且,此次的行军路线大多是狭窄崎岖的村镇道路,路面状况复杂,弯道众多。再加上需要开进的距离较远,这一系列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对行军速度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和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团部当机立断,紧急进行部署。要求除了那些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老司机负责驾驶车辆外,连排长们必须亲自带车,承担起组织指挥车炮通过危险路段的重任。在这艰难的行进过程中,有的班排长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他们甚至勇敢地站在车外脚踏板上,不顾自身安危,聚精会神地为驾驶员仔细看路,用自己的目光为车辆指引前进的方向;还有的班排长身着厚重的大衣、披着洁白的床单,在前方小心翼翼地为驾驶员引路,那白色的身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成为了指引部队前进的独特标识。

正是在全体官兵齐心协力、不畏艰难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全团夜间行车的安全,使得部队按时按要求抵达了集结地域,为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漫长的三天三夜中,炮兵团的全体官兵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长途跋涉。他们顶着烈日,迎着狂风,克服了道路崎岖、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每一步都充满了疲惫,但每一步又都坚定不移。终于,在第四天凌晨三点左右,曙光尚未完全破晓之时,炮兵团成功抵达了金塔县以南、酒嘉以北的地域。

到达指定地域后,没有丝毫的喘息之机,随即就展开了沙漠戈壁隐蔽伪装科目演练。全体车炮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迅速且整齐划一地全部进入地下隐蔽工事。他们的行动高效而精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切实做到了空中难发现、地上看不见的高标准要求。这种高标准的达成,离不开平日里的严格训练和高度的纪律性。

然而,就在晚上 10 点左右,当疲惫不堪的部队刚刚准备稍作休息,以缓解连日来的极度疲劳时,却又接到了师部那万分紧急的命令。命令要求炮兵团立刻出发,务必在夜里 2 点顺利通过酒泉县城,并且要在凌晨 5 点准时到达作战地域,迅速占领阵地并完成射击准备。这道军令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军令紧急,刻不容缓。全团官兵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抱怨,他们深知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于是,马不停蹄地再次踏上征程,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松懈和怠慢。一路上,车辆疾驰,扬起滚滚沙尘。他们的目光坚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按时抵达指定位置,完成任务。

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过硬的素质和紧密的协作,炮兵团按时抵达了指定位置,圆满完成了一切战斗准备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担当和使命,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力量。

此次行动,炮兵团创造了有史以来 160 辆车炮安全开进 30 余万公里无任何大小事故的惊人奇迹。在后续的演习总结表彰大会上,因炮兵团在此次演习中行动迅速(集结高效)、隐蔽出色、射击精准,任务完成极为出色,受到军区和师部的大会表彰。其中,团后勤处运输油料股股长马玉金在演习中表现卓越,荣立三等功。

参与并配属此次演习的军兵种部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恢宏,其涵盖了兰空歼击、强击、轰炸航空兵以及武装直升机大队等精锐的空中力量,还有军属炮兵、工兵、防化和装甲部队等陆地作战的中坚力量。这些部队犹如钢铁长城的各个坚固板块,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强大的军事防线。

此外,56 师、57 师首长机关高度重视此次演习,他们携带先进的通信工具亲临现地,全程参与其中,同步完成图上作业。在演习现场,他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此次参演总兵力高达 2 万多人,如此庞大的规模彰显了此次演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演习于上午 8 时 30 分准时拉开帷幕,如同一场宏大的军事盛宴开场。至 11 时 50 分圆满结束,持续时长 3 个多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天空中歼击机如闪电般划过,轰炸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强击机迅猛出击,武装直升机灵活穿梭,尽显空中力量的强大威慑。地面上,步兵冲锋陷阵,装甲兵勇往直前,炮兵火力威猛,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防化兵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各兵种密切协同作战,犹如一部精密运作的战争机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配合,每一次行动都精准无误,完美完成了各阶段作战任务。

整个演习过程安全顺利,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和差错。这一圆满成功的背后,是全体参演官兵夜以继日的训练和精心筹备的结果。兰州军区组织全区团以上部队主要领导观摩此次演习,他们全神贯注,认真观察,学习借鉴演习中的优秀经验和战术方法。同时,陕、甘、宁、青四省党、政一把手也受邀到场观演,他们亲眼目睹了现代化军事力量的强大,为地方与军队的紧密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总部还组织全军院校有关人员前来学习交流,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和对军事发展的追求,深入研究演习中的战术运用和战略部署。兰州军区郑维山司令员、肖华政委亲自陪同张震副总长、总政黄玉昆副主任、总后李元福副部长率领的联合工作组,对演习进行指导和观摩。他们的亲临现场,不仅体现了对此次演习的高度重视,也为参演官兵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西部 84” 演习,规格之高令人瞩目,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时间之长充分展示了演习的深度和广度,参演人数之多更是创造了新的纪录,均属前所未有。此次演习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无论是在战术运用、协同作战还是在后勤保障等方面,都为未来的军事训练提供了深刻反思和重要借鉴。它必将永载陆军第 19 军和 55 师军事训练的光辉史册,成为一座不朽的里程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勇往直前,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尊严不懈奋斗。

“86” 轮战:烽火岁月中的热血征程

老山主峰

1986 年的那个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我时任陆军第 55 师炮兵团团长,内心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毅然领命奔赴滇南。那是一片被烽火硝烟所笼罩的土地,我深知此去责任重大,使命艰巨,但满腔的热血让我无所畏惧。

与我同行的战友,有我团坦克炮营营长李兆金,他是一位经验丰富、英勇无畏的军人,眼神中总是透着坚毅和果敢;还有榴炮二营五连副连长欧令发,他年轻有为,充满朝气与活力。

而步兵团的精英们,连长王正强、张宁、罗勇、宋小平,他们个个身强体壮,英姿飒爽,在平日里的训练中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军事素养。指导员李顺义,他心思缜密,善于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是队伍中的精神支柱。他们也都毫不犹豫地一同踏上了这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

我们带着家乡亲人的殷切期望,带着对和平的渴望,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那战火纷飞的前线挺进。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和庄重,因为我们深知,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将是一场血与火的考验。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我们的心中,燃烧着保家卫国的熊熊烈火。

出发前夕,6 月 6 日,21 集团军政委李宝祥(日后官至兰州军区副政委,被授予中将军衔)庄重地进行了赴滇作战动员。军长王克(后来荣升总后勤部部长,获上将军衔)、副军长悲怀亮(官至国防大学校长,亦为上将)等领导齐聚会场,为即将出征的将士们鼓舞士气。在会上,我作为来自各部队的 37 名军官代表,坚定地向军党委、军首长立下誓言:定要经受住战火的考验,英勇无畏地杀敌报国。早在 6 月 5 日的预备会议上,我和姬文战(61 师 184 团政治处主任,战后晋升为 21 集团军炮兵旅政委、西安警备区政委)就被委以重任,担任参战军官负责人,肩负起引领与协调的重要使命。

抵达前线后,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凝重。军官们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耽搁,迅速各就各位,以雷厉风行的姿态奔赴不同的战斗岗位。李兆金身负重任,奉命前往兰州军区炮一旅(原炮兵第十五师),他将担任代理副参谋长兼一分群副群长之职,肩负起重要的指挥和协调工作。

而我和欧令发则马不停蹄地前往 21 集团军 61 师炮兵团报到。我紧紧跟随炮兵团指挥所行动,时刻准备着接受指令,为战斗的决策和指挥提供支持。欧令发则被分配至榴炮二营炮阵地,他面临着艰巨的阵地建设任务,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标准构建起坚固的战斗防线。

就在这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之际,一个令人惊喜的巧合出现了。炮兵团的刘汉荣团长竟然是我在炮兵学院的同窗好友。曾经在校园里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我们,如今在这战火纷飞的前线重逢。同窗在战壕中相遇,那一瞬间,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如同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我们紧紧地握住彼此的手,眼中满是重逢的欣喜和对共同战斗的期待。

然而,在喜悦之余,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残酷无情的战火考验。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面临生死抉择,每一次行动都关乎着战斗的胜负和战友的生命。

部队很快就完成了部署,分别驻扎于老山、者阴山和八里河东山地区。我们紧密配合主力部队,严阵以待。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每一个战士的眼神都充满了坚定和决绝。就这样,我们开启了一场捍卫祖国尊严与领土完整的战斗征程。在这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我们将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下忠诚与英勇的篇章。

图片:在号称“八十年代上甘岭”主峰

来源:南疆娜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