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全红婵踏上了郭晶晶的“旧路”,果然优秀的人眼界都相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6:37 2

摘要:休战后,全红婵将于11月2日至11日在广东奥体中心重返全运会,一口气报名女团、双人、单人10米台,身体机能提升,动力链重建到位

休战后,全红婵将于11月2日至11日在广东奥体中心重返全运会,一口气报名女团、双人、单人10米台,身体机能提升,动力链重建到位

这件事很简单:她没退场,开始把身体和技术重新拧回到同一根线,选择在家门口接受最直接的检验

我第一次在暨南大学见到她,是个有木槿花香的午后

她穿着白T恤、牛仔裤,在“新生愿望墙”前慢慢写下“希望能平衡好训练和学习,多认识新朋友”

那一刻她更像一个普通大一新生,抬头看左右同学时带着好奇,被认出要求合影也只是害羞笑笑

说白了,冠军的壳在校园里被她主动放下了

但转身,又是另一面

开学典礼上,她作为运动训练专业新生代表站在C位,旁边是院长和苏炳添

她发言不轰炸、不煽情:“希望和大家一起进步,不辜负自己的青春”

掌声很热,却不喧嚣

典礼结束,她和苏炳添在银杏树下合影,拿着红色奥运领奖服,阳光在脸上铺开

苏炳添给她定了最长8年的弹性学制,“训练再忙也要抽时间看书,有不懂的随时找我”

这话听着轻,却是为她的运动寿命和知识储备铺底

更扎心的是,祝福没来得及发完,争议就跟上了

照片里脸型圆了一些、身材看起来更壮,立刻有人说“不像运动员该有的样子”,甚至猜“要退役了所以不控制体重”

还有人怀疑她的学历:“不过是学校为了名气招的特招生”

这样的标签贴起来不费力,撕起来却总要流血

换句话说,大家忘了18岁运动员的“发育关”

业内教练天天提醒:16到18岁体重、身高都在变化,动作稳定性会被连根撬动

国际泳联的数据摆在那里:跳水运动员体重每增加1公斤,空中转速会慢0.1秒;

身高每增高1厘米,入水角度偏差可能超过2度

这不是借口,是自然规律

《解放日报》也明确写过:全红婵的体型变化属于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现象,更需要科学调整训练计划,而不是拿“不像运动员”的苛刻标准去批评一个18岁的孩子

看数据比看身材照片靠谱多了

她不是第一次被议论

东京奥运拿下女子10米台冠军后,镜头就像长在她身上

她说“想赚大钱给妈妈治病”,被解读成功利;

爱吃零食,被说不够自律;

说话有广东口音、镜头前紧张结巴,又被扣上“文化水平低”

这些话像砂纸,一天天打磨人的耐心

她家人也没能躲开:妈妈和哥哥做直播带货补贴家用,被说“蹭热度”;

哥哥参加厨艺比赛,本是个人兴趣,也被怀疑“靠妹妹出圈”

明明都是认真过日子,却常被按在流量面前审判

说到底,公众对“冠军家庭”的想象太单纯了

她的回应很直

她把话写进了自己的社交账号简介——

“好好好,那咋了,你啰嗦了,如何呢,又能怎,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没有标点,没有修辞,就像在门口对着一个不肯走的陌生人说“你爱咋咋地”

这不是挑衅,是划界线

她从14岁被人追到厕所门口抢拍,到现在学会在聚光灯下保护自己,这条路不长,却很硬

有人喜欢,有人不适应,但至少她知道自己愿意怎么活

她的生活也不再被修饰

训练后满头大汗的自拍、校园晚霞配一句“27号的天空很好看”、偶尔咬一口辣条安慰自己,这些片段把“完美冠军”这个词拆成更真实的生活

她不再删恶评,也不再迎合点赞,用“你留着你的评论,我继续我的日子”这种朴素方式,给年轻人示范另一种坚韧

这份拧劲儿,我个人挺欣赏

当然,运动生涯不是靠拧劲儿撑

2025年5月,她参加世界泳联世界杯超级总决赛后选择休战,公开信息提到伤病与“发育关”的双重影响

休战这步棋很难下,因为你要接受“慢下来”的自我怀疑,还要承认身体有它自己的节奏

这段时间,她按专业方案做恢复训练,重点在力量重新分配、核心稳定和入水角度微调

教练组现在的关键词是“重建动作动力链”,让技术适应新体型,这是一道系统工程

站在我个人经验里,能把“慢”这件事做扎实,比把“快”做漂亮难多了

和她同框的另一个名字,是郭晶晶

两人隔着二十年,却像在一条路上不时回头招手

当年郭晶晶被说“脸圆不够美”“动作难度不够顶”,她的回答是每天从早练到晚、用一场场金牌把问题清清楚楚还回去

更重要的,是她后来的选择:退役不去捞流量,回学校深造,最终以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裁判长身份亮相,靠专业赢尊重

这条路不热闹,却很有筋骨

全红婵现在走的是类似的步幅:在质疑中不迎合,在光环下保持学习的耐心

有意见的人并不只在跳水圈

原中国跳水奥运冠军何冲提醒过:“饭圈文化渗透到体育领域非常可怕,过度追捧和盲目辩护会让运动员产生依赖,剥夺自我反省的机会”

这话不好听,但有用

跳水领队周继红也说过:“裁判如果还可以压你的分,就证明你还有很多问题”

这两句话像冷水,泼在头上醒脑:你要从评分里找不足,从争议里找方向,而不是从掌声里找糖

把视野再拉宽一点

2025年10月,朱婷在央视节目里回忆网暴带来的“至暗时刻”,坦承一度想退役

她屏蔽社交、专注伤病恢复,在郎平等人的支持下走出阴影,重新站回赛场

这是另一种回归

谷爱凌也有类似节点:巴黎奥运会期间被说“蹭热度”,她在节目里直接回应是造谣,同时她在美国铜山站摔倒后吃止痛片继续比赛并夺冠

结果是冠军纪录一个接一个、学业照样推进、仍坚持代表中国参赛

这些例子并不要求所有人照搬,但至少说明:当你被讨论时,不必用讨论来定义你

回到广州的校园

她的书桌上放着《运动训练学》,密密麻麻地划重点,抽屉里藏着几包辣条当作训练后的奖励

她会在训练间隙翻课本,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去问同学;

周末一起在食堂排队吃烧腊,顺手把盘子叠整齐

这些小动作才是她生活的底色

说到底,冠军和学生这两种身份并不冲突,冲突的是别人对“该怎样”的期待

现在最重要的现实,是她的赛程

官方消息显示:她将出战在广东奥体中心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项目,时间是11月2日至11日,报名女子团体、双人及单人10米台三项

这安排不花哨,但分量很足

有业内人士提到,她目前身体机能明显提升,训练重点正从“恢复”转向“转化”,让力量、节奏和空中姿态重新咬合

我更关心的是,她会把这段“慢下来”的积累,如何放进比赛的每一次起跳

强者的路径从来不靠“热闹”,靠的是把每一分反馈都拆开看清

她从被过度关注的14岁,走到能稳住自己节奏的18岁,再走向重新出发的19岁

如果说“优秀的人眼界都相似”,我理解的是:他们对自己要什么有清楚的答案,也对别人怎么想保持合理的距离

有一天,当银杏叶完全黄透,她可能又要把书夹进包里,去馆里练到水面泛白

到时,我们就用分数和表现说话,不用照片和臆测

来源:小渔知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