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检察协同治理守护绿色长城”系列报道之二丨鄂尔多斯:筑牢黄河“几字弯” 防沙治沙司法屏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6:42 1

摘要:二十载砥砺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国家战略,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方智慧。党的二十大擘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蓝图,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审议在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迈入体系化、法典化新阶段。在此背景下,

内蒙古检察协同治理守护绿色长城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统秋天风景(视觉中国 供图)

二十载砥砺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国家战略,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方智慧。党的二十大擘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蓝图,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审议在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迈入体系化、法典化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内蒙古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守护北部边疆生态安全屏障,成为“两山”理论实践的生动注脚。

本系列报道聚焦内蒙古检察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从“四大检察”利剑出鞘严惩破坏生态犯罪,到“三大协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科技赋能黄河“几字弯”精准监管,到碳汇赔偿、替代性修复等司法创新;从兴安岭古榆树保护到锡林郭勒草原生物多样性司法屏障……每一处生态伤疤的愈合、每一条绿色防线的筑牢,都彰显着环境司法保护在生态治理中的刚性力量。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内蒙古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履职诠释“国之大者”,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内蒙古检察智慧。这片土地上的法治故事,正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活样本。

“内蒙古检察协同治理守护绿色长城”系列报道之二丨鄂尔多斯:筑牢黄河“几字弯” 防沙治沙司法屏障

鄂尔多斯黄河大峡谷(视觉中国 供图)

黄河奔流万里,在内蒙古高原勾勒出雄浑的“几字弯”。鄂尔多斯市作为“几字弯”腹地城市,黄河流经境内728公里,占黄河内蒙古段的86.4%。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在此交织。这片连接蒙陕宁的生态腹地,时刻面临风沙撕裂绿色屏障的威胁。一直以来,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不断凝聚公共利益保护共识,依法能动履职,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书写着荒漠化防治的司法答卷。

主动作为 护航生态修复

七月的毛乌素沙地南缘,樟子松幼苗在沙丘间挺立出倔强的绿意。几年前,这里还是被油田废液染黑的“死亡之地”——某油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将240余车、共计1.2万立方米的油田压裂返排液非法倾倒,导致毛乌素沙地腹部一处半流动沙丘低地482丛沙柳、2.2万株樟子松枯死,1.2万平方米草地退化,地下水全盐量严重超标。

“沙漠生态脆弱,向沙漠违法排放污水,会造成防风固沙植被大面积毁损,极易造成土壤荒漠化。”发现沙漠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检察院办案团队迅速以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立案调查,通过督促行政机关制订生态修复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案涉地块的损害程度进行鉴定等方式来明确修复赔偿标准。最终,乌审旗检察院请求法院判令某油气公司以及李某某等4人修复生态环境或承担生态修复费用562.5万元及鉴定费用89.35万元。

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筹建的“检察公益林”

“我们愿意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但我们没有相关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落实起来实在困难!”面对被告主动修复的意愿和技术困境,乌审旗检察院和相关行政部门多方联系,合力推动涉案企业委托专业机构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法治理土壤,降低溶解性总固体,并对死亡植被进行清理,补植沙柳、樟子松等植被1.3万余株。为解决生态修复资金收取及监管难题,检察机关还创新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账户”,持续跟进监督案涉地块恢复治理情况,将案涉生态损害赔偿金用于恢复治理。

这是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构建“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立体化生态模式的生动缩影。在鄂尔多斯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筹建了一片1000余亩的检察公益林。检察公益林分为涉案补植区和生态倡导种植区,其中,涉案补植区主要用于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被追究法律责任的相关单位和行为人履行补植复绿义务。

“这片公益林是我们检察职能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苏蔓介绍说,“我们把绿色生态发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到具体检察工作中,努力实现‘办理一个案件、恢复一片青山、教育一片群众’的共赢局面。”

协同治理 守护生态系统

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的鄂托克旗,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属于典型的草原荒漠化向荒漠化草原过渡地带,完全裸露的沙地大约有60平方公里,当地通过种植大量柠条等植被进行防风固沙。在2022年的全市人代会上,一位牧民代表的建议直击沙漠柠条的生存问题——每到冬春季节,当地的野兔、野鸡会啃食柠条、旱柳等植被,轻者折枝损叶,重者全部干枯死亡。

检察人员对野兔致害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人大代表的建议给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提供了公益诉讼线索。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取证、专家论证工作后,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向有关行政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履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结构调查、危害防治等职能职责。经过半年的野生动物致害本底调查,行政机关出台了相关方案,在试点地区全面采取野兔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种群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野兔对沙漠柠条及农作物的危害,并逐渐向全市推广。

横跨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的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古老残遗濒危植物、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性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这片46万公顷的土地上生长着距今已有7000多万年历史、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的四合木和半日花。其中,半日花被认为是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稳定和保护荒漠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较强的防风固沙作用。

2023年7月,鄂尔多斯市检察院与鄂托克旗检察院牵头,联合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与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在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创建“西鄂珍稀植物司法保护基地”

2023年7月,鄂尔多斯市检察院与鄂托克旗检察院牵头,联合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与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在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创建“西鄂珍稀植物司法保护基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凝聚合力,形成多元共治的保护模式,增加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稳定性和多样性。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坚持用系统治理思维,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进程中,强化区域合作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乌兰木伦河是黄河支流窟野河的上源,乌兰木伦镇活鸡兔沟流域是乌兰木伦河的季节性支流,处于伊金霍洛旗和陕西省中鸡镇交界处,与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25年3月,伊金霍洛旗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发现,周边企业与农牧民私筑堤坝、围堰截流蓄水,导致河流自然流动受阻,原有水流方向和速度改变。同时,该流域河道泄洪能力大幅下降,导致乌兰木伦河干流补水作用锐减,这不仅对原有依赖河流而存在的动植物及周边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增加了水质污染风险。

伊金霍洛旗检察院依据生态环境受损事实,迅速对该公益诉讼案件立案,依照《蒙陕两地区域交界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检察协作机制的意见》,第一时间将线索移送至陕西省神木市检察院,两院同步开展实地核查,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履行河湖保护职责,推动问题解决。相关责任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迅速行动,组织人员对河道进行清理整治,共整改侵占河道围堤两处,长度达80余米,河道管护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达拉特旗检察院依托全旗视图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依法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刚性监督 保障水土治理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强化水土保持、阻沙入黄是黄河治理的重要战略。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毛不拉孔兑(孔兑的蒙古语意为“山洪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曾几何时,80余家非法采砂厂的机器聚集于此,轰鸣昼夜不息,200余万立方米的乱砂堆横亘河岸。

“河道堆砂不仅破坏生态,而且威胁黄河行洪安全。”回忆当时情形,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检察院的检察官记忆犹新。当时大量采砂企业未经审批,偷挖乱采等非法采砂行为屡禁不止。检察官称:“这些非法砂厂可以使河道行洪能力骤降30%以上。”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的号令下,杭锦旗检察院闻令而动,检察建议书迅即发向水利局和自然资源局,联合执法工作队随即成立。两个月内,毛布拉孔兑内的无证采砂厂全部清理整治完毕,河道恢复了原有的生态面貌。

202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以整治河道采砂为重点,推动河湖“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共参与巡河73次,办理涉河湖四乱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件43件,推动110亩被污染水面、5处水源地得到有效治理。

在准格尔旗南部,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自治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重点监督区内,某煤矿选煤厂在水土保持设施未验收通过的情况下,将煤矿铁路专用线先行投入使用。经专家评估认定,该项目未全面开展分级堆放、分层碾压、种植植物、修建围挡等水土保持措施,随着降雨侵蚀,废弃土渣可能转移至下游地区,存在大范围水土流失隐患。在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全面履行职责,14次下达整改令、罚款43万元后,企业仍有33个治理点未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准格尔旗检察院以民事公益诉讼立案介入,向涉案企业送达《立案决定书》并多次进企释法说理、开展座谈交流,最终督促企业投入1.71亿元完成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公顷,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9.18%,林草植被恢复率达100%。

2023年5月30日,黄委晋陕蒙监督局,鄂尔多斯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共同建立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

防沙治沙,非检察一家之功。在系统思维下,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市“河湖长 +检察长+警长+生态环境局长+自然资源局长”五长会商制度,主动加强与市、旗(区)两级河长办、水利部门的工作联动,先后开展“黄河岸线违建工程”、“违规取水用水”等专项监督活动,督促税务机关依法追缴水土保持税、水资源税7200余万元,督促清理河道265.5公里、清理固废7万余立方米、治理污染水域407亩。

科技赋能 提升监管力度

黄河鄂尔多斯段“金三角”腹地的十大孔兑位于达拉特旗境内,每年要向黄河输入河沙2700万吨,超过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针对十大孔兑覆盖面广、监管难度大等特点,达拉特旗政府在十大孔兑内设立了676路摄像头。“我们将嵌入摄像头的全旗视图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接入院内,并针对生态环境治理重点,要求水利部门在设计算法时充分考虑检察监督办案需求和重点。”讲解员在达拉特旗检察院五楼的数字检察实体化办公室介绍道,“目前,针对河道治理重点,可实现的算法有河道堆积垃圾检测、违规放牧、违规采沙检测以及乱丢病死牲畜检测等。”通过预警事件反馈,检察官可以根据视频监控位置精确捕捉事件发生地,掌握相关线索进行分析研判,进而督促主管部门履职整改。

检察人员用无人机对黄河巡河段进行全景扫描

准格尔旗检察院同样接入了当地水利部门黄河沿线自动监控平台,检察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对断面水质的跟踪监控,实时查看准格尔旗境内河道动态,及时掌握流域内排污等情况。除此之外,准格尔旗检察院还有自己的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保护黄河的关键一环是要做好水质的研究分析,该项工作专业度、技术性要求较高。以前,我们检察机关鉴定水质主要依靠有关机构,这些环节所需费用高,常导致监督工作陷入窘境。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快速检测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状况。”准格尔旗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陈文涛介绍道。

据了解,准格尔旗检察院的快速检测实验室配备了勘察检测一体机、旋涡离心机等检测实验设备,有效降低了办案成本。检察人员在巡河时,只要带上勘察检测一体机,就能随时对黄河水质进行快速检测,数分钟内就可得出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深刻认识到,守护好沙漠里的每一片绿意,阻挡住冲入黄河的泥沙,就是守护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每一次公益诉讼的破局,都是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在浩瀚沙海之中展现的检察担当和法治智慧。

未来已经铺展在眼前。鄂尔多斯市检察机关将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聚焦生态保护核心战场,深化协作机制创新,提升法律监督的精准度与实效性。让那一抹守护绿意的“检察蓝”,深深融入“黄沙染绿”的壮阔历史进程,以更高质效的检察履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鄂尔多斯现代化图景上刻下不可磨灭的法治印记。

来源:《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10月上(总第211期)系列报道栏目

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