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德纲亲口证实龙字科 19 人减至 18 人,已辞退 1 人,直言 “宁缺毋滥”;转头就有网友扒出旧档案,当年何云伟的 “云” 字根本不是郭德纲给的,32 字逐出师门判词藏着猫腻 —— 德云社这波新账旧账一起翻,彻底把 “管理门道” 露了底!
刚刷到两条让相声圈炸锅的消息:郭德纲亲口证实龙字科 19 人减至 18 人,已辞退 1 人,直言 “宁缺毋滥”;转头就有网友扒出旧档案,当年何云伟的 “云” 字根本不是郭德纲给的,32 字逐出师门判词藏着猫腻 —— 德云社这波新账旧账一起翻,彻底把 “管理门道” 露了底!
老粉都知道,德云社的 “科班规矩” 从来不是摆设,但这次龙字科的铁血淘汰和云字科的陈年秘辛撞在一起,才让人看清:从 “云鹤九霄” 到 “龙腾四海”,变的是规矩,不变的是郭德纲的 “铁腕”。
郭德纲最近直播聊龙字科现状,一句话惊掉众人下巴:“原本定了 19 个给字的,现在剩 18 个了,有人不符合要求,只能辞退。” 要知道龙字科可是全网海选出来的精英,从直播面试到传习社考核,层层筛选比考大学还难,能拿到艺名的更是万里挑一。
内部人士透露,被辞退的演员还是师承推荐的 “关系户”,但因为 3 次小剧场演出都没接住观众的包袱,还在后台抱怨 “段子太老”,直接触了红线。郭德纲在内部会上放话:“进了德云社,不管是谁推荐的,先得让观众笑,笑不出来就别占着位置。”
这不是第一次下狠手。之前鹤字科有演员私吞演出补贴,当天就被摘了艺名赶出门;传习社弟子背不出《报菜名》,直接取消登台资格。网友算过账,德云社每年淘汰率能到 20%,比正经公司的 KPI 还严格。这种 “严进严出”,真能保住相声的质量吗?
这边龙字科的淘汰刚发酵,那边有人翻出郭德纲自传《郭德纲这点事儿》,戳破了当年的 “云字之争”—— 何云伟的艺名根本不是郭德纲起的,是张文顺给的!
2002 年何云伟天天追着张文顺听相声,张文顺发现他有功底,把他领给郭德纲拜师,还亲自加了 “云” 字,后来的曹云金、张云雷都是跟着这个规矩排的辈分。可 2016 年德云社家谱却要收回 “云” 字,用 “欺天灭祖” 骂他们,却连名字都不敢明写,怕吃官司。
更有意思的是法律层面:德云社没给 “何云伟”“曹云金” 注册知识产权,从法理上根本没资格收回艺名。反倒是张云雷的名字被注册了商标,真要是退社,法律上就不能再用了。网友锐评:“当年骂得凶,原来自己也没理直气壮的底气。” 你觉得德云社该收回艺名吗?
有人疑惑:龙字科说踢就踢,为啥吴鹤臣、陈霄华出事后还能留在德云社?其实郭德纲的规矩从来分两层,踩了哪条都留不住。
第一层是 “业务硬杠”:龙字科被辞是因为接不住包袱,云字科当年能火,也是因为何云伟 18 岁就拿过马季颁奖的曲艺奖,曹云金能连说 40 分钟贯口不换气。郭德纲常说 “是块料才教”,没真本事的关系户也没用。
第二层是 “底线红线”:私吞补贴、耍大牌欺瞒观众,这些触碰 “艺德” 的事零容忍。但像岳云鹏早年忘词、烧饼砸挂过火,只要没踩底线,反而会被点拨着改进。高峰说过:“犯错能改,但没本事又装大的,留着砸招牌。”
这种 “业务看实力,做人看底线” 的规矩,比单纯讲 “师徒情” 实在多了。你觉得这种管理方式合理吗?
早年德云社是 “文记德云曲艺研习社”,张文顺、郭德纲搭伙,规矩靠江湖道义约束;现在成了估值数十亿的公司,龙字科的淘汰制、张云雷的商标注册,全是现代公司的玩法。
但骨子里的逻辑没变:当年张文顺给何云伟 “云” 字,是为了留住人才;现在郭德纲辞退龙字科弟子,是为了保住质量。从 “云字科” 的师徒恩怨到 “龙字科” 的优胜劣汰,其实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相声社团到底该靠人情还是规矩活?
曹云金现在靠直播相声翻红,何云伟改了艺名仍在演出,德云社龙字科还在不断淘汰筛选。10 年过去,当年的是非早已模糊,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楚:不管是老规矩还是新制度,能让观众笑、肯对作品较真的,才能站得住脚。
你当年追过 “云字科” 的演出吗?现在更爱德云社的新人还是老角儿?评论区聊聊,抽 2 人送相声贯口秘籍,关注我蹲德云社最新淘汰名单!
来源:呱呱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