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新鲜出炉的法国公开赛女单决赛,把“逢安必败”这四个字刻进了王祉怡的弹幕里。比分摆在那儿,11-21、7-21,像冬天一盆冷水,啪一下浇醒还想做梦的观众。我看直播时脑袋嗡嗡作响,旁边朋友捅我一句:别眨眼,怕你一眨就错过王祉怡仅剩的那几分。
一场新鲜出炉的法国公开赛女单决赛,把“逢安必败”这四个字刻进了王祉怡的弹幕里。比分摆在那儿,11-21、7-21,像冬天一盆冷水,啪一下浇醒还想做梦的观众。我看直播时脑袋嗡嗡作响,旁边朋友捅我一句:别眨眼,怕你一眨就错过王祉怡仅剩的那几分。
有人说这姑娘好歹是世界第二,不能老揪着失败说事儿。可是你想啊,本赛季碰安洗莹四次,局分加起来还没对手一场拿得多,这画面怎么洗?最尴尬的是,她上一次只拿5分,这回拿7分,居然有弹幕刷“进步了40%”。听着像笑话,却又是扎心的实话。
我不爱用高级词儿,就说实情。半决赛陈雨菲跟安洗莹熬了69分钟,腿都抖,愣是帮王祉怡把体能差拉到极限。高昉洁也送了三局“消耗套餐”。大家伙憋着一口气,心想决赛终于能看见安洗莹“残血”被收割。结果呢?上场五分钟我就感觉不对,王祉怡的步点像卡壳的地铁门,咣咣直响,球都追不上。
到底差在哪?技术?体能?我更像看见一个阴影:安洗莹一过网,王祉怡脑海里仿佛自动弹出提示——“危险!危险!”动作慢半拍,心里先退两步。那种怕输的劲儿,比技术短板还可怕。体育比赛最讲究“敢打”,你畏手畏脚,身后就像挂了千斤锁链。
说句不好听的,大部分球迷不是专业教练,他们只看结果:被吊打一遍是冷门,被吊打四遍就是定律。更糟的是,韩国二单三单也能赢她。尤伯杯输沈有振那次,我隔壁大爷到现在还吐槽:“世界第二?我看像第二梯队。”这标签一旦贴上,就跟便利贴沾水——想撕掉还容易撕裂。
现场观众录的短视频传到我手机,能听见法国球迷“Allez! Allez!”吼得起劲。再看王祉怡,连拍网庆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低头捡球,鞋带都没时间绑紧。镜头扫过她的表情,我突然想到,当年谌龙被李宗伟吊打也有过这表情,可人家熬出来了。王祉怡能不能熬?此刻没人敢保证。
其实她并非没闪光。一拍突击下压,速度够,角度刁,但只敢偶尔亮一下,像掏口袋发现零钱不多,舍不得全花。反观安洗莹,正手劈吊、反手平抽,球路像公交车站排班,一趟接一趟,王祉怡刚跟上节拍,下一辆又来了。被节奏牵着走,比比分落后更折磨人。
我记得她少年时参加青奥会,压哨杀球能把对手赶到标志线外。那会儿的自信哪去了?是不是被“世界第二”这牌子压得喘不过气?很多运动员一旦世界排名高了,就怕掉下来,于是求稳,越稳越僵,最后连特色都磨平。这场失利给她敲钟:光抱着排名过日子,早晚被掀翻。
社交媒体已经开摆,有人喊“最水世界第二”,也有人劝别落井下石。我倒觉得舆论逼一逼也好,太舒服反而醒不过来。想想桃田当年车祸、禁赛,一回来照样封神。差距不是天生,关键在于敢不敢把今天的耻感熬成明天的狠劲。
短期看,技术补课少不了。接杀连贯性、网前扑球角度、后场大对角,这三样是显眼漏洞。更重要的,心理得拆掉那根“逢安必败”的电线杆。有没有办法?有,先别想赢安洗莹,先盯别的强手,把胜场攒回来,找手感,再回头和安洗莹扳一次长局。熬到第三局打到20平,那才是破咒的出发点。
有人问,下次再碰面会怎样?我举个生活小例子:我隔壁小孩学游泳,第一天下水被呛,第二次套上浮板,第三次扔掉浮板敢往深水区划。王祉怡现在相当于刚拿到浮板。两分的进步,别笑,它至少说明她踩到了水底,没再直直沉下去。
再说,奥运年近了,谁敢保证安洗莹就一直不受伤、不走神?赛场千变万化,昨天的王者不一定笑到最后。王祉怡若能在冬训找对药方,下一个大的积分赛里爆冷,也未必不可能。观众想看的,不是永远的吊打,而是逆转时的那声怒吼。
我写到这儿,手机又弹出一条新闻:王祉怡赛后只说了六个字,“回去好好总结”。简单,但总比套话来得实诚。总结能不能化成改变?春天见分晓。羽坛从不缺天才,缺的是从天才到冠军那段黑灯瞎火的独行路。她要走,就得咬牙走到底。
夜深,球迷们已经散场,巴黎的场馆灯灭得比预测快。我合上电脑前想象:有一天她再进决赛,比分打在20比19,镜头给她特写,她会不会笑一声,然后把球一拍扣死。到时候弹幕别只刷“最水”,也该刷一排“真香”。愿意等,皆因体育最迷人的,就是不确定。
来源:海上欣赏落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