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专机降落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启了他重返白宫后的首次亚洲之行。此次行程的核心是参加第47届东盟峰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莫过于他将亲自见证泰国与柬埔寨和平协议的签署。
编辑:欣阅
特朗普的专机降落在吉隆坡,一场外交大戏正在上演,争夺和平功劳或将将成为特朗普出席东盟活动的核心目标。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专机降落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启了他重返白宫后的首次亚洲之行。此次行程的核心是参加第47届东盟峰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莫过于他将亲自见证泰国与柬埔寨和平协议的签署。
特朗普将亲临吉隆坡见证签署,而中国却没在邀请名单上。这场看似“东盟内部事务”的安排,背后折射的却是中美之间在东南亚角力的新一轮交锋。
泰柬握手言和,热闹的是仪式,较劲的却是地缘格局。问题来了:东盟这是向美国递了橄榄枝,还是在地缘棋局中调了一步“和而不合”的棋?
泰柬边境冲突的导火索可追溯至2025年7月。7月16日,泰国3名士兵在边境巡逻时触发地雷,泰方指控柬埔寨“新埋设爆炸装置”,柬方则反驳称“泰方越界挑衅”。
双方迅速召回大使并降级外交关系,7月24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柬埔寨向泰国素林府发射BM-21火箭炮,泰国出动F-16战机轰炸柬军阵地。据联合国驻柬协调办公室统计,冲突导致45人死亡、32万人流离失所,柏威夏寺周边村庄90%房屋被毁。
冲突背后是资源与政治的双重博弈。法国殖民时期划定的边界将柏威夏寺周边4.6平方公里土地划入柬埔寨,但地下探测显示该区域蕴藏占全球储量12%的稀土矿。
泰国代理总理普坦曾公开表示:“边境稳定关乎国家能源安全”,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则需应对国内米价暴涨37%引发的抗议。两国领导人试图通过冲突转移国内矛盾,但军事对抗的代价远超预期——泰国旅游业收入单月下降28%,柬埔寨服装业订单流失40%。
就在泰柬冲突陷入僵局时,特朗普政府抛出“关税杠杆”。8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若泰柬未在72小时内达成停火,将对双方商品加征36%关税。
这一威胁直接击中两国经济命脉——泰国汽车零部件对美出口占其该行业总量的28%,柬埔寨服装业80%产能依赖美国市场。
特朗普的算计不止于此。他向东盟峰会主办方马来西亚提出明确条件:中方不得参与泰柬和平协议签署仪式,且峰会议程需突出美国“调停贡献”。
这种“交易式外交”延续了他第一任期的风格——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从18%降至12%,而中国通过RCEP框架将区域贸易占比提升至28%。特朗普试图通过此次峰会重塑美国影响力,其团队内部文件显示,目标是将东盟对美贸易依存度从14.7%提升至20%。
面对美国压力,东盟内部呈现明显分化。越南成为首个妥协者,2025年4月宣布对美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并承诺购买9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以换取电子产品对美出口关税从46%降至20%。
但这种妥协代价高昂:越南半导体产业基金120亿美元投资计划中,60%资金需用于采购美国设备。
马来西亚则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设立“国家地缘经济指挥中心”协调对美谈判,另一方面加速推进中老铁路与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对接。2025年一季度,马来西亚对华出口增长15%,其中棕榈油占比达38%。这种“经济对冲”反映东盟的普遍心态——新加坡国立大学调查显示,62%的东盟企业认为“中国是不可或缺的供应链伙伴”,而41%的企业承认“无法完全摆脱对美市场依赖”。
菲律宾的立场更具代表性。马科斯政府公开支持美国安全框架,但其贸易部数据显示,2025年菲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22%,远超对美出口增速。这种“安全靠美、经济靠中”的模式,在东盟内部引发关于“战略自主”的激烈辩论。
在东盟与美国博弈的同时,中国通过三大举措巩固区域影响力。第一是供应链深度整合,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2%,其中跨境电商占比达35%。
越南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中,40%使用中国芯片,这种“转口贸易+本土组装”模式使美国原产地规则形同虚设。
第二是技术突破改变产业格局。长江存储128层NAND闪存量产使中国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占比提升至28%,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份额达37%迫使松下、LG化学加速撤出东南亚。
这种技术优势使东盟国家在产业升级时更倾向与中国合作——泰国计划2030年前建设3座半导体工厂,全部采用中国设备。
第三是“去美元化”进程加速。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22个东盟国家,中巴大豆贸易实现链上直接结算,规避SWIFT系统效率提升40%。
这种金融自主权对冲了美国的长臂管辖——2025年9月,美国财政部将马来西亚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后,林吉特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仅0.3%,远低于对美元的2.1%。
泰柬和平协议签署后,全球供应链加速向区域化转型。欧盟对美发起25%农产品关税反制,印度削减230亿美元美国商品关税,形成“美欧印三角博弈”。
这种分化印证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警告:美国单边主义使全球贸易碎片化指数从2018年的12%升至2025年的34%。
而东盟的妥协并未换来预期收益。美国承诺的“半导体产业转移”仅3%项目落地,而中国-东盟芯片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35%。更关键的是,东盟对华贸易依存度从2018年的19.2%升至28%,而对美依存度降至14.7%。
这种“去美国化”趋势在基础设施领域尤为明显——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对华贸易额年均增长21%,而其对美贸易占比不足3%。
历史终将证明,东盟的“不报复”与“有限妥协”并非软弱,而是基于现实的战略选择。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东南亚国家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了新的防御体系。
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或许正是破局单边主义困局的关键。正如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峰会闭幕式上所言:“真正的和平,不在于签署多少协议,而在于能否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果实。”
来源:影史奇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