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消防服,他依然是生命的“守护者” 定州消防员郑先生在石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血液病患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6:13 2

摘要: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采集室里,一场生命的接力正悄然进行。24岁的郑先生安静地躺在采集床上,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采集室里,一场生命的接力正悄然进行。24岁的郑先生安静地躺在采集床上,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2023年8月,一次寻常的献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讲解让一位年轻的消防员停下了脚步。“能救人一命”这个朴素的念头,像一粒种子落进他心里。尽管知道非亲缘配型成功率很低,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留下了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今年7月,刚刚结束一场高强度训练的郑先生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相合……”电话那头的声音,让这个平日里扛着水枪冲锋陷阵的小伙子,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兴奋,又有点紧张。”他坦言,“兴奋的是,这么低的概率让我碰上了,我真的能靠这种方式去救一个人;紧张的是,对捐献过程不太了解,毕竟是第一次。”这份忐忑,是普通人最真实的反应。但他没有犹豫,第一时间答应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

起初,父母听到“造血干细胞捐献”,难免有些担忧和顾虑。“他们主要是不了解,怕对我身体有影响。”郑先生理解父母,他耐心地找来权威资料,向家人详细解释捐献的科学原理和流程。当了解到捐献无损健康,还能挽救他人生命时,他的父母选择了全力支持。“儿子,这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我们支持你!”家人的话,给了他莫大鼓舞。单位领导得知情况后,也给予了极大支持:及时调整了他的训练和工作安排,确保他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捐献。组织的关怀,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从那天起,郑先生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他比以前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曾经训练后习惯性来一瓶的碳酸饮料,换成了白开水;在食堂吃饭时,他会下意识多吃些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日常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出警任务中,他格外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受伤。“我得保持最好的状态,把最健康的‘生命种子’送出去。”他笑着说,这份自律背后,是对远方那个陌生生命沉甸甸的责任。

10月17日,郑先生从定州市奔赴石家庄开始捐献前的最后准备。连续数日注射动员剂后,他出现了头痛、乏力等反应。当队友关切询问时,他总是摆摆手:“这都是正常的,我早有准备。”

这份从容,源于消防生涯锤炼的意志,更源于对生命敬畏的初心。“火场逆行是一种救人方式,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另一种救人方式。战场不同,但使命相同。”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这位消防员最本真的信念——无论以何种形式,守护生命始终是他的天职。

10月22日,采集正式开始。窗外天色微阴,采集室内却暖意融融。几位专程赶来的队友陪在郑先生身边,为他加油打气。漫长的4个多小时里,血细胞分离机规律的运转声,仿佛是为生命伴奏的乐章。

采集顺利结束!这袋凝聚着爱心与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小心翼翼地封装,即刻启程,奔赴那个渴望它的生命。这一天,郑先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1312例、河北省第884例、定州市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数字,因为一位消防员的加入,被赋予了更加动人的色彩。

“火灾现场,我守护的是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今天,我守护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采集结束后,郑先生的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动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消防员最质朴的担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民需要,他们永远选择挺身而出。(记者 李惺)

本文来自【石家庄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